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排病反應」 倪海廈醫師的醫案。大陸稱「排病反應」,古稱「瞑眩反應」,近稱「好轉反應」 1、服藥不瞑眩,厥疾不瘥---楊通 直閣將軍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許劑,無益,更患冷,夏日常複衣。嗣伯為診之,曰:“卿伏熱,應以水發之,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令二人夾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從頭澆之,盡二十斛。伯玉口襟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嗣伯請人執杖防閣,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斛,伯玉始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嗣伯以水飲之,一飲一升,并都差(瘥)。自爾恒發熱,冬月猶單褲衫,體更肥壯。(《南史.張邵傳》附) 徐嗣伯之明,首先在于辯證精審,知其病為伏熱在內,次在于治法之絕:“冬季,裸坐于石,冰水澆之。”誠可謂曠世之治也。其三在于對自己醫術的自信,對病人的絕對負責;令人挾定伯玉澆之至“口襟氣絕,”不顧家人環泣求情,甚至遣人“執杖防閣,敢有諫者撾之”其過人膽識,誰與爭鋒,歧黃神術,匪夷所思。讀此醫案,拍案叫絕。 在臨床工作中,病人用藥后,不外乎三種情況: 一、病情無明顯變化 二、有所好轉 三、反見加重 作為醫生,應該怎樣處理這些情況?是守方治療,還是重新辯證用藥?作為病人又應該怎樣對待這些情況?是謹遵醫囑,還是另請高明。特別是第三種情況出現,常令部分醫生手足無措,病人叫苦不迭。因此,我對“服藥不瞑眩,厥疾不瘥”有了幾點感觸: 一、正確對待藥物的固有屬性 大黃具有瀉下作用,石膏令人畏寒,附片用之不當使人中毒,這些自然屬性眾所周之。有些醫生就把此類藥品視為毒蛇猛獸,拒而不用,抹殺了它們的巨大功效,殊不知大黃作用于肌體而產生的瀉下作用正是服藥瞑眩的一種表現(石膏、 附片亦如此)。筆者就根據服藥不瞑眩,厥疾不瘥的道理在臨床中大量運用,救人無數。比如筆者用大劑量附片治療陰寒內勝的患者,效果顯著;用大黃治咳嗽、胃病,雖然產生了瀉下作用,可正是通過這些作用,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誠可謂:“大黃附子救人有功。”有的醫生因為不瞭解這些藥物的固有屬性,認為是不良反應,棄之不用,這和因噎廢食有什麼區別,確實可憐可惜。 二、正確對待守方治療 疾患病久邪深,藥物服食后必然有一個正邪相爭的過程。正邪相爭, 必然產生一些異常的癥狀,這就是瞑眩。在中醫學里就有“戰汗”之說,并把“戰汗”看成是一個疾病轉歸的轉捩點。“戰汗”出現時如果正勝邪退則病情好轉,反之則是惡化,在“戰汗”出現時應抓住時機,給予扶正之藥,促使病情好轉,而筆者認為“戰汗”和“瞑眩”的道理只是異取同工,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人面對患者“瞑眩”時,認為是藥不對癥或中毒,不把它看成是一個疾病的轉歸,繼續守方治療,錯過了治療的大好時機,致使患者病情加重,長期不愈,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更有甚者不僅不知道錯過時機,反而一出現瞑眩就給予停藥、洗胃等急救措施,并為自己的“果斷”沾沾自喜,真所謂害人太深,誤己不淺。其實瞑眩是藥物對癥后所出現的全部反應,可能是微微出汗,亦可能是暫時昏厥,這就需要醫務工作者在臨床中細細觀察和體會。瞑眩和“中毒”“藥不對癥”是截然不同的。瞑眩在短時間內可不藥而愈,而“中毒”“藥不對癥”有明確的中毒等原因,所表現的是嚴重影響人體臟腑功能的持續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必須經過急救才能緩解,“瞑眩”和“中毒”千差萬別。筆者曾治一“尿毒癥”患者黃某。