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 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傷寒論》厥陰病篇 第338條)
蚘厥者,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金匱·趺蹶手指腫轉筋狐疝蛔蟲病脈證治》)
★★烏梅丸方★★
【組成】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用法】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組方特點】
烏梅丸重用味酸之烏梅,以酸屬木味,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也。
溫熱藥共七味,川椒當歸溫厥陰,細辛則溫太陽少陰,干姜附子雖三陰皆溫,然干姜偏于太陰,附子偏于少陰,桂枝則是太陽厥陰之藥。將欲升發之,必固酸斂之。以烏梅之酸斂,將眾多溫熱藥聚于厥陰,幫助厥陰之藥真正實現木之生發,陰陽順接。厥陰之氣郁遏必生熱,配以黃連黃柏苦寒清熱。人參一為扶正,一為生津止渴。烏梅亦能生津止渴。此方寒溫兼施,酸苦辛甘同用。
正如劉渡舟先生所說“其組方特點反映了厥陰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即由厥陰疏泄不利,氣機失調,以致寒熱格拒上下,陰陽氣不相順接,并進而導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
【主治證候】
歷代不少醫家把烏梅丸視作蛔厥專方,現行中醫院校方劑學教材亦將烏梅丸列于驅蟲劑,言其酸苦辛同用,使“蛔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
清代傷寒名家柯韻伯曾提出:“烏梅丸為厥陰主方,非只為蛔厥專劑矣。”繼柯氏之后,《醫宗金鑒》、章虛谷等皆強調烏梅丸為厥陰正治之主方。因其組方重用烏梅,既能滋肝,又能泄肝,酸與甘合則滋陰,酸與苦合則泄熱,是烏梅丸配伍意義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辛與甘合,能夠溫陽;辛與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陰病陰陽兩傷、木火內熾最為允當。
【病機辨識】
仲景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用藥當“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而調之。”
肝主風木,脾胃屬土,葉天士語“風木一動,必乘脾胃”。
如厥陰主癥中,心中疼熱為肝火橫逆犯胃,饑而不欲食為火盛消谷,木不疏土所致。
(參考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