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于2016年8月10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現予公布。 


阜陽市城鄉規劃局 2016年10月17日
以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充分發揮阜陽在皖西北、豫東南地區區位交通、商貿物流及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進“四化”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綜合輻射帶動能力,著力提升在中原經濟區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設成為產業結構合理、城鄉融合發展、生態良好宜居、具有強大區域競爭力的現代化大城市。
國家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原地區重要新興加工業制造業基地和能源基地、皖豫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
1、規劃期限為:近期2012—2020年,遠期2021—2030年。 2、規劃范圍:規劃包括市域城鎮體系規劃、規劃區城鄉統籌規劃、中心城區規劃三個層次。 1)市域城鎮體系規劃范圍:即阜陽市域范圍,包括阜陽五縣(市)、三區及阜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10118平方公里。 2)城市規劃區范圍:統籌考慮城市發展需要,結合行政區劃界限、自然要素等劃定。城市規劃區總面積約為1078平方公里。 3)中心城區規劃范圍:約為227平方公里(不含阜陽合肥現代產業園區),其中城市建設用地200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區規劃范圍的基礎上,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為:北至繞城公路、東至濟廣高速、南至滁新高速、西至阜王路-新韓路-航潁路-潤河路-西湖保護區邊界,總用地面積約為433平方公里。
1、人口規模與城鎮化水平 2020年:市域戶籍總人口1106萬人,常住人口800萬左右,城鎮化率為49%,其中中心城區160萬人。 2030 年:市域戶籍總人口1174萬人,常住人口800萬左右,城鎮化率為65%,其中中心城區200萬人。 2、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 2020年:建設用地16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 2030年:建設用地20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
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城鎮發展軸為框架、城市規劃區為依托、交通走廊為紐帶,形成“強核(中心城區)、五心(界首市區、潁上縣城、太和縣城、阜南縣城、臨泉縣城)、三帶(界首-太和-中心城區-潁上、中心城區-臨泉城市帶、中心城區-阜南城市帶)”的市域城鄉一體化格局(詳見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圖)。 
以向南為主,向西為輔,形成“南進、西拓、東控、北優”的空間發展態勢。
1、城市規劃區:形成“中心集聚、組團發展、衛星環繞、生態分隔”的城鄉空間發展格局。中心集聚,即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推動集聚發展;組團發展,即中心城區由水系、交通廊道分隔成幾大組團;衛星環繞,即由外圍的衛星小城鎮,包括西湖、程集、寧老莊、插花、正午、袁寨、袁集、三十里鋪、王店、三塔、三合等鄉鎮,環繞中心城區構成主次分明的城鎮空間格局。(詳見城市規劃區城鄉用地規劃圖) 2、中心城區:分為老城片、城南片、泉北片、河東片、經開片和西湖新區等六個城市片區。形成“以路為軸,以河為界,指狀生長”的空間形態結構:即以內環城區為中心,向周邊伸展出指狀有機的發展片區,指狀發展之間保留楔形生態空間,使得城市空間與自然水系相互滲透、融合。(詳見中心城區規劃結構圖、用地布局圖、近期建設圖)  


1、發展目標 以外暢內達為目標,構筑“二環九射”道路骨架體系,加快完善主次干路網絡,大力夯實支路網絡,形成功能合理、規模適當、銜接順暢、穩定可靠的四級城市道路網絡體系。
2、快速路網體系 規劃形成“二環九射”的城市路網體系: “二環”:內環由南京路、淮河路、向陽路、古泉路組成,作為主城核心區的環路;外環基本沿現有主城外圍通過,是未來阜陽城區的外圍環路。 “九射”:界首路、渦陽路、阜蚌路、阜口路、阜潁路、阜王路、清河西路(阜臨路)、阜南路和阜胡路。
3、主次干路體系 主次干路體系采用“方格網”的布局形態。對于老城,以容量控制為原則,維持現有主次干道路網;對于城市新興地區,嚴格落實規范指標,確保主次干道路網密度。 主干路的道路紅線寬度40~70m,機動車設計速度50~60km/h。路網密度達到1.77km/km2,機動車車道一般為雙向6車道。 次干路的道路紅線寬度30~50m,路網密度達到2.13km/km2,機動車車道一般為雙向4車道。(詳見中心城區道路交通規劃圖) 
以潁河、泉河、潁州西湖及京九綠色長廊為基本空間脈絡,以城郊生態農田、風景名勝區、濕地保護區、生態涵養區等組成城市綠色基底,分別從五個方向楔入城區內部,形成“風車式”的楔形綠地,秉承“三清貫潁”的城市文脈,梳理城區水系,與城市綠楔、綠帶、綠鏈有機結合,形成“兩河一湖、雙核六片,指狀伸展、有機疏散,襟河枕湖、綠水貫潁”的水系格局,打造“兩水襟帶,三清貫潁,碧水穿城”的北方水城。(詳見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