患者五年來一直服用清熱解毒之劑,嚴格忌口,不敢服食稍許溫熱之藥物和食品,并一直用大黃(單味)灌腸至今,肌酐高達933umol/L,筆者診斷為“陰水”,以自擬大黃附子湯灌腸,附片用量每劑達100g,內服實脾飲加減(附片100g以上),患者服藥后寒熱格拒,嘔吐劇烈。筆者認為此乃病重藥輕,藥不勝病自故,加大附片(200g)用量內服、灌腸,守方二周不變,肌酐降至522.7umol/L。 三、糾正廢醫存藥的思想 有的醫務工作者只看得到某些中藥的副作用,而對大多數西藥( 比如速尿對腎功能的嚴重損害,但搶救腎功能衰竭患者時廣泛使用;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時,造成的危害比疾病本身對患者的損害還重等)視若不見,根本不考慮在辯證論治基礎上的整體配伍,也就是忽略了辯證論治的原則,只要中藥出現瞑眩等反應時,就大呼為中毒,藥不對癥,這種大肆喧嘩,混淆事實,跟指鹿為馬有什麼兩樣?原生藥物只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來防身治病的才叫中藥,如果外開中醫,外開辯證論治的原則,只以一味藥而論,就免不了走到廢醫存藥的路上,對“瞑眩”也就大驚小怪。比如說前一段時間風傳的“中藥腎毒性”,認為含馬兜鈴類的藥物對腎有損害作用(如木通等),是一部分人對中醫的誤解,是以點代面,廢醫存藥的惡果。近日來,日本人用小柴胡湯使人致死一案,也是廢醫存藥的最好例證。難道我們還要重蹈複轍嗎?誤解中醫,誤解中藥服食后的瞑眩,是怎樣的無知和不可饒恕的錯誤。 筆者曾治一“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龍某,其頭痛六、七年,每日需服大量西藥方能止痛。服用筆者自擬加味通竅活血湯后,邪正相爭劇烈,暈倒在地,家人抬至門診,筆者仔細檢查后,發現各項生命體徵平穩,認為當屬服藥“瞑眩”。說服其家人,僅做一般處理,無多時,患者蘇醒,頭痛若失,隨防至今,再無復發。中醫中藥治病“瞑眩”是一個很大的范疇,藥后癥劇者,往往是藥力生效,外邪內透之故,這就要求醫生診查要詳,辯證要淮,注重醫德。如中醫中藥“十八反”中的甘草反海藻,筆者曾用于一本院職工患者“單純性橋本氏甲狀腺腫”的治療,取得極好療效。又如烏頭反半夏,筆者用于“寒痰水飲”癥患者每獲奇效。說明中醫中藥“十八反”也只應是瞑眩之大者,值得探討發掘。 3、治療反應淺談--劉志杰 在接受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期間,可出現各種各樣的反應,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對此難以理解,甚至誤認為是治療不當引起的。對此,我們在這里做一下必要講解。 所謂治療反應,就是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體內元氣的抗病排病功能得到充分的調動發揮,進而對病邪進行消滅和向體外清除時,所表現出的特殊的機體反應現象。這種現象歸納起來分三種類型: 1、治療反應 2、舊病復發反應 3、排病反應 1、治療反應: 患者在經治療后,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一些特殊癥狀,我們將這種反應稱之為治療反應。如肝病患者經治療后,出現了雙目紅腫羞明,頭暈目眩,下陰潮濕等現象。這是疾病經治療受創后通過經絡渠道進行逃竄的反應,也是經過治療初步見效的反應。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經治療后,疾病有短暫病情加重反應,這是疾病與人體元氣正邪交爭的“掙扎”現象,絕不會導致病情惡化。因此,不必有所顧慮和懷疑,如果治療過程中,由始至終都無這種反應,那麼,這個病恐怕難以治療,或者說難以真正治癒。 2、舊病復發反應: 患者接受治療后,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所患的疾病又重新發作,稱為舊病復發反應。如有過骨折病史的,在其骨折部位又重新出現疼痛;有過胃病病史的人,胃部的癥狀又重新出現等。這說明,以前所患的疾病并未徹底痊癒,由于元氣功能的發揮,進行整體調整時,又將其清理出來,最終是要將其消滅排除的。這樣看來,這是件大好事。這種反應,是一種良好的治療反應,對機體具有保護性,絕不會因為以前曾患過腦溢血,這次反應就一定會再犯腦溢血,以前曾有過骨折病史,這次反應就一定會造成骨折部位的再次折斷。