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文/邱荔】 “來日戰場相見!” 這兩天,這句話突然在微博傳開。不是因為哪部抗戰神劇又火了,而是抗日戰爭期間的一個真實故事,劇情可比神劇好看多了。 3日晚,網友@2B青年熊貓君 貼圖曬了讀書時看到的一個片段,感慨地寫道,“‘八路通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朝鮮戰場上這樣的事件也有發生過,美軍也深表震撼……踐行人道主義精神的是不是只此一家所以其他人才會震撼?” 那么,到底八路做了什么事讓所有人都這么震撼? 因醫療條件有限,八路軍只好把受重傷的俘虜送回去治療。不僅如此,當時獨立團的于團長還給日本長官寫了一封信,并附上慰問袋: 后來,日本軍官加藤小隊長也多次來信,詢問“閣下及解放聯盟有什么困難沒有?假使有的話,請不客氣地直說。”結尾還寫道,“多多保重身體,來日戰場相見。”
在某些人看來,這妥妥地是“八路通日”吧。但廣大網友們看起來,卻震驚于中國軍隊的這種精神: “作為軍人,何其崇高。” “有崇高理想的軍隊是可怕的,八路軍當時的確是仁義之師。” “肅然起敬。”
據觀察者網查詢,這個小故事出自《在中國的土地上:一個“日本八路”的自述》一書。作者小林清,1939年作為日本侵華派遣軍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的一名士兵來到中國,1940年在膠東文登縣和八路軍作戰時負傷被俘。后來,他逐漸認清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1941年秋天,小林清主動申請加入了八路軍,成為一名“日本八路”。
小林清 1985年,《一個“日本八路”的自述》一書出版,因根據親身經歷還原了抗日戰爭期間的種種軼事,廣受歡迎,后多次印刷。 其中,《向日軍送慰問袋》這一章提到的八路軍送回重傷俘虜和慰問袋,絕不是道聽途說。先不說八路軍一貫優待俘虜的政策,觀察者網查詢發現,給日本兵送慰問品,是抗日戰爭后期的一種重要的反戰宣傳手法。 據《黨史文苑》的資料,1942年開始,反戰同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犧牲,決定在平時給日軍士官灌輸厭戰及反戰思想,采取什么方式呢?他們掌握日軍士官在亂骨如麻的異國戰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久盼慰問品送到陣地的心理,采用了給他們不間斷地送慰問袋的辦法。 1944年,晉綏軍區的汾陽、清太、離東、靜樂、陽曲等地的敵軍工作站運用這種方式,由八路軍一個班作掩護,輪流對日軍的多個據點打電話、送慰問袋。據說,不少日軍聽到延安來的同盟員的喊話,收到同鄉掛在鐵絲網上的慰問品,不停地稱贊八路軍,“八路大大地厲害”,“同盟員大大地好!”許多接受了正義宣傳的士兵,開始棄暗投明,一個個逃出了鐵絲網圍堵的據點。 這年8月10日,汾陽日軍憲兵隊武藤伍長帶著日本反戰同盟的宣傳品跑來投城。太原鐵甲日軍1479特務部的朝鮮籍翻譯官池田東根,于次年5月15日帶著妻妹、孩子和大村三部一家、菊本鎮郎等一行9人,逃出特務部隊,奔向抗日根據地。 得人心者得天下,八路軍這是真·仁義之師。而類似的故事,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也發生過。 美國陸軍上將馬修·李奇微的回憶錄中就有記載,說中國志愿軍往往把俘虜的傷員抬到公路上方便追擊的聯合國部隊救回,還和俘虜分吃僅有的口糧。 李奇微 抗美援朝戰史學者、軍史作家,鐵原大血戰名將蔡長元之子蔡小心也在微博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傳頌很遠: 不知道什么時候,這樣的故事能取代抗戰雷劇出現在中國電視劇里。 事實本身已經是最好的宣傳了,不是嗎? 不過換位想想,就算真有了,大概也有人會找各種理由不相信吧? :微博@觀察者網每月有不可描述活動,老司機請提高警惕?? 轉載規范請后臺回復:轉載 合作/廣告/投放/溝通 :pr@guancha.cn :QQ 2920915625 微信上看不到的,觀察者網App上都有! 如何獲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