眾所周知朱泥原礦胎骨堅硬而沉實,色澤朱紅略泛桔光,溫潤透明質感之佳,與清中期頂級朱泥無異;大器無法燒成,小品燒成后谷皺紋隱現(xiàn),頗具古代朱泥風華。趙莊的朱泥原礦灰、白、帶黃棕色,呈片狀結構;本原礦由于泥性較重,故較不易成砂,需采自嫩泥礦中較堅硬的部份(年代較久,且成陶后色調較紅艷,古稱“石骨”),再經(jīng)敝古陶研究所繁復全手工的練制程序后,始能成陶!其收縮比更是達到25%以上。主要產于黃龍山和趙莊等地。
朱泥約1065~1700℃須以偏高窯溫攻之,收縮比特高,故其較易跳砂、變型、窯裂;泥胚疏松故成型易開裂,結合較難掌握,制壺時開口易掉砂,細部處理須高技巧與耐心。收縮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極難燒成。朱泥的特點是周身密布粗獷顆粒,形成十分特殊風格;紅潤又具砂感,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別于一般陶器;質樸拙雅,美冠群倫,人氣之佳歷數(shù)百年而不衰。
提起朱泥,大家會直接想起三款小煤窯朱泥、趙莊朱泥和黃龍山朱泥。
黃龍山朱泥制壺,胎質細膩柔和,顆粒感明顯分布均勻,且色澤相對鮮艷紅潤(趙莊的朱偏黃嫩,泥料骨架結構細膩,在同一窯溫下,趙莊朱就趨于兩者之間),表面的透明度較好。正是這幾個特點,所以茶友們會發(fā)現(xiàn),黃龍山的朱泥壺使用時間越長,壺身表面的肌理效果紋路會越豐富明顯!
也有人會認為黃龍山朱泥按照品質來說,都在小煤窯和趙莊之后,此話不然,每個山頭的礦源都有它的獨特性質。朱泥的泥性大家都有了解,收縮比較大,一般的收縮率約在20%左右。有的朋友會問我說,是不是一定小煤窯的或者趙莊的朱泥收縮率來說比黃龍山的大。按照我的理解也不然,除去礦源本身的收縮率外,還跟提煉中的陳腐,成品的窯溫,息息相關!
小煤窯朱泥是紫砂三大泥----紅泥中的珍貴品種目前非常稀少,因收縮比高和含漿量高的原因,高目數(shù)的礦土燒結之后會呈現(xiàn)皺紋,粗看壺的表面是平整的,但細看側面卻有許多微細緊密自然收縮的流淌紋理。
所謂小煤窯,是指距離黃龍山約500米的一處地名,而非壺品用小煤窯燒制。因其地過去有幾間燒磚瓦陶罐的小煤窯,久而久之大家便以“小煤窯”代稱此地。這個地方從50年代開始便有零星朱泥礦出產,不過產量不大,那個時候的人對朱泥壺并不接受,做壺都以中大品為主,小煤窯朱泥開采出來,極少單獨制壺,由于小煤窯朱泥粘性很強,很多都是直接加到紫泥或者清水泥里面,增加泥料的粘合性。我們今天很少能看到小煤窯朱泥的老壺,小煤窯朱泥無論是在泡茶還是養(yǎng)壺方面都要遠勝過趙莊朱泥,透氣性能也更佳。實為泡鐵觀音的唯一選擇。
趙莊朱泥,系由趙莊山嫩泥礦的底層"黃石黃"中之精華挑揀提練而成;外觀呈咖啡黑色,陶之乃現(xiàn)沉重之紅銹色,有飽經(jīng)滄桑之質感,色調朱紅而不妖艷,使用日久益現(xiàn)沉蘊古老氣息,故以產地之名命之;為瀕臨絕滅珍貴之名泥。視觸本泥之成品,朱紅微嫣具綿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溫潤度中等;熱水沖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游移紫光遽現(xiàn),神秘迷人風韻令愛壺人神醉,實堪名列極品級名朱泥而無愧!以之沖茗之茶湯明亮活潑、快意果決、易展揚香而聚甘柔甜,時間之掌控要求較高,乃茶藝高手不二之器。因冷熱收縮較大,故應于使用前確實溫壺之動作;沖養(yǎng)日久,溫潤而富深度,美不勝收令玩家愛不釋手。
三種不同的朱泥表現(xiàn)出的色澤均相差不大,但卻有著相同的特點,其成品均以小品壺為主,故所制之壺無不為把玩的好選擇,朱泥壺至今仍是大家最喜愛的器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