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試譯
敬亭山言 對《論語》的理解很難達成共識的一大原因在于場景的缺乏,比如這章,林放的問題明顯有所針對,但對這個背景我們如今卻已無從完全了解。從孔子的回答,也許我們可以猜測林放是在參加了一場葬禮之后的有感而發(fā),也許我們還能推斷出當時社會的浮夸傾向,所以林放對此很困惑:難道“禮”的目的只是讓人遵守禮儀的形式嗎? 什么是禮的本質,孔子沒有直接回答,我個人比較傾向于禮的本質在于“情”。參加葬禮時,送葬隊伍的壯觀,儀式的莊嚴肅穆,接待的細致周到,乃至呼天搶地的嚎啕大哭都難以使我感動,反而是死者親屬對人近乎冷淡的疏離,角落處垂首,無聲的抽噎,倒更讓我惻然! 既然禮的目的是仁,是為了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而在一個熟人社會,關系和諧最重要的基礎無疑源于感情的交融,所以禮的用處一定在于加強這種交融的關系,而非相反。有人說,禮的本質是尊重,這話不能說全錯,但如果繼續(xù)深挖尊重的本質,最后的結論,我想一定還是“情”。 只是隨著人類交際范圍的擴大,想僅僅依靠熟人社會的和諧就造就整個社會的和諧,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這時候,利益對和諧的作用已經越來越超過情感,孔子所倡導的禮,也就越來越難以勝任它最初的功能,而必須讓位于“法”了。這一點,也許可以作為法家為何出于儒家的一個論據(jù)或原因,沒有深入研究,有知道的同好可以留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