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預算是以預定目標為導向,以業績評估為核心,把資源分配與績效狀況緊密結合的一種預算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將績效信息融入預算決策和編制、預算執行和監督之中。因此,績效預算是財政評價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績效預算制度,就很難建立財政評價的機制和體系;而財政評價是績效預算的反映和結果,沒有建立財政評價制度,也就很難建立和完善績效預算體系。部門預算改革改變了原來按財政資金性質和部門交叉管理的方式,以部門為依托構建了新的預算支出管理體系,但離完整意義上的公共財政支出管理體制還有較大差距。要進一步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就要建立績效預算,把部門預算和績效評價結合起來,以總量、定額、績效標準為核心來編制預算。 財政監督和財政評價的對象具有一致性,都是對財政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區別財政評價與財政監督的關鍵,在于是否存在效益觀念。財政監督是一種執法檢查,是依據一定的政策、法規進行的考核監督,并不考慮財政活動的效益,更不對其依據的政策、法規作出是否合理的評判;而財政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績效考核,著重考察財政活動的效益狀況,經濟性、效率性、有效性是財政評價內在的衡量標準。
財政投資評審,是指財政投資評審機構通過運用專業技術手段和預決算審核方法,對財政支出項目進行專業技術性的審核評價的財政管理活動。 財政投資評審的考核范圍較窄,通常只針對財政支出的某一項目,不對財政收入、制度、政策等其他范疇進行評價。而財政評價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管理活動,其評價對象可以是某個項目,也可以是某個部門,還可以是財政行為涉及的某項政策或制度。 財政調研與財政評價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兩者在手段上有相同之處,都可以采用現場察看、問卷調查、聘請專家等方式。 但財政調研側重于一般方面,往往針對于某一未知領域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問題,進而提出政策建議,在程序上無需事先予以詳細規定;而財政評價是通過事先制定的指標體系、標準體系,依據一定的程序,采用橫向或縱向的比較分析,對事先確定的對象進行考核評價。 長期效益即財政行為對社會的長遠影響,包括經濟、政治、環境等多個方面。而與之相反,近期效益反映的是財政活動對社會的短期影響和作用,一般是容易被人們所觀測到的經濟收益等方面。長期效益與近期效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甚至相互轉化。在進行財政評價時,應注意近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考察項目的效益狀況,不僅要看近期效益,更要看長期效益。 實行評價分數與評價依據相結合,不能只是就事論事或者就數據談數據,要實現數據與事實的有機結合。 采用定量指標進行數據分析時,要以事實作依據;在采用定性指標進行規范分析時,要有相應數據作補充。 社會效益主要指難以用貨幣來衡量和評價的長期的、間接的影響,如對社會政治、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的影響等等;經濟效益主要指能以貨幣衡量,對企業、單位、區域及國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直接或間接效益。在進行評價分析時,應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 財政支出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因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不同于企業績效評價,它更多的是注重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在進行評價分析時,要拓寬思維,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展全面分析,更多地考察項目的社會效益。
整體效益是指財政活動在社會各個方面產生的綜合效益,如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影響等,具有全局性和不可分割性;局部效益是指財政活動在社會某個領域的效益,如對某地區、某行業、某領域的影響等。 整體效益與局部效益既可能相互一致,也可能相互沖突。一些項目局部效益好,但不一定整體效益就好。 在進行評價時,要注意局部效益和整體效益相結合,當兩者相沖突時,應以全局效益為重,但也不能忽視對局部效益的關注,問題的關鍵在于掌握恰當的分寸。 對于有局部效益但無整體效益的項目,我們應考察該項目在決策上是否正確,是否存在決策失誤。 要實行實地考察與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方式。在制定科學合理的財務評價指標,對項目財務管理狀況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還應深入現場,通過聽匯報、看賬簿、走訪的形式,獲取第一線資料,了解最基層民意,考察項目的業務管理狀況,實現實地考察與財務指標考核的有機結合。 形成評價建議時,要做到現象與本質相結合,使之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針對性強,建議才具有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有前瞻性,建議才具有長遠眼光和戰略思維;可操作性強,建議才能夠付諸實施并收到實際成效。同時,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要注重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明確支出評價工作職責:財政評價涉及各個部門和單位,因此必須明確各部門和單位的職責。財政部門作為評價工作的主管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一是制定財政評價的管理辦法和工作規范,設計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對各部門的評價工作進行指導、督促和質量控制,審核和匯總各部門報送的評價報告;三是直接組織開展財政評價工作;四是綜合應用評價結果及相關信息;五是加強評價隊伍的建設,開展評價業務培訓;六是向同級人大提交評價報告。其他部門及其所屬單位,應按財政部門要求開展評價工作,向財政部門提交評價報告,并根據評價報告結論和相關信息,加強和改進本部門、本單位的財政資金及項目管理工作。 規范支出評價工作程序:財政評價的工作程序是指從確定評價對象至完成整個評價工作全過程的相關規范。每項評價工作應包括以下程序:一是制定工作計劃,確定評價對象;二是組建工作隊伍,聘請專家咨詢;三是設計評價方法,下達評價通知;四是收集整理數據資料,督促部門、單位自評;五是具體實施評價,形成評價報告;六是反饋評價結果,做好工作總結。對于不同的評價項目需要實施不同的工作步驟。這六道程序是確保評價工作順利完成的基本條件。 搭建支出評價信息庫:評價機構要采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逐步形成規模龐大的財政評價數據庫,為評價各類收支效率、財政收支關系狀況和財政政策效應,開展橫向、縱向比較,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保證評價工作有效發展。一是在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和財政收支關系分類的基礎上,按不同行業、類型細分,選定評價項目作為初始數據源,做好數據信息的分類管理;二是結合評價工作開展,擬定各類評價的分類標準,并逐步擴大評價數據信息收集范圍;三是建立項目監測工作體系,及時收集評價工作中的動態數據和信息;四是開展評價數據處理軟件的設計研究,提高數據處理水平。 建立健全支出評價法律體系:首先要在研究吸收國外績效評價工作經驗,認真總結我國財政評價實踐的基礎上,制定綱要性的《財政評價辦法》,對財政評價的目的和原則、工作規則和程序、組織方式及結果應用等進行明確,并對相關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界定。隨著各項具體評價工作的開展,再制定相應的實施辦法和細則,從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財政評價制度規范,使財政評價工作有法可依。 來源:政府采購信息報/網 (轉發請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