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機是19世紀最重要的一項科技發明。數百年來,經過數輩人無數次的實驗及臨床探索,才將它改良為現在的模樣。 縱觀人類醫學史,呼吸機的進化經過了如下三個階段。 一 人工通氣理論的建立階段(呼吸機被發明制造前) 二 負壓通氣階段(呼吸機被發明制造初期) 三 正壓通氣階段(呼吸機被逐步改良后) 一、人工通氣理論的建立階段 (這世上大多數的科技發明都是先有理論,再出產品的,呼吸機也不例外。) 1. 羅馬帝國時代 ,著名的醫師蓋倫(Galen)發現通過插入死亡動物咽部的蘆葦向動物的氣管吹氣,可使動物的肺部膨脹。他對該實驗留下了文字記載。這一記載引發醫師們關于人工通氣的猜想。 ________ 2. 1543年,歐洲 ,比利時醫學家維薩里(Vesalius)采用豬行活體實驗驗證蓋倫的實驗。通過對豬建立“人工氣道”,向氣道吹氣使豬萎陷的肺重新復張,從而維持豬正常的呼吸。他留下來詳實的實驗資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描述人工通氣的人。 ________ 3. 1667年,歐洲,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 Hooke)用狗做了動物氣管插管實驗,采用風箱鼓氣進行正壓通氣,發現這一方法可以使肺部萎陷的狗繼續存活超過一小時。他就此寫出了關于氣管插管后采用風箱鼓氣正壓通氣的可行性論文,并將論文提交英國皇家協會。 ________ 4. 1732年,歐洲,蘇格蘭醫師威廉.托撒(William Tossach)采用口對口吹氣的辦法,成功救治了因吸入火災煙霧而窒息的礦工。這是西方醫學史上第一次有正式記錄的人工呼吸。 5. 1745年,歐洲,英國醫師約翰.福斯吉爾(John Fothee),綜合了威廉.托撒的做法以及羅伯特.胡克的理論,提出當人工呼吸不力的時候,可嘗試風箱鼓氣。這就是正壓通氣的雛形。此后,風箱技術被大力推廣。 至此,人工通氣的理論,經歷了死亡動物實驗、活體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已經發展完善。呼吸機的發明和制造僅欠缺一個契機。 二、負壓通氣階段 契機:18世紀終末期,由于風箱技術過于粗糙加上臨床經驗不足,導致許多使用人工通氣后的患者出現氣胸、甚至死亡。19世紀初期,氣管插管后人工風箱通氣的做法基本停止。醫學界開始探索新的更為安全有效的人工通氣方案。 1927年,哈佛大學,呼吸機鐵肺問世。鐵肺的工作原理,類同打氣筒。它由一個密閉的金屬罩子和一個電動抽氣裝置組成。輔助通氣時,患者將身體置身于金屬裝置內(脖子在外,脖子以下密閉),啟動抽氣裝置,制造一個瓶內人工負壓,這樣就可以通過患者的口鼻、氣管吸入更多的空氣。簡言之,它是一個箱式的體外負壓通氣裝置。 正壓通氣與負壓通氣的混搭期: 正壓通氣回歸的契機 1. 1948年,美國,改良鐵肺 美國脊髓灰質炎大流行,鐵肺暴露出氣道管理困難、應用范圍狹窄、患者病死率高(80%)的致命缺陷。工程師Bennett對鐵肺進行改良,并聯合氣管內插管實施正壓通氣。該舉措有力地提高了呼吸機的功用,使脊髓灰質炎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到12%。 2. 1952年,丹麥,壓縮氣囊正壓通氣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爆發脊髓灰質炎。因為缺乏鐵肺,當地醫師被迫改換思路,在麻醉專家比約.易卜生的倡議下創立氣管切開術后壓縮氣囊間歇正壓通氣的方法,臨床證實有效地降低了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此后丹麥和美國成為研制新型機械通氣設備的基地。 三、正壓通氣階段 1. 20世紀50-80年代,各種各樣的正壓通氣呼吸機相繼問世。并出現將電子計算機引入呼吸機的設計。 2. 1989年, BIPAP被美國偉康公司研發并生產上市。這款無創通氣型呼吸機體積小、重量輕、操作方便靈活,適合院外急救使用。它標志著機械通氣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3. 1989年至今,在原正壓通氣呼吸機的基礎上完善計算機功能,優化呼吸機的造型。 在現代醫療中,呼吸機已成為人類對抗呼吸衰竭的殺手锏。它雖然功能強大,但仍存在價格高昂、體積沉重、操作繁瑣的缺點。隨著人類對呼吸機不斷的研究與探索,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價廉物美的新型智能呼吸機面市!從而,帶來呼吸機研制史上的新的革命! ———— 特別說明:根據《心路歷程.呼吸分冊》鐘南山、王辰主編及邱海波教授視屏講座《呼吸衰竭》整理撰寫 ———— 天堂鳥讀書筆記系列之呼吸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