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分離外側裂的呢?上篇----分離側裂之前必須掌握的MCA顯微解剖 MCA是根據其復雜的彎曲進行分段的,而不是其分支。M1段始于ICA末端的分叉處,止于膝部,即MCA行經島葉皮層一個小的腦回時,向內側彎曲形成的一個直角。M1段走行與蝶骨嵴平行,故又稱為蝶骨嵴段。M2段,也稱島葉段,起自MCA膝部,行走于島裂內,于環狀溝終止,并在此處形成第二個直角。環狀溝內的轉角可能會擴大(90°-180°),根據血管由島葉表面移行至內側額頂蓋表面的情況而不同。M3段,又稱島蓋段,起自血管離開島葉表面處的膝部,行走于島蓋裂,終止與側裂皮層表面。M4段或稱皮層段,由數支血管組成,為大腦外側凸面供血。由此可見,MCA從ICA末端開始行經側裂至大腦外側凸面,有4段,3個直角轉彎,將其走行方向在水平和垂直之間轉變,終末分支呈燭臺樣。 圖示MCA顯微解剖。側面(A)和上面(B)觀角度顯示MCA各段:M1,蝶骨段;M2,島葉段;M3,島蓋段;M4,皮層段。AchA,脈絡膜前動脈;ICA,頸內動脈;IT,MCA下干;LSA,豆紋動脈;OphA,眼動脈;PcoA,后交通動脈;ST,MCA上干。 MCA分為上干和下干,根據分叉點與位于島域的膝部的距離遠近,分叉點可位于M1段(近),M2段(遠)或者位于M1與M2的交接處(分叉點正好在膝部)。大多數的MCA動脈瘤位于MCA的分叉處。20%的病例中MCA分為上、中、下三支,MCA分為4支的罕見。二級分支較早再行分叉時可能會出現類似4分支的形態。分支數量可能對稱,但分支大小則與終末分支數有關,而且往往有一支主干分支。向前的分支包括眶額動脈,額葉島蓋動脈,中央溝動脈;向后的分支包括頂后動脈,角回動脈,顳后動脈。這些分支大多與M2并行,故在動脈瘤分離時需要先將這些血管移位。
顳前動脈(ATA)起自M1段的下表面,由側裂內上升至顳葉。顳前動脈(ATA)也可來自MCA分支下干,或者普通的靠近MCA分叉處的顳干,顳干分支還包括鉤回動脈和顳極動脈。鉤回動脈和顳極動脈一般是來自M1段的靠近ATA的小分支。普通的顳干會產生一個“假分叉”,并且被誤認為是MCA的提前分叉,在沿著M1段向動脈瘤分離的過程中,ATA往往成為可靠的解剖標志來加以區別。ATA行走于顳葉表面為顳葉供血,它會遮蓋大動脈瘤或者向下凸出的動脈瘤的瘤頂,被誤認為是MCA的下干或中干(“假分支”)。ATA與MCA動脈瘤的瘤頸無直接相關。它可以與動脈瘤頂分離,或者繼續留在瘤頂,在其周圍使用永久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
外側豆紋動脈起自M1段的上表面,進入外側2/3的前穿質,上升至深部白質結構,包括尾狀核,殼核,蒼白球,內囊上半部分,以及放射冠。豆紋動脈可以是有數支二級分支的主干動脈,獨立的平行于M1段的動脈,或者小的垂直于M1段的小屬支。平均有10支豆紋動脈,大多起自M1段分叉處之前的部分。豆紋動脈可以發自分叉后的M1段或M2段,取決于MCA的分叉處。豆紋動脈的語言區分支(eloquent territory)需要特別小心保護。 Duplicated MCA 其實是另一支M1段,起自ICA床突上段或者其末端分叉處。Accessory MCA 是另一支M1段,起自ACA的A1段,通常靠近前交通動脈(ACoA),很像Heubner返動脈(RAH),但是它有皮層分支存在。 (F)重復的MCA M1段。(G)附屬的MCA M1段。向前的分支包括眶額動脈,額葉島蓋動脈,中央溝動脈;向后的分支包括頂后動脈,角回動脈,顳后動脈。A-P,前后;MT,中干;MTi,中干下支;MTs,中干上支;RAH,Heubner附屬動脈。 本文未完,待續----顯微鏡下高手是如何分離外側裂的呢?---下篇---外側裂分離技術 本文原著作者Michael T. Lawton, MD,部分圖片選自Albert L. Rhoton, Jr., M.D.NEUROSURGERY,VOLUME 51| OCTOBER 2002。 史上最好的圖繪連載中---- 投稿請聯系微信:Neurosurgery-vide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