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套公寓里的獨子,他們是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的。 一、人一孤獨,就會無端傷感; 二、人一孤獨,思考力就變得非常強,就會過早地思考一個終極問題:“我存在有什么意義?” 現在,連四歲的孩子都會在那里發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腦袋里想什么。所以我們教育面對的問題是我們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里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里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現在孩子在家里沒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對話,為什么你說話我不可以說話呢?這樣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讓他們天然的認為,自由的表達,平等的對話是一種基本的權利。 現在好多課都有光盤,他可以買來光盤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師講的。現在的老師沒有權威性。老師不理解這點就會打擊學生,就否定現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聽話。其實這就是時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話,那是老師的問題。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愛。他是在一個物質豐厚的時代里長大的,這樣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愛心。愛心不是空穴來風,愛心是有條件的。現在的孩子具備了基本的物質條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愛別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斷水平要比我們這代人高多了。 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結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大人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里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里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 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那么我們的教育允許嗎?設計出來讓他展現個性的平臺了嗎? 如果你要壓抑他,他就抗爭,我們就說孩子逆反。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為你不允許他長大。逆反有“硬抗”這樣的形式,就是你說東他一定要說西。其實 “硬抗”還好一點,如果“軟抗”就麻煩了。如果老師、家長“強大無比”,是“不可戰勝的”,孩子反抗的能量應付全部轉移到內心里面,結果各類心理問題都出來了,導致現在15歲以后的孩子,神經癥高發。各位注意,我們培養孩子健康是很要緊的,所以要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我們的學校德育活動要有這樣的意識。 假設有這樣一個籠子,一個老鼠在籠子里,如果老鼠不小心踩到籠子門,門打開后會有食物會進來,那么老鼠會怎么做呢?它會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籠子里老鼠踩一下門,會被電擊一下,那老鼠會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籠子”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里面糾結死。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要求他必須成功,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 家長們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高考完了以后,再幫孩子選大學選專業,畢業后便運用關系幫孩子工作,等到工作以后,就買一套房子給孩子,發動親朋好友給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后再拿錢出來給孩子辦婚事,婚事辦好了養孩子,最后自己幫孩子帶孫子。你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這是個悖論。 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標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糾結死嗎?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籠子里的感受。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師,可以重新了解下這代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當然若你正好處在這個時代中的獨生子女,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環境給你帶來的一些細微變化。 本文是陳默老師(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關于當今城市獨生子女心理特征的演講文稿的提煉和節選。 PS: 想一起成長的小伙伴,請在留言區建立屬于自己的心理成長筆記,連續堅持21天后,你會看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今日筆記話題:回想一下,我們對孩子的內心了解多少呢?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