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留言咨詢股骨頭壞死的艾灸治療方法,因為回復有140字的限制,無法詳說,今天特轉載兩篇學術報告,僅供網友參考。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針刺、艾灸、中藥結合治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例
羅裕國(湖北省黃梅縣大河中心衛生院針灸科)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NFH)的治療,目前有手術和保守治療兩大類,手術置換股骨頭不僅創傷大費用高,還有幾年后再置換之可能,給患者的心理和經濟增加了很大負擔;而保守治療骨壞死逆轉多不理想。筆者采用針刺、艾灸、中藥結合的方法治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一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葉某,男,60歲,農民。于2007就診。主訴全身患風濕多年,長期服用醋酸可的松片消炎祛痛。半年前左下肢酸痛加重漸漸不能行走,當地鄉醫給予體液療法三個月(用藥不詳)仍不見好轉。現主要癥狀:腰骶部酸脹,左下肢疼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左膝半曲位不能完全伸直。髖關節內收外展活動受限,“4”征陽性。髖部股骨大轉子區域壓痛。X線片可見股骨頭塌陷。
2、治療過程
體針取穴:足三里、陽陵泉、血海均取患側。操作:
A,犢鼻穴下三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取足三里直刺3寸。屈膝腓骨小頭前下方陷中取陽陵泉直刺3寸。在髕骨內上緣2寸當股內側肌內側緣直刺2寸。留針30M I N。
B,取針后行右側臥位(患髖在上)屈髖屈膝,在股骨大轉子區域尋找阿是穴(壓痛最明顯的地方)著膚灸(化膿灸):將艾做成圓椎形5-10個,大小視施灸部位而定,不宜過大,底部直徑在0.5CM為宜。施灸時,先在施灸部位上涂點凡士林以利粘附,把艾炷放在皮膚上,用線香點燃艾頂部,讓其自然燃盡再放或待燃到患者無法忍受時把燃艾挾起,放上新艾炷。如此灸完規定壯數。開始用5壯,漸漸可著10壯。
C,耳針、腕踝針:針艾結束后刺入腕踝針下5下6用膠布固定留針至第二天來做治療取下,左右交替使用;每日一次,30次為一療程;耳穴籽壓,取脾、肝、腎、股關、臀、神門、風溪。用王不留行籽貼壓穴位,囑患者每日自行壓200下,以廓發熱穴位酸痛為度。三天換籽,左右交替使用。
第一療程結束后息30天,在這30天里以臥床為主并服中藥補養還五湯加減(赤芍10G 川芎12G當歸12G地龍6G黃芪120G紅花3G 牛膝12G細辛3G 神曲30G光山12G山楂12G)每日一劑,日服兩次。共治三個療程。
3、治療效果
治療半月后,該患者左腿痛止,活動增強,直腿抬高的高度比治療前大幅提高。開始第二療程時,患都使用手杖前來,左膝能伸直,直腿抬高可到60度,4字征陽性。X線片如前無變化。體針改用繆刺法;第三療程查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內收外展自如,4字征陰性,面色紅潤,聲音宏亮故停體針、腕踝針,中藥減細辛紅花山查牛膝。隨訪至今未復發。告臨床治愈!
4、體會
ANFH屬于中醫的“髖骨痹”、“骨痿”、“骨蝕”等范疇。引起股骨頭壞死的因素多達數十種,外傷、長期或大劑量應用激素以及長期大量飲酒是該病主要誘因。缺血是ANFH發病的決定因素,而造成缺血的主要原因與血液高凝狀態、血流動力學改變、遺傳性因素、脂質代謝紊亂、血管損害等病理改變導致股骨頭血液循環中靜脈回流受阻有關。本患者在多年前因風濕而長期服用激素而導致骨質疏松,血管損害而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用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里調和氣血升降氣機、足少陽膽經合穴陽陵泉疏肝利膽舒筋鎮痙、足少陰脾經血海健脾化濕,調經統血;三穴合用達到調理脾胃使氣血有生化 之源;
腕踝針是經絡皮部理論的具體運用,《素問·皮部論》說:“皮者,脈之部也。”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說明人體周身的皮膚可以按十二經脈的分野區別為十二個皮膚分部。取下5下6兩區主要是因該兩區皮部經過髖外側,意欲調節股骨頭內外環境,建立新的動態平衡。
耳穴應用是因為對慢性病種有整體調節作用,籽壓方便,病人可操作,并在止痛方面有立竿見影之效。本例中患者曾明顯感受到當髖腿痛時,按壓耳穴便立刻痛止,這也讓病人在心靈上受到極大的鼓勵,并增強了戰勝疾病的勇氣。心理上的安撫對病情的轉歸往往事半功倍,增加療效縮短療程。
通過對本病的治療深入,對本病治療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重用了艾灸,這也是余報導本病的初衷!艾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氣味芳香,易燃。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醫學入門》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ANFH就現在來說是一種慢性病、頑固性疾病。重用艾法(直接灸)直達病所,修復病根并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第一療程的施灸過程中,病人由不適到漸適。第二療程時病人在施灸中能明顯感到局部“痛并舒服著”,患肢明顯地一天天感到好轉;第三療程病人已近康復,病人要求只灸,因考量其病的病程及其頑固性,還是施灸與中藥并重,停用體針、耳針與腕踝針。針刺、艾灸、中藥三結合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具有見效快、痛苦小、療效顯著、無任何副作用的優點,是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
