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制度與大革命》讀書報告
09300500010 校雯 旅游管理
“歷史是過去的政治,政治就是當前的歷史。”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傅里曼的這句名言雖然不夠全面,但也確實道出了歷史與政治的關(guān)系。西方有許多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往往就是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因《舊制度與大革命》和《論美國的民主》這兩本杰作留名汗青。這次我所讀的就是這本《舊制度與大革命》。 1789 年法國爆發(fā)了一場改變?nèi)祟悮v史的大革命。革命何以爆發(fā)? 出身貴族家庭的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對此展開了研究。作為其研究的成果,1856年,《舊制度與大革命》得到出版。這部著作運用嚴謹而又幽默的語言,系統(tǒng)地分析了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原因,成為研究法國18 世紀特別是大革命歷史的一部名著。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是如此的引人注目,以至于人們往往只看到大革命將以往的一切都打倒在地,而忽視了大革命與舊制度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于是托克維爾決定另劈蹊徑,對大革命進行了一番冷靜而扎實的研究。我認為《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揭示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異同,評判這場巨變的得失與成敗,進而弄清大革命、帝制和復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首先作者用事實說明,大革命合情合理,其來臨有著必然性,盡管兇暴,唯有法國大革命才能掃除流弊,解放人民,解放農(nóng)民。因此他在談本書的主旨時說到:“我要和他們一起經(jīng)歷1789年的最初時期,那時對平等與自由的熱愛共同占據(jù)著他們的心靈;他們不僅想建立民主的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的制度:不僅要摧毀各種特權(quán),而且要確認各種權(quán)利,使之神圣化:這是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時代,盡管它有各種錯誤,人們將千秋萬代 1紀念它,而且在長時期內(nèi),他還將使所有想腐蝕或奴役別人的那類人不得安眠。”我覺得這是作者對大革命的肯定與贊揚。 讀完這本書后,我同時也感覺到:作者認為舊制度與大革命的關(guān)系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大革命完全是對舊制度的否定,大革命與舊制度之間完全存在著割裂的關(guān)系。事實上,作者覺得大革命不僅是對舊制度的否定,而且也是舊制度的延續(xù)。革命雖然使法國面貌一新,但是比較一下革命前后的歷史,就不難發(fā)現(xiàn)舊時代與新社會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舊制度 1 《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著,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P32 1/5頁 是強調(diào)中央集權(quán),革命則加強并完善了中央集權(quán),舊制度已經(jīng)削弱了封建勢力,革命則完成了它未盡的事業(yè)。因此他認為,革命后的中央集權(quán)政體本身就是舊制度的遺產(chǎn)。 而實際上,正像作者在《舊制度與大革命》序言中說到的那樣:“他們(法國大革命的發(fā)動者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是依靠這一切領(lǐng)導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盡管他們并 2不情愿這樣做。” 大革命初步成功后,沒有人思考如何改進司法體制,仿佛一革命就萬事大吉,人民從此永遠幸福安康。革命后的政權(quán)不但沒有加強對行政的司法控制,反而繼承了國王的做法,并加以制度化。以至于托克維爾憤怒地說,“大革命之前,政府只有依靠不合法的和專橫的手 3段才能庇護政府官員,而大革命以來,它已能合法地讓他們違反法律。”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第二編第二至第六章中,作者也提出,所謂法國大革命產(chǎn)物:中央集權(quán)制、政府管理監(jiān)督、行政法院、官員保證制等均是舊制度的產(chǎn)物。也就是說,舊制度恰恰為大革命的爆發(fā)做好了準備,鋪平了道路。對此,作者又有精彩論述:“當人民在其內(nèi)部摧毀貴族政治時,他們自然而然地奔向中央集權(quán)制。此刻加速人民這一傾向比起抑制這一傾向,要容易得多。在人民內(nèi)部,所有權(quán)力自然都趨向于統(tǒng)一,只有憑借大量手腕,才可能使之分裂。”當舊時的貴族集權(quán)制、基督教勢力遭到破壞之后,人民按照《社會契約論》中的習俗性的約定把自己的自然權(quán)利(人的權(quán)利)讓渡給國家而使自己成為公民,人改變了自己的本性并被集體化,公意約束著自然人使之成為合格的公民,因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任何人拒不服從公意的,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然而公意真的能夠存在嗎? 我認為人的平等必然要被轉(zhuǎn)化成為公民的不平等。正如張旭所言:“‘平等’是脆弱的,對它的看護需要一種‘不平等’的秩序,這既而反證了‘平等’的不可能。”。保民官、獨裁者、監(jiān)察官和公民宗教作為四種看護“不平等”秩序的力量使得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的平等在公民社會里不可能。