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003)下交湯帝廟
下交湯帝廟,位于陽城縣河北鎮下交村,創建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位于拜殿南側的舞樓,創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爾后明清兩代均有大規模修繕。廟為二進院,總面積2106平方米。前院很小,前為山門,后為馬王殿。后院有戲臺、獻亭、成湯大殿。
據各種方志、史書記載,歷史上陽城縣有湯廟380余處,現存的120多處,以陽城析城山為中心, 3600年前商湯禱雨之地析城山就在陽城,成湯祈雨文化向四周擴散。據下交湯帝廟內明嘉靖十五年的《重修正殿廊廡之記》碑刻記載:“湯廟乃遼大安二年所建,實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也。”由此可以看出,下交湯帝廟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湯帝廟,其存世為證明《穆天子傳》以來關于“桑林褥雨”之說提供了難得的依據。同時對詮釋陽城眾多湯廟之首的始建年代,以及禱雨桑林的必然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研究商湯禱雨桑林及明清時期當地風俗的寶貴典史。
成湯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柱頭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廟內現存明代琉璃、清代壁畫以及正殿所用荊木大梁,為研究宋金明清時期晉東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琉璃技術,壁畫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下交湯帝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陽城下交湯帝廟
 陽城下交湯帝廟導游圖
 陽城下交湯帝廟,馬王祠。
 陽城下交湯帝廟,戲臺。
 陽城下交湯帝廟,戲臺的梁架。
 陽城下交湯帝廟,獻殿。
 陽城下交湯帝廟,獻殿。
 陽城下交湯帝廟,獻殿。
 陽城下交湯帝廟,獻殿的梁架。
 陽城下交湯帝廟,獻殿的梁架。
 陽城下交湯帝廟,獻殿的梁架。
 陽城下交湯帝廟的中軸線,左為戲臺、中為獻殿、獻殿后為大殿。
 陽城下交湯帝廟,獻殿與大殿。
 陽城下交湯帝廟,大殿,前檐下的巨梁,據稱為荊木,郭峪的湯王廟正殿前檐下的梁,也說是荊木,為什么都稱為荊木,不知有什么文化淵源。
 陽城下交湯帝廟大殿內景
陽城下交湯帝廟,大殿的梁架。
 陽城下交湯帝廟,大殿的梁架。
 陽城下交湯帝廟,大殿的梁架。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這根刻的是龍首鳳身魚尾,據說是暗喻武則天的一生,節節往上爬,起于草根,升為皇后,最后當上皇帝。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石柱上的線刻。
 陽城下交湯帝廟,這根石柱上有“大安二年五月”的紀年
 陽城下交湯帝廟,這根石柱上有“大安二年秋八月”的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