由此看來,劉氏的綜合治療方法,不單純是針對患者當前的疾病進行治療,而是同時對機體進行整體調整治療的一種方法。也就是說,患者在治療當前疾病的同時,其他一些原有的舊病老病也得到了很好的調整治療。 3、排病反應: 疾病經皮毛、孔竅、情志以及其他方式向體外排出所出現的反應,稱排病反應。排病反應複雜多變,我們在此簡單地介紹如下: (1)排風寒反應:對各種風寒所致的疾病,只有將風寒排出體外,疾病才能治癒。經臨床觀察,風寒的外排,多以感冒、噴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從經絡的一些孔竅及四肢末梢排出,還有少數患者從呼吸之氣及放屁中排出。如支氣管哮喘患者經治療后,出現無原因的感冒、噴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氣極為寒冷的現象;婦女坐月子期間所患的風寒痹癥,經治療后,常常出現四肢末梢向外冒涼氣的感覺。 (2)情志抑鬱所致的疾病,多以情志方面的反應及肛門排氣和唉逆等形式排出。一般女性患者經治療后,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煩躁、悲傷、委屈欲哭等情況,數日后自然消失,疾病亦隨之顯著緩解或痊癒。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現大量的肛門排氣,或經食道從口腔大量噫出。 (3)痰濕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無誘因的尿頻、腹瀉、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 (4)火毒所致的疾病,多以瘡、癢、腫痛 ,發燒,尿赤,肛門灼熱腹瀉等方式排出。 (5)瘀血所致的疾病,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經等排出。 (6)失眠及嗜睡:幾乎是每一個患者都能夠遇到的現象。這是人體精氣神進行自身良性調整的一種表現。 (7)氣功反應:臨床上很多患者接受治療后,身體的某些部位常常出現麻、脹、涼、熱、酸、重、癢及蟲爬、蟻走感,或出現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動,抽搐。這是元氣運行旺盛,在打通淤滯的經絡時所出現的必然反應,這與練氣功時所出現的“九觸反應”是相同的。 (8)發熱反應: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常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發燒現象,這是機體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現。 (9)胃腸道方面的反應:胃腸道的反應在整個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身體疾病的恢復過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能量的來源是靠胃腸道所消化的食物精微來提供;另外,胃腸道又是多數病邪向體外排出的通道,因此,它的反應是極為複雜的。如肥胖者在治療后食欲亢進,體重繼續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方才降到正常的食欲及體重標準,而消瘦者在治療后出現食欲不振,體重繼續減輕到一定程度后,才開始恢復正常食欲,體重也逐漸增加到正常標準。又如便秘與腹瀉交替等,這都與胃腸道的正——反方向的大幅度功能調整有關。 治療過程中常出現下列反應: 1、治療反應 2、舊病復發反應 3、排病反應 三種反應常同時出現。 治療反應和舊病復發反應一般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要怕,隨著治療的進展,7天左右會自動消失! 排病反應有兩種情況: 1、排病過程中,會感覺非常舒適,疾病隨之顯著好轉,最終根治! 2、對急癥的攻下速治,當時患者會感到很不舒適,待病攻出后,不舒適的癥狀消失。如用控涎丹。 