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某,女,40歲。心悸四月余,加劇七天。望其面色無華,精神萎靡。虛里處衣衫筑筑震動,肢體微微顫抖,汗水綿綿自出。舌淡白,苔薄白。詢知去冬崩漏四十余日。 失血甚多,多方求治始愈,繼而閉經,至今已有四月之久。 茶飯不思,頭暈失眠。診得脈來沉細,腹軟無壓痛。當臍悸動。 崩漏日久,陰血虧耗,血海空虛,故而經閉;心主神明,靠血奉養,血虛則心失所養而悸動不寧;汗為心之液。 氣虛不攝納,故自汗綿綿。且奪汗者無血,更致陰血虧虛。 納呆寐差,皆心脾兩虛證也。遵血從氣化,補氣以生血之理,擬養血歸脾湯加味。以補氣、益血、固汗、養心。待血海充盈,經水自行,心神得養,則悸動自停。 黨參15g 白術15g 茯苓15g 甘草6g 桂圓肉10g 酸棗仁15g 木香6g 遠志10g 當歸10g 黃芪30g 龍牡各30g 熟地15g 三劑 二診:心悸、汗出明顯減輕。月經汛潮,惟量少,一天即凈。脈舌如前。原方續服,直至痊愈。 按:心悸一證,有虛實之異。虛性者,以氣血兩虛,或氣陰兩虛為多見。斯二證,余常用炙甘草湯或歸脾湯加減取效。二方之別,一者脈結代,舌紅便干;一者脈沉細。 納寐俱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