換句話說,那種人人平等的理想政治統(tǒng)治秩序不但人民大眾在當時法國 2 《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著,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P29 3 《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著,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P95 2/5頁 的政治狀況之中無法接受(雖然他們樂于聽到政治家們?nèi)绱斯拇担嚳茨闷苼龅纳吓_),在政治實踐上也是不可能的。 法國大革命全盤接受了舊制度的政治制度,并將之擴大化,因為人人平等更有利于專制統(tǒng)治,而且就像作者說的,在這種政治格局里,首都巴黎成為整個法國的重心,吸取了全國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專制統(tǒng)治使得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似,漠不關(guān)心,雖然這種相似的背后是日益分化的階級狀況和懸殊的社會地位。 階級分化絕不僅僅是一個經(jīng)濟狀況。事實上,法國農(nóng)民在大革命之后的生存狀況有時竟然連13世紀也不如。大革命貌似打倒了貴族,剝奪了教士的土地所有權(quán),給予了人民大眾以自由之身,實際上卻使人們更加不自由:“人們不是將貴族納入法律的約束下,而是將貴族打翻在地徹底根除。這樣一來,便從國民機體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給自由留下了一道永不愈合的傷口。”“將貴族根除使它的敵人也萎靡不振。世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完全取代它;它本身再也不會復生;它可以重獲頭銜和財產(chǎn),但再也無法恢復前輩的心靈。”因為,“在此類社會中是絕對見不到偉大的公民,尤其是偉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和專制結(jié)合在一起,心靈與精神的普遍水準便將永遠不斷地下降。”這些句子如此精彩,請允許我大段引用它們。教士的土地所有權(quán)被剝奪,使他們失去了所有依靠(他們沒有家庭),從而失去了保障他們自由的土地,并轉(zhuǎn)而依附于統(tǒng)治者,最終使教士們失去了自由。同時法國農(nóng)民的悲慘狀況使自由更加不可能。 我認為作者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的最精彩的創(chuàng)見之一是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悖論: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而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激怒了人民。原因就在于,當舊制度的專制沉重地壓制在人民身上之時,人民根本無法看到任何改變的可能,于是也只好選擇服從。當舊制度的專制開始減輕時,人民看到了改變的可能性,于是那仍然存在的專制和壓迫就變得讓人無法忍受了。“革命的發(fā)生并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jīng)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quán)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quán)更好,而且經(jīng)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有其它流弊存在,于是人們 4的情緒便更激烈:痛苦的確已經(jīng)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 4 《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著,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P210 3/5頁 那么在托克維爾看來,什么才是大革命真正嶄新的東西?換句話說,大革命的功績和成果究竟是什么?我認為是:“這場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毀若干世紀以來絕對統(tǒng)治歐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稱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簡單、以人人地位平等為基礎(chǔ)的社會政治秩序。”“大革命通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及 5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yè)。這就是大革命的業(yè)績。” 托克維爾由于他所處的時代、由于他的出身、由于他的個人經(jīng)歷,他就在不自覺當中站在資產(chǎn)階級的立場上。作為一個沒落的貴族,又多少流露出些許對失去天堂的無限眷戀。可是作為一個思想家和歷史家,他又清楚地看到舊制度必將被歷史無情的淘汰。作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的有志之士,他也對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前景憂心忡忡。他企圖兼取舊制度與民主制之長,尋找一個折中的改良道路。于是在本書中,我最終看到了他對大革命既批判又不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 5 《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著,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4/5頁
5/5頁全文完 |
|
來自: 昵稱37005488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