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六千年之前,線條已顯示了表現抽象藝術的能力。而書法,抽象線條的王國,線條,書法藝術的語言。線條語言和書法藝術共存。 康定斯基說:“線,是由點在連續并置或者運動而產生的,它體現了內在活動的性質及方向。”林散之書法,用新的藝術線條,“通古今之變”,從而構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 先簡單介紹一下。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當代名家,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林散之草書,線條運動中充溢著濃厚的詩的韻味,線條表現中溢滿著畫的意境,以他日臻完善的藝術追求,在現代書法家中,他被為“草圣”。他的書法特色,我以為如下: 其一、用墨多變。 我觀其草書線條,有王鐸書法的漲墨,也有黃賓虹畫法焦墨、渴墨與宿墨法。 他以濃墨焦墨為之,漲墨處黑亮厚重。 枯墨散鋒處,正側翻轉,筆墨化作虛絲,似有若無。 濃淡陰陽神奇,水墨五色淋漓。無為處,虛寂空靈,有墨處,神化燦爛。
其二、執筆隨性。 他充分利用長鋒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連續書寫的特性,這種線條運動起來顯得灑脫。 他曾言“學書之道,無他玄秘,貫執筆耳”。 我想像,他懸腕懸肘,揮纖毫之筆,握筆并不緊,反而空靈。執筆用力,虛中見力,力量在筆尖上騰飛,紙上富有動感與律動。他運動臂力,快時迅猛,又停留翻轉,拖泥帶水,舉重若輕,妙將神入,回腸蕩氣,看不透筆鋒來來去去。 提按頓挫,轉折停留,墨色變化,線條豐潤,意趣天成。
其三、植入畫法。 古人言,書畫同源。藝術語言是相通的。他把沉睡了的畫法,移植于書法當中,力求做到書法的畫面感,節奏感。 林散之喜用長鋒,長鋒筆吸墨量小,若筆畫多,則筆頭便很快干枯,他以枯筆渴墨繼續書寫,以白帶黑,甚至竭力至以筆根干蹭,如枯藤虬結,老柯橫陳,墨色不見。觀者視覺中,激活了我的想象力,他的最強表現在一幅書法作品的整體效果上,這不是繪畫藝術中虛實相生的妙境? 這也是佛教里的虛空智慧。
其四、融合諸家。 他融合諸家草書,將懷素與王鐸加以變通。他曾言:“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歲后,他尋找到了最適合自己性情表達的書法語言,那就是草書。他比古人走得更遠,他用他的線條,講述著他晚年走到了不受筆墨章法限制,不受線條起筆行筆的限制,到達隨心所欲,筆筆流動的藝術境地。 他豐富了草書的線條表現力,但其草書,也有缺點。 其一,缺少氣勢。 晉衛鑠言:“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 林散之基本上走的是帖學的路子,他太沉迷于線條變化,線條瘦弱干枯,即便有足夠彈性,變化萬端,與王鐸草書相比,其整體缺少氣勢。
其二、線條散漫。 林散之的書作,后期甚至他前期的一些作品,字的結構處理難看,散漫無力,線條粗細不一,極不和諧。其中一部分作品雖然有王鐸漲墨法,但林散之線條形式大密大疏,線條語言勇于變異,但有時運用不當,看上去是一塌糊涂,散漫無力。
其三、只可欣賞。 變化軌跡難尋,跌宕起伏散漫,提按翻轉難以莫測,這是他的絕活。 高到不可捉摸,自然不可效仿,因為林散之善于發現前人所未發,給人以不拘一格的視覺效果。他的書法線條縱橫交錯,翻轉螺旋,引領后人不斷上進。特別一些妙品,無以效仿矣。 ↓更多書法佳作請看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