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點擊加載圖片 浙江衛視打造的《夢想的聲音》以素人討教明星歌手為節目形式,將看似遙不可及的兩個世界拉攏,用音樂的較量架設溝通橋梁,共筑音樂的平臺與夢想,探討藝術的平凡與平等,同時輔以發掘潛質新人為責任。 在第一期中,導師羽·泉面對阿卡貝拉團體“節奏部落”的挑戰時宣布放棄應戰,保送他們進入“萬人演唱會”,這引起現場觀眾和其他導師的驚呼,也引發了電視機前觀眾的爭議。大家聚焦的是:羽·泉究竟是慧眼識珠,為了不埋沒才情之人而頂著被嘲笑和懷疑的風險大膽薦舉;還是他們內心早已被“節奏部落”打敗,為了護住自己的明星面子而放棄一展歌喉呢? 就這件事情本身而言,首先肯定的一點是羽·泉的確精心準備了自己演唱的歌曲,臨上場前才去跟導演組進行長時間的溝通。從現場工作人員與參加錄制觀眾的反應來看,他們對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也渾然不知,羽·泉的決定應該是臨時做出的。大家如若將這段插曲當作八卦,自然會關注到羽·泉是為藝術而犧牲自己,還是假借藝術之名而保全聲譽的問題,正如微博上有人言辭激烈地指出羽·泉根本就是在“認慫”。然而,當我們將關注點稍作轉移,挖掘這段插曲背后的客觀價值,不論羽泉的決定是惜才之舉還是認慫之舉,都說明“節奏部落”的表演非常成功,阿卡貝拉驚人的魅力已經讓羽·泉心悅誠服,絢爛夢幻的和聲藝術已經展現了它的魔力。 猶記得曾經《中國好歌曲》的曾經一期,也是在進入決賽的節骨眼上,被廣大音樂愛好者熱力追捧的“蘇紫旭”在某種意義上被自己的導師羽·泉淘汰時,網絡上頓時炸開了鍋。大家都為選手鳴不平,感嘆一向有藝術追求的羽·泉也在賽制的驅使下做出了不當決定。如今《夢想的聲音》或許給了羽·泉一次翻案的機會,在明星與素人對戰的賽制保障下,羽·泉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實品味和藝術判斷力來推舉選手。為達此目的,他們甚至甘愿祭出“棄唱”的“殺手锏”。 國內流行音樂形式流于單一、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早已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連搖滾也被罵,說唱被稱聒噪,trip-hop、后搖、另類幾乎完全不被主流關注,阿卡貝拉就更是深陷邊緣地帶了。以前央視的青歌賽每年都會出現一些阿卡貝拉組合,可是除了現場專家的盛贊,觀眾似乎并不買賬。如今這種歌唱形式又站在了《夢想的聲音》舞臺上,當前的大眾音樂品味和社會價值多元性已經高于彼時,羽·泉的臨時起意和節目組的現場應變,都使得最后的決定充滿意義,幫助大眾了解何為“挖掘人聲本身可能性”的阿卡貝拉,“提攜”更為多元的藝術堅守者上位。 或許有一天,當更多的人聽到Boyz II Men,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黑人歌手組合,更是一個阿卡貝拉藝術團體;聽到“節奏部落”,也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上過綜藝節目的音樂組合,更是一個中國自己的阿卡貝拉藝術團體。 說回《夢想的聲音》這種素人向明星討教的節目形式,雖然它在中國電視熒屏上還是嶄新的,但極有可能成為今后綜藝的主流。通過身份懸殊之人的較量,既塑造了舞臺上的戲劇張力,保障了一檔電視節目的收視生存,又傳達出打擂會友的善意和包容,保障了一檔電視節目的道德標準和社會價值。從前只是觀眾的那一群人,將更多地成為節目的參與者、嘉賓甚至策劃人與制作者。全民參與,這理應成為綜藝節目的公益性所在。羽·泉在節目中做出的決定縱然有爭議、懷疑和譏笑,但它傳遞了平等與共享的價值。明星導師對草根素人的提攜,何嘗不能被看作一種推翻當下中國階層區隔,彌合主流人群與非主流人群罅隙的隱喻。(圖片由宣傳方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