對重癥的治療,如肝膿腫,經一個階段的治療,其膿毒會通過膽道排入胃腸,此時,會產生劇烈腹瀉和嘔吐,有時會持續3天左右,會感覺十分難受,這時,常需要靜脈輸液(糖鹽和能量合劑)暫時維持營養! 以上是患者必須掌握的常識,以便更好的與醫生配合! 4.服用回陽救逆的藥物可能會出現的情況1 王正龍:服用“回陽”藥物的排病反應細解 對于服藥期間會出現的許多“反常”現象的簡要說明 (1)、忽然胸中煩躁不安,看誰都不順眼,甚至張目喘促不眠,類似實火(尤其是用于病危的患者,但凌晨3點或下午5點必會減輕或消除)。極個別的患者會出現昏迷幾個小時的情況(人事不知或個別頭腦清醒,但不能言語),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但火泡中間有絲絲涼意),或喉嚨又干又痛(甚至夜間被干疼而醒),或眼睛乾燥紅痛(但早晨醒來時會發現眼屎很多),或耳內疼痛,或面部發紅發熱。 這些情況都是回陽藥物在體內運行,氣機開始鼓動,部分陰邪被化開,從上竅發出的具體表現,決不是吃錯藥后上火的情況。因為祛寒邪必須用比之更強大的熱量才能將寒邪驅逐。氣機鼓動起來以后,邪正相爭,破除胸中鬱滯之氣,所以就會出現胸中煩躁,就會出現上火的癥狀,甚至會出現較嚴重的“炎癥”。“炎癥”是邪氣泛出的表現,此時千萬不可以吃消炎藥,更不可以吃清熱解毒乃至滋陰的中藥,否則,陰邪又會被斂回體內,前功盡棄。當病邪被發出后,癥狀會自然消除,而且,自然不想喝涼水,不想吃冷飲了。 昏迷屬于“心腎交泰”的現象,應提醒患者在起身時應動作緩慢(見《灸法直論》一文之暈針部分)。出鼻血、上火、喉嚨眼睛干痛,屬于以往由于情志不遂而淤滯的氣血被陽氣化開而泛出的表現。腎開竅于耳,腎邪外出,就會耳內疼痛。凡臟腑有病邪,所開竅之處,都會出現“不良”反應。 另外,胸中煩躁不安,而且,總是嘔卻又吐不出來,這就是陰經中的邪氣將要化入陽經,正處于“半表半里”的狀態,服用一兩劑小柴胡湯(或小柴胡顆粒沖劑),癥狀即可消除。 (2)、忽然乾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結核一樣。 如果去醫院檢查,就是急性肺炎。這是肺、胃里面的寒邪在回陽藥物的作用下,將寒邪通過肺部從氣管、咽喉發出的表現。此時切不可停藥,同時千萬不要吃消炎藥,更不可以吃養陰清肺的中藥。否則,陰邪又會被斂回體內,前功盡棄。當寒邪被發出后,癥狀和炎癥就會自然消除。因為此類癥狀屬于“陰盛陽虛”證,所以,必然午后和夜間咳嗽加劇。由于寒邪困肺,必然會咳嗽、痰多(多數病情較重的患者,初始階段必然乾咳,后來才會出現痰多的現象),所以必然會有炎癥(甚至是急性肺炎),而后炎癥會從肺部逐漸轉移到氣管、咽喉乃至鼻腔,直至痊癒。 這就好比武漢的長江水質被污染,在江水的推動下,污染的江水逐漸會流到南京的江面,對這兩座大城市也造成污染,如果使江水繼續流動,污染不久就會消除,假如對污染的水質進行攔截,污染將永遠留在內陸。 所謂急性肺炎,就是寒邪在發出途中的必然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冷飲,或房事過多而引入的寒邪,想再舒舒服服地發出去,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就是“因果報應”。如果伴有發燒的癥狀,可以服2~5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待發燒癥狀消除后,應繼續服用白通湯或四逆湯。一般來說,乾咳無痰時可以服用白通湯或四逆湯倍甘草,(轉變為)痰多咳嗽以及虛性發燒時可以改服附子理中湯。 【注意】:不論如何劇烈咳嗽,一定要挺過這一關,千萬千萬不要改服其他藥物,尤其是那些清熱止咳化痰的藥物。《靈樞經》云:“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在寒邪祛盡的瞬間,咳嗽的癥狀會立刻終止,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3)、有時忽然眼瞼、面部、小腿和腳面局部浮腫,乃至全身浮腫,甚至會有排尿困難的情況;或者全身出汗;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現片片紅斑或丘疹,可能異常痛癢。 這都是回陽藥物在體內運行,氣機鼓動,陰寒濕邪被化開,將要從皮膚、經絡發出的具體表現。