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今天神農君主要是摘選《內經》中的一些經典,來結合當今社會,讓大家更好的了解何為養生、如何養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黃帝內經中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系,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 相對應人體而言,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所以,陽生則身強,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根本。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每個人生來都具有極強的抵御外邪能力,發揮這種能力的根本是培固自身陽氣。以形控意,以意固形,讓氣血通暢運行,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 '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生長長壽。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中醫理論:“腎為先天之本,主藏后天之精”。 腎氣足則陽氣盛,陽盛則身強;所以補腎也謂之養生之根本。無論男女老少,養護腎臟、保證腎氣的充足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最好辦法。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古云“寒食之氣”意為隨四季變化對人體內的影響。而隨著社會發展,現如今人們酷夏世界,吹空調,愛喝冷飲,愛吃涼菜、冰鎮啤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寒食邪氣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 “五谷為養”是指黍、秫、菽、麥,稻等谷物和豆類作為養育人體之主食。 “五果為助”系指棗、李、杏、栗、桃等水果、堅果,有助養身和健身之功。 “五畜為益”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增補五谷主食營養之不足,是平衡飲食食譜的主要輔食。 “五菜為充”則指葵、韭、薤、藿、蔥等蔬菜。各種蔬菜均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對人體健康有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