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因此就有了“九州方圓”的說法,后來漸漸演變為一個地理名詞,在史籍中一度被為是夏、商、周的地域區劃,合在一起代指整個中國。 九州的劃分最早可能來源于大禹治水,后來用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傳說各鼎之上刻有各州的地理情況、貢賦定數,以及代表風景、民俗傳統等等,即是天下的象征,也是描寫各州地理人文的百科全書。 九州又在神話傳說、陰陽論中逐步演變為對世界的分割,俗稱“大九州”,中國因為地處赤縣神州,所以又被稱為神州。為區別大禹劃分的九州,古人將大禹分出的九州,稱為“小九州”,本文的九州如非特別指出,均為“小九州”。 中國對九州最早的記載,出自于《尚書》中的《夏書四篇》,其中最重要的一篇為《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這是中國最古老、最系統、最科學的地理記載,直到現在,仍被中國人奉為地理學之祖。 據《尚書·禹貢》記載,中國當時依據山川風貌,將華夏地域劃為九州:分別是豫州、冀州、雍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和兗州。 經過千余年的演變,古人對九州的劃分也出現了不同意見: 第一種是:冀州、兗州、幽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營州( 《爾雅·釋地》) 第二種是:冀州、兗州、青州、幽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并州。(《周禮·變官》) 從變化來看,三者的差異并不明顯,因而后兩者應該是個別的諸侯國,為了提升自己國家的地位而劃出。但最近的考古研究卻證明,《尚書·禹貢》也不是大禹所作,而是戰國時期的后人托名偽作,九州真實的劃分,至今仍然充滿了未解之謎。 由于九州范圍較大,而古代由于人口、管理制度等原因,通常采取直轄或郡縣兩級劃分,所以九州在虞、夏、商時期,也不可能作為行政區劃,實質上,最早的三級劃分已經到了東漢末年。 因而更有可能是:大洪水時期,九州劃分是大禹聯合四周的部落,為治水所制作的山川地理圖,于是,就基本排除《爾雅》和《周禮》中的劃分,《禹貢》的記載相對可靠。 放在今天,九州就有了以下應對地區: 豫州:河南省、安徽省部分地區 兗州:河南省、山東省、河北省部分地區 青州:山東省東部地區 徐州:山東省、江蘇省部分地區 冀州: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部分地區 雍州: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部分地區 益州:四川省及周邊地區 荊州:湖北省、湖南省、貴州省部分地區 揚州: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部分地區 親們,你的家鄉在哪一州,現在又身處何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