浮腫就是濕邪壅滯于體表,由于“太陽主表”,足太陽膀胱經的功能必然受到外出邪氣的制約,所以就會暫時出現排尿困難的癥狀。基本不用消腫、利濕、利尿、止癢,只需繼續服四逆湯或改服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即可,癥狀會在幾天或十幾天內自然消退,恢復的時間視患者病情的輕重而定,不必在意。而且,飯量會逐漸增加,不會肥胖,只會強壯。如果患者的“足太陽經證”的表現非常突出,患者較為痛苦,此時應及時服用桂枝湯;如果患者的“足陽明經證”的表現非常突出,患者較為痛苦,此時應及時服用葛根湯,病去藥止。具體內容可以參閱《疑難雜癥的中醫治療方法》中“斑疹”條目。至于腰部酸痛如折如裂,屬于腎中的寒濕之邪被真陽驅趕外出的表現,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都從腰間發出,屬于正常情況,其癥狀在一兩天就會消失。 (4)、忽然腹中異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以后,痛感就會消除(有人在1天中會泄5~10次,可能會泄十幾天,但與拉痢疾不同,不會有疲勞感);或出現不愛吃飯或噁心嘔吐的現象;或腰部酸痛如折;或渾身酸懶無力,特別困,總要睡覺(會睡得很香);或一段時間內出現健忘脫髮;若有生殖系統疾病,龜頭或陰蒂會有灼痛感;或在屁股、面部等處生長出大疙瘩;出現這些情況后只需繼續服藥,一般半個月便會消失。 這都是回陽藥物在體內運行,腑內陰邪被化開,也就是從前呆滯的腸胃開始蘇醒并強烈蠕動,將經脈和腑壁中的陰邪化動并從下竅排出的具體表現。如果出現拉稀的現象,屬于極為正常的情況,因為按常人的邏輯,服熱藥應該出現便秘才對,其實不然,這是腹內寒濕之邪被打下來的表現。泄水是由于鬱悶生氣所造成的瘀血被化開并排出的表現,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不論拉稀泄水時間的長短,千萬不要刻意去止泄,只需繼續服藥,一旦寒濕之邪被祛盡,臟腑功能得到恢復,拉稀泄水的現象自然消除。所以,不用消炎止痛止泄,只需繼續服用回陽藥物,順其自然即可,不必多慮。 由于陰邪化動,由葬入腑,由陽明經脈而出,陰邪暫時困住脾胃臟器,胃降功能被抑制,所以出現暫時不愛吃飯,或出現噁心嘔吐現象。不想吃飯就不用吃,決不會對身體有所損害,喝一些粥就可以了,這些癥狀會在幾天或十幾天內自然消退。一般來說,上部有病會嘔吐,下部有病會泄瀉。 異常困倦,這是“陽歸陰生”的表現,也就是真陰上升,腦中的虛陽下降歸元,大腦沒有了虛陽的躁擾,從而失去了往日的興奮刺激,于是就會感到困倦、眩暈或健忘、脫髮,中樞神經不再持續刺激肌肉,外浮的虛陽歸元,在上或在外的元氣就會不足,就會出現以上癥狀,好比一個人連續日夜工作幾天,必然會非常困乏一樣。 所以,此時想睡就睡,千萬不可硬挺,千萬不可停藥,一般三五天就會恢復,這是老天爺在安排患者休養生息。 生殖系統的痛感屬于陰邪鬱滯之氣通過足厥陰肝經向外發出的表現,繼續服藥即可。 (5)、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噴嚏,甚至后頭痛,極像外感(在變換大節氣的時候,這些表現極為突出,感冒癥狀會非常嚴重),但是,一般不發燒(或只是有些低燒)、不怕冷(只是內里感到有些冷,不怕風吹造成的冷,找個人朝患者后背吹口氣就知道了)。 這是素有虛癆、肺病、咽炎以及哮喘的患者會出現的情況,而肺病的根源在于腎精虧損,陰寒之邪過盛。由于回陽藥物鼓舞,使氣機發動,化開體內的陰邪,迫使陰邪趨于體表,由于“肺主皮毛”,肺又居于上焦,于是造成上焦陰邪更盛,上焦真陽不足,肺的功能被抑制,肺氣不足,暫時不能統攝津液。所以,才會鼻塞并大量流鼻涕。打噴嚏是腎陽發動的表現。此時一定要堅持服藥,使真元更加振奮,待上下交通后,癥狀自除,體內的一大塊病邪就會隨之消除。所以說,這是內寒發出的表現,千萬不可當成外感來治,否則,陰邪又會被寒涼藥物斂回體內,前功盡棄。 一般來說,有外感時后背才會怕冷。由于服用四逆湯而引發的“感冒”,有時會顯得非常嚴重,這是體內的寒邪即將除盡的表現,與外感癥狀是不同的。此時一定要挺住,第二天早晨,癥狀就會消除。