中藥加艾灸治療股骨頭壞死
甘肅永登 副主任醫師 張 帆 李廣英
本病屬于中醫“骨蝕”“骨痹” 范疇。患者逐漸發生臗關節周圍和股骨大轉子疼痛,寒冷潮濕加重,活動不便,下蹲及分腿困難等。治療關鍵在于補腎壯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散寒止痛,改善股骨頭缺血狀態。
自擬中藥散劑:
方藥組成:黃芪60g 黨參30g 當歸20g 熟地20g 山藥20g 山萸肉15g 桑寄生15g 補骨脂30g 骨碎補30g 牛夕25g 杜仲20g 雞血藤30g 三七20g 威靈仙15g 丹參30g 桂枝20g 川芎15g 赤芍30g 全蝎20g 蜈蚣20g 馬錢子30g 灸甘草30g 龍血竭1g(沖服) 胡桃肉100g蜂蜜適量。制法:將前20味中藥研末,過80目篩,其粉與核桃仁共研,加蜂蜜適量,調成稠粥狀。每次2湯匙(約10g),早晚服用,黃酒送服。除服中藥外與艾灸局部經絡穴位相結合。
艾灸:
取穴:居髎穴、環跳穴、脾關穴、秩邊穴、阿是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
用一端點燃的艾炷直接熏灸上述各穴位,至穴位皮膚紅暈、微痛能耐受為度。2次/日,一療程10天,休息2~3日后進入下一個療程。
典型病例:
李某,女,60歲。患者于1990年12月,不慎滑倒,臗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在蘭大二院骨科照X線片示:左股頸骨折有移位。在硬膜外麻醉下,閉合復位后做穿釘固定術,用三根帶有螺紋的骨圓針穿過骨折線維持穩定。休息半月,術后在床上做臗關節屈伸動作,只輸三天抗生素和布洛芬等止痛藥及鈣片和魚肝油等,一周后起床。一月后上班,一年后取出鋼針。五年后因雪大路滑,再次滑倒致右股骨頸不全骨折,有嵌插現象存在。又在蘭大二院用三根螺紋鋼針做穿釘固定術,一年后拔出鋼針。患者逐漸發生臗關節周圍和股骨大轉子疼痛,寒冷潮濕加重,活動不便,下蹲及分腿困難等,左側較重。曾到北京、蘭州等省城醫院求治,均要求做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拒絕手術治療后,求中醫施治。除注意補充鈣片和魚肝油外,每天喝二杯牛奶。繼服前述中藥膏劑,每日艾炷熏灸1次。半月后疼痛開始減輕,一月后扶床緩慢步行,緩慢扶欄桿上下樓梯。三月后停止艾灸,逐漸參加戶外活動,以練太極拳和太極劍為主,堅持鍛煉身體,加強骨骼、肌肉的力量,提高機體的反應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半年后臗部疼痛消失,走路、跳舞、做家務活動及上下樓梯均不受影響,停服中藥,恢復正常。
討論: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是骨科頑癥,輕則致殘,重則使人終身癱瘓。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病因有:一是股骨頸骨折及外傷;二是骨質疏松;三是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等。,尤其股骨頚骨折后,骨結構(如骨細胞、骨髓、造血細胞等)遭到破壞死亡,股骨頭內血液循環受損,微循環發生障礙,股骨頭局部骨滋養動脈供血功能減少,股骨頭血供減少,加之骨質疏松,骨細胞變異,囊狀改變而壞死。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氣血虛弱,骨失所養,氣血阻滯,脈絡不通,血循環嚴重障礙,股骨頭失去營養,再生和修復功能減退所致。
《本草綱目》云:“艾葉……灸之可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大矣。”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消腫散結,活血化瘀,消炎鎮痛,升陽舉陷,健胃厚腸,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艾灸的溫熱、光和藥物效應,使臗關節內小動、靜脈血管擴張,組織內主動充血,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白細胞、紅細胞數量增多,呑噬細胞功能增強;刺激未梢神經和痛覺感受器,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激發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免疫力和防御能力,艾灸確能起沉疴,神奇療效貴在堅持。
總之,中藥和艾灸治療股骨頭壞死,比單純西醫和中醫治療有較大的優勢,藥物與艾灸結合,內外兼治,攻補并施,能改善癥狀,并促使壞死組織的修復。堅持康復鍛煉,能加強骨骼、肌肉的力量,也至關重要。 (2013年2月15日)。
提醒:上述兩篇文章提及的藥方,并不適合所有患者,請不要擅自服用,以免發生危險。股骨頭壞死患者還需面診中醫,由專業人員辯證施治才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