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到底是誰的?當然是學生的。那就應該把課堂堅決地還給學生。 把課堂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是微觀。不過,它以宏觀的調控為前提,但即使有宏觀條件保證,也并不等于能到位。微觀對于每一個教師來說既是異常復雜、多變、難控的,但又充滿著探索、創造快樂與甜蜜。 老師應蹲下來看學生,也就是享受著學生的童真、童情與童趣,使自己也成為一個孩子,和學生同喜、同樂與同憂;又讓學生享受老師的尊重、愛心與柔情,使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和教師、同學同研與同創。蹲下來看學生,教師必須走到學生的心中去,打破師生界線,充分認識學生,與學生同呼吸、同思維,形成脈搏共振,使學生總想接近你,親近你,什么都想對你說。《品德與生活》課本中的“小白兔貝貝”的形象,學生非常喜歡,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貝貝”來來教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我以小兔貝貝的身份進入角色,導入時我用特別的語氣說:“大家好,我是貝貝,要和大家一起做‘比、玩’”……能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活動中,教師貝貝以小伙伴的身份參與,一起討論、一起游戲、一起制作……;活動結束后,同學們都爭做“貝貝”的好朋友,有什么“小秘密”“小煩惱”都會悄悄地告訴我。只有蹲下來看孩子,你才能夠看到真是的孩子,同時,也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孩子也才會看到真實的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