后頭及后背痛表明病邪已經進入膀胱經,也就是已經到了人體“防衛系統”的最外層,此時應改服白通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在足太陽膀胱經及足陽明胃經所循行的部位出現痛癢異常的斑疹,服用桂枝湯、葛根湯效果會更好,基本痊癒后改服附子理中湯收功。 記住,千萬要挺住!千萬不要服用感冒藥! (6)、忽然發高燒38℃左右,一般24小時內就會退燒(只是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的溫度應在37℃以下)。或周身肌肉、骨節疼痛難忍;或牙齦痛。 這都是陰邪陷于體內,得回陽藥物運化而向外化解的表現,應繼續服藥。 發燒屬于人體氣機發動,寒邪被驅逐至最外層的足太陽膀胱經,太陽之氣被鼓動起來,膀胱經在申時當令,所以一般會在15:00~17:00退燒。如果患者陰寒較為嚴重,一天之內沒有退燒,也可改服麻黃附子細辛湯(尺沉寸浮)或桂枝湯加附子10g(三脈俱浮但無力),最多兩三劑即愈。然后應繼續服藥,以收全功。 腎主“藏精、納氣”,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真陽發動來祛除寒邪,其表現就是發熱,服用四逆湯可以幫助(而不是代替)真陽去邪,不必擔心出現“過火”的情況,一旦寒邪被逐出體外,腎的正常功能就立刻會發揮出來,就會立即止熱(退燒),因為真陽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即使繼續服用回陽藥物,決不會出現繼續發燒的情況。《靈樞經》云:“令左屬右,其氣故止。” 以上所述屬于內傷發熱,必須服用回陽救逆的藥物。如果是外感發熱,也應該用“助陽解表”的方法治療,如桂枝湯、麻黃湯之類的藥物。倘若明白了真陽的功能,醫生和患者就不會輕易使用諸如銀翹散之類清熱解毒的藥物了。 由于元氣虛弱,血不榮筋(血液中營養不足),就會造成韌帶和關節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的硬化。服藥以后,生機發動,會出現肌肉、骨節、牙根疼痛的癥狀,這是回陽藥物的作用,是對韌帶組織進行去邪換新的必然反映,也是葬中的寒邪通過經脈傳入腑中的表現。 (7)、忽然頭痛難忍,或后頭痛、或偏頭痛、或頭頂痛,或前額痛,或出現遺精(白濁)現象。 這都是回陽藥物發揮作用,驅趕肝膽所積聚的邪氣循經脈上頭而發出的表現。屬火屬熱的邪氣必然向上向外發作,屬濕屬寒的邪氣主要向下向外發洩。比如:常有遺精(白濁)的患者,服用回陽藥物以后,會出現一次遺精現象(或白濁現象暫時加劇),而后繼續服藥就可以止住遺精(或白濁)。這是因為回陽藥物將患者因淫念而淤住的敗精向外排出的表現,后來的真精會因服用回陽藥物而被固攝住,就不會頻繁出現遺精(白濁)現象了。 由于人體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邪氣,所以,真陽鼓動起來,就一定會把積累在體內的邪氣驅趕出來,也就必然會出現符合經脈、臟腑規律的癥狀。頭痛也是同樣的道理。 《內經》上說:“巔頂之上,惟風可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 頭頂痛屬于肝精不足、虛陽上亢的表現,服用幾劑吳茱萸湯或附子理中湯加阿膠即可化解; 后頭痛屬于腎寒從膀胱經發出的表現,服兩劑桂枝湯或針刺委中穴,癥狀可以很快化解; 偏頭痛屬于少陽火生髮,陰邪從陰經轉入陽經、即將從葬入腑的表現,服用幾劑小柴胡湯(或3包沖劑、10粒膠囊)就可化解。 前額痛屬于脾的功能開始健運,濕氣正被陽氣驅趕外泛的必然表現,服用幾劑術附湯化濕即可。 待疼痛解除后應繼續服用回陽藥物。 (8)、婦女因寒邪過重而月經不調,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藥后可能停經1個月,次月即通,停經時不必驚慌,下次就會使月經恢復正常;或月經提前幾天甚至十幾天,次月就會正常;排血量可能會多于往常,但身體不會感到像往常那樣疲倦;后幾個月會排出大血塊,經血呈醬油色。虛寒型不孕癥患者可以因此而懷孕。卵巢囊腫會發生輕微破裂出血,而后痊癒并恢復正常。有時甚至還會出現尿血、尿道炎和陰道炎等癥狀。 這是由于回陽藥物運行,真陽發動,使生殖系統機能恢復正常,停經者自然會複來;而崩漏是由于精虧血少、子宮瘀血而造成的,待真陽發動,將以往不能統攝經血的功能恢復,故暫時停經,待生理機能恢復,月經就會正常,活血化瘀的藥物完全可以不用。