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雜糧,誰還沒點火氣呢!可是有些孩子的火氣真不是一般大啊~讓父母不得不感嘆,這才幾歲就這樣,大了可怎么辦…… 孩子出于天性和年齡段的特點,總會將無限的精力用來探索和嘗試,這對于他們而言是成長中必須得到的體驗,而總有一些家長,出于各種莫名其妙的原因,來禁止和阻撓。 玩土…不可以,玩水…不可以,自己吃飯…不可以……事事受阻,心情能好才怪呢!你不讓孩子把精力釋放到有意義的活動中,那么他只能發邪火了!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身教的意義遠大于言教,想讓自己做什么樣的人,父母先要力行。當你動不動為一點小事發脾氣時,其實是在傳遞一種錯誤的處事態度。 小朋友一哭,有些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就受不了了,就地繳械投降,無原則地退讓,讓孩子知道哭鬧原來是一種這么有效的武器。 絕對不要斥責或者體罰孩子 斥責等于火上澆油,適得其反。特別是家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樣子,等于是孩子發脾氣的“榜樣”。須知,柔能克剛,而剛卻克不了柔。 抱住孩子、不要讓他撒野 這一點,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幫助孩子控制難以自制的情緒,讓他一動不動地待上5分鐘,爆發的情緒就會平息下來。 待孩子發過脾氣之后,再同孩子談心,教育孩子認識發脾氣的危害,學會以理智駕馭感情。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應主動地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能滿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讓孩子明白:凡事必須講道理,無理寸步難行。 對人小脾氣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徑必須一致,切忌南轅北轍。 孩子病后常會“長脾氣”。家長應注意,即使孩子生病時也不要無原則地遷就。在孩子哭鬧時大人堅持原則很有必要,但不能讓孩子一直哭鬧,要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這么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鬧的最高峰過去后,帶他看看外面的車、小動物等,讓他慢慢恢復平靜。 盛怒時不要管教孩子、冷靜后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做做家務、聽聽音樂。 平靜后,嘗試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千萬不要在對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況下,自己先發火,更不要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對抗情緒。希望爸爸媽媽對孩子多些尊重、多些理解和溝通,少用家長的權威。 |
|
來自: 曼妙茶香 > 《學習 教育 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