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頸椎病,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理論獨特。中醫藥學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中藥內服外用、牽引推拿、練功導引、針灸氣功、藥枕頸托等。其中以中藥內服外用、牽引推拿、各式針灸應用最多。頸型頸椎病的診斷一直以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針對頸型頸椎病辯證施治的醫家屈指可數,故對有關頸椎病的中醫藥研究對于頸型頸椎病仍有借鑒意義。姚源璋[1]調查分析1986-1992年間各地治療頸椎病的46張方劑發現:臨床常用的單味藥涉及150種,其中內服藥108種,外用藥93種,二者重迭51種。各單味藥使用率分別為:25張內服方中,葛根76%,白芍64%,川芎、甘草56%,當歸52%,黃芪44%,桑枝36%,全蝎32%,生姜黃、桂枝、挑仁、天麻、丹參均為28%。楊軍[2]查閱1994-2004年間中藥內服治療頸椎病的論文116篇,總結總體使用頻率中,葛根居第一位使用率為63.15%,川芎、當歸居第二均為59.74%,白芍居第三位使用率為52.40%,黃芪居第四位使用率為52.00%,桂枝、甘草居第五位使用率均為38.90%,紅花、丹參居六位使用率均為36.00%,羌活居第七位使用率為32.74%,赤芍居第八位使用率為32.45%。但中藥治療頸椎病的機理研究多按中藥藥理的作用途徑推測,在對脊柱頸段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則缺少直接的實驗研究。 頸椎消痛湯是平樂正骨治療此病的經驗方,方中君藥羌、獨活二藥皆性辛、苦而溫,入膀胱、腎經,均可散風寒而勝濕邪。“獨活入足少陰腎經而治伏風,羌活入足太陽膀胱經而治游風”,此為邪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均可祛之。羌活、獨活伍用,出自《外臺秘要》。唐王燾以獨活、羌活、松節各等分,用酒煮過,每日空腹飲一杯,治歷節風痛。金元著名醫家李東垣說:“羌獨活治風寒濕痹,酸痛不仁,諸風掉眩,頸項難伸。”《本草求真》說:“羌之氣清,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獨之氣濁,行血而溫養營衛之氣。羌有發表之功。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兩藥合用,直通督脈,疏調太陽之經氣,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項背拘急、疼痛等癥。臣藥中姜黃為首,姜黃辛苦而溫,辛溫相合,能外散風寒,內行氣血;苦溫相合,能外勝寒濕,內破瘀血,故有破血行氣、通經止痛、驅風療痹之效。桂枝性溫,色赤入營,解肌以和營,溫經散寒通血脈;葛根性微寒,發表解肌升陽,《傷寒論》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項背乃太陽經脈循行之處,太陽經脈通利,氣血流暢,筋肉得其濡養,則項背活動自如;一旦風寒之邪侵犯太陽經脈,束閉衛表,太陽經氣不利,則營衛失和,誘發本病,表現為“項背強幾幾”等癥狀。頸椎消痛湯中桂枝與葛根合用,可治項背強痛者,亦防諸藥過溫而傷陰;細辛辛溫性烈,可外散風寒,內化寒飲;三藥合用共奏發表解肌通經散寒之功,并有引藥上行之效。佐以木瓜酸收止痛,兼入肝以養筋,舒筋活絡;延胡索其性溫,宜于瘀滯夾寒者,用其活血利氣,通經止痛;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經。本品長于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利水消腫,用于治療風濕痹癥、經絡瘀滯所致的關節疼痛、筋脈拘攣、四肢麻木等癥。丹參苦寒,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祛瘀通經之效。“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其實補血之義,實為“瘀血祛則新血生”。羌活辛溫燥烈,易于傷陰動血,丹參之苦寒可制羌活之燥烈。與當歸配伍,活血行氣止痹痛,與秦艽、桑枝攜手祛風除寒濕之功加倍。一味忍冬藤與其他聯合,利關節,除痹證。甘草性和而緩,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綜上所述,頸椎消痛湯全方有散寒濕、止痹痛、活血絡、利關節之效,對于頸型頸椎病亦有較好的定位治療效果。 頸型頸椎病臨床頗為常見,是各型頸椎病早期共同表現,多見于祖國醫學“痹證”、“頸項強急”、“項肩痛”等有關論述。從臨床看,頸型頸椎病患者的年齡及頸椎的退變程度均較其它類型頸椎病為輕,系治療的最佳時機。祖國醫學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故早期治療本病對防止其發展演變為其它類型的頸椎病有著積極的、重要的意義。長期俯案工作、喜睡高枕、頸部遭受外傷等是促使頸椎及其附屬結構加速退變的主要原因;不當睡姿、不良用頸姿勢、局部感受風寒濕邪等是其發病的主要誘因,故日常生活、工作時應注意睡眠及工作時的體位,避免外傷、勞損及寒冷等不良刺激對頸椎的損傷,平時加強頸部功能鍛煉,避免各種誘因,則一般少有復發;若平時不注意養頸之道,或繼續增加頸部負荷,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勞損狀態,即使是青年,亦有可能復發或使病情逐漸加重,進而發展為其它類型的頸椎病。只有當患者明白防治并重、治愈亦防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視,并積極主動的堅持與醫生配合,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