患子宮瘀血鬱熱癥狀的婦女,真陽很快就會發動,將邪熱破除,迫使月經提前而將邪熱排出,經血顏色會較為鮮紅。卵巢囊腫屬于寒邪凝滯,氣機不暢,一旦真陽發動,會開凝消滯,就會有破裂出血的情況,這與痔瘡發作而后萎縮痊癒的原理是一致的。 尿血屬于瘀血從膀胱排出的表現,不必大驚小怪。在寒邪被排出體外的過程中,寒邪循經脈絡陰器,會暫時造成病菌滋生的溫床,就必然會出現不同的炎癥,純屬自然現象,應該繼續服藥并增加藥量。 四逆湯可以祛寒振陽,真陽發動,就可以化瘀,一舉兩得。而活血化瘀的藥物不得真陽推動,不可能收到全功,而且,會很快復發。所以,必須首先恢復真陽元氣,而后才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否則將是徒勞無功的。 如果一個人有瘀血,瘀血處就會有針刺一樣的痛感,這就是自身真陽正在化瘀的表現,倘若真陽元氣不足,瘀血就不能被破除,而且,還會長期刺激真陽元氣來破瘀,這就是所謂的“暗耗腎精”。應該服用回陽藥物,增強自身破瘀功能,邪去而正自複。從中可悟“陰陽、邪正”至理。 (9)、曾經患有(或正在患有)便秘的患者,服用陽藥后,有的暫時會不排便,但不會難受,繼續服藥,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徹底痊癒;另外,有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尿頻的情況。 便秘是由于命門火衰,不能化動下焦陰邪,真陽元氣不能化施運行之力,由陰寒造成的虛火使大腸所主“津”的功能過旺,致使大腸內所應該留存的正常體液不足,于是就會產生便秘。 一般患者都只服用含有大黃、麻仁等滋陰藥物,只能暫時用清虛火的方法通便,停止服藥后依然還會便秘。因為造成患者便秘的寒邪沒有消除,甚至使患者的寒邪更盛、元氣更加虛弱,不久就使得虛火更強。況且,正常人服用大黃就會拉稀。所以,服用一般的通便藥物,只是解決一時的問題,卻不能治癒疾病。只不過是“揚湯止沸”而已。 而服用回陽藥物,可以補命門火衰,真火能生真陰,大腸所主“津”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復,才能真正達到潤腸通便的目的。 一般來說,有尿頻癥狀的患者服用四逆湯后可以得到治癒,這是真陽發動,增強了收攝作用。而服藥前沒有尿頻的患者,由于真陽鼓動,增強了人體的活力,需要將體內清除出來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而這些垃圾在尿液中的濃度會比往常高,于是就會暫時出現尿頻的反應,以便及時排除垃圾,一旦垃圾被清除了,尿頻的癥狀自然也就消除了。此時屬于生理的自然反應,不屬于病態。 (10)、患高血壓的病人服藥后血壓會暫時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指標會升高,尿液中的泡沫也會增多,指標較高的患者最好接受重灸治療,方能治癒。 這都是回陽藥物在體內運化,元氣鼓動的必然表現。 應該這樣想:自己的血壓原本就應該升到這麼高,只是由于自己的元氣不足,鼓動無力,才只能使血壓處于偏高的狀態,服用四逆湯以后,才有力量使血壓升到此時符合生理所需的高壓力。雖然大血管的血壓暫時升高,但毛細血管的血壓卻是正常的,這樣才有可能清除血管末梢的垃圾,維持由毛細血管所主管的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若患者不覺難受,完全可以逐漸停服降壓藥。 糖尿病患者千萬不要被西醫的尿糖、血糖指標所嚇倒,指標上升是由于潛藏很深的陰邪被化動返回血管和脾腎臟器時的必然表現,應繼續服藥,將陰邪依經脈規律逐次向外排出,直至元氣逐步恢復,西醫的檢驗指標自然就會降低直至消除。雖然暫時一段時間指標升高,但患者不會疲勞,更不會消瘦,生活質量很高,而且,決不會出現服用西醫降糖藥物的副作用和併發癥。試想,200年前西醫的化驗技術還沒有出現時,傳統中醫是如何將“消渴”治癒的呢?另外,糖尿病患者不必懼怕四逆湯中的甘草,雖然甘草很甜,卻不含蔗糖(就像糖精比蔗糖還要甜,卻不含蔗糖一樣),并有助于恢復脾(胰)的功能。 |
|
來自: Dementia豆豆 > 《中醫知識及氣機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