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教育家論壇”“對話教育家”等活動,以及著眼于教育家培養的“名師工程”“名校長工作室”等平臺的開展可謂方興未艾。這些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和時間的培養措施都有一個明確指向——打造未來的教育家隊伍,使其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科研能力與創新意識等方面有顯著提升。 如果對這些活動仔細審視,不難發現突出教育思想領域建設的培養措施并不多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經典之語,“校長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他道出的也正是教育思想對于教育管理者的重要性,而對于未來“教育家”的專業成長來說,是否具有深刻而鮮明的教育思想也尤為重要。 筆者多年以前關注過被稱為“另類校長”的鄭杰,他的辦學思維及教育理念特色鮮明、發人深思。他曾說:“我的教育家標準就是——教育家必須是個思想家。你看,歷來能被稱為教育家的人,無論是孔夫子、朱熹、陶行知還是蘇霍姆林斯基、杜威,都首先是思想家。可是,我們有思想家嗎?太少了。” 的確如此。我們現今一直在呼喚教育家辦學,呼喚更多真正按教育規律和藝術行事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學名師。在有關教育家的諸多標準中,除了執著于教育事業的信念與堅持,以及諸如領導力、教育素養之外,更應該推崇的是他們對教育本身的理解,以及對辦學之路的不斷思考與探索。思路決定出路,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便會有什么樣的辦學行為與專業準則。 其實不難理解,根植于現實土壤的教育思想絕不是毫無用處的“胡思亂想”,而是立足于當下、也著眼未來的前瞻思維。善于汲取古今中外教育精髓的教育人也才會有更高、更寬的視野,更能保證師生和學校可持續發展;有著活躍思想的教育者才會更著眼于未來,推陳出新,不拘于傳統框架和現成的“模式”,不在教改潮流面前亦步亦趨,不但敢于開風氣之先,也甘于在喧囂中“板凳坐得十年冷”,諸如此類。 特別是在時下,不少地方致力于提升校長、名師等教育人的水準,以及推進“教育家工程”,更需要避免走入片面重視對技術性、知識性內容的植入和強化,而忽視涵養其思維、深化其思想、提升其境界的誤區。 打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思想應該成為教育家成長所需營養元素中的“鈣”,使眾多教育人在向“家”的華麗轉身過程中,因“鈣”的充足而筋骨強健,在專業成長之路上走得更好。 (作者系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
|
來自: 昵稱30120453 > 《校長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