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生子女一代以后孩子們就開始不一樣了。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難,難在我們的教育有太多新的問題和變化需要去面對。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你考慮過當今孩子的成長環境導致的心理狀態嗎? 獨生子女時代的孩子,他們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既不愁吃,又不愁穿,他們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問題,“我存在有什么意義?”現在連四歲的孩子就會在那里發呆了,一旦人有這種問題,痛苦就伴隨著他了。我們教育面對的問題是,我們要知道獨生子女一代跟以往的教育生態有什么不同,才可以有解決的方向。 第一、當今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投入過多的關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 但是現在的孩子是什么樣?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著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六個人盯著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的感受嗎?你知道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嗎?他內心里面的苦悶你知道嗎?其實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我看到一個四歲的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后賺錢給你用,是因為他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明白他報不了這個恩,為什么?因為這些大人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 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么幾所,不是誰都能考得上。每年都有很多患高三綜合征的學生,他們的癥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因為他們焦慮不堪,他們擔心可能考不到理想的大學,然后就會覺得對不起家長。 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父母們不要把自己想要的幸福強加給孩子來實現,輕裝往前走才是給孩子正能量。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是家長的選擇,不是孩子要來的,如果要他選擇未必會選你。 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不會有考試焦慮。有多少學生因為臨考前的焦慮情緒而影響了成績呀!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和老師。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里都要面對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里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 強調考試、學習,那一般人怎么撐得住?更何況是小小的孩子!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第二、當今的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現在孩子的第二個特征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 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會推動民主進程。為什么呢?首先,人的環境不一樣。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我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現在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他在家里沒有兄弟姐妹,只能直接跟大人對話,為什么你說話我不可以說話呢?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者,還是秉承老套。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這個中學生就跟老師說:“你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完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為什么?因為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跟他平等的對話。 我們職場上面對獨生子女員工,曾經有個老總說他有一個名牌大學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在開會的時候負責做記錄,會上老總發完言,實習生說:“我也來講”,老總說:“怎么輪到你講?”他說:“我為什么不可以講?我也了解啊!”他們話語權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讓他說,他就到網上去說,你堵不住他的。 有這種平等話語權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進步的呢?這是對我們幾千年文化的一種挑戰,我們要面對的是我們的文化怎么來銜接,只有把它銜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夠平穩地過渡,而不受到前代人的誤解和壓制。 第三、當今的孩子知識面寬廣。 現在的孩子未必是要到學校里來接受知識的,好多課都有光盤可以買來光盤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師講的。現在的老師沒有權威性,不像我們小時候,家里如果沒有一本書,老師就是萬寶全書,現在沒有這樣的老師。 老師不理解這點就會打擊學生,認為現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其實這就是時代的特征。有的孩子讀初中的時候,已經走過半個地球了。老師在教室里面講加拿大,學生說,“我在加拿大待過很長時間,老師你去過沒有?” 第四、當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父母們都會說他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有一點,孩子是非常善良的。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在馬路上,但凡看到一個乞丐,小孩子的腳步就有點邁不開了,他會拖住他媽媽盡量慢一點,實際上他想讓他的媽媽捐點錢給這 乞丐。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愛,他是浸潤在愛當中長大的,他是在一個物質豐厚的時代里長大的,這樣的人一定善良,一定有愛心, 愛心不是空穴來風,愛心是有條件的。現在的孩子具備了基礎條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愛別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斷水平要比我們這代人高多了。因為不同的身世,兩代人的道德水準是不同的。所以年輕人會越來越好,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們做家長的絕對不要辜負了他們,他們都是好孩子。 第五、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 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結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 其他活動。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里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里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 有一個場景,有幾個四、五歲的孩子,他們在一間沒有大人的房間里。如果我們以常識來看,這個房間一定鬧翻天了,弄得一塌糊涂。但現實是,這個房間門一打開,鴉雀無聲,每個小孩都很安靜,比老人院還寧靜。 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一不怕死,二就怕苦”。跟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將來會過什么什么苦日子,他會跟你說,“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會去死的。”人家連死都不怕還會怕什么?讓我們怎么教育?我們現在中小學的德育活動應該做什么?因為孩子們現實感很弱,學校應該提供這種幫助,模擬法庭,模擬超市,模擬社區等等。 有一個高中生跟我說,學校請來一個戰爭年代的老軍人跟他們說,“我們戰爭年代如此艱苦,你們這些人到現在滿腦子資產階級思想,天天想著穿名牌。”那個高中生說,“老爺爺,你們革命不是為了我們穿名牌,是為了什么呀?” 所以我們的德育教育真該動動腦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給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你要把他教育成一個健康的人,否則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后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 曾經有一次有個重點中學高中的學生,她帶了個手機給我們看,她說,“老師,我們在玩這個東西”,我一看嚇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嗎?這種行為我們怎么理解?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他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關注他的成績和分數。 第六、當今的孩子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 那么我們的教育允許嗎?設計出來讓他展現個性的平臺了嗎?我們班級的班會課是不是提供了呢?如果你要壓抑他,他就抗爭。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為你不允許他長大,逆反有“硬抗”這樣的形式,就是你說東他一定要說西,你說要好好讀書考高中,他就跟你說要考職業學校。那么“硬抗”還好一點,如果“軟抗”就麻煩了。如果老師、家長“強大無比”,是“不可戰勝的”,孩子反抗的能量應付全部轉移到里面,結果各類精神問題都出來了,導致現在15歲以后的孩子,神經癥高發。 我們培養孩子健康是很要緊的,所以要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我們的學校德育活動要有這樣的意識。 第七、當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籠子”里。 假設,我們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里,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后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么做呢?會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里面糾結死。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 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后就嬴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 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你跟兒子下棋他會輸嗎?他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的,有的孩子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他輸了就急。怎么會這樣呢?你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的成功的品質,你一開始就不培養這種品質,他不就是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嗎? 還有,我們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數學難題、物理難題能夠迎戰,鍥而不舍。學奧數的時候再難的題目也能克服,我們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強,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從哪里來的嗎? 家長們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學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幫孩子找什么樣的專業讀大學以便運用關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覺得差不多了,就買一套房子給孩子,發動親朋好友給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后再拿錢出來給孩子辦婚事,婚事辦好了養孩子,最后自己幫孩子帶孫子。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這又是一個悖論。這個人不是在第三只籠子里是在哪里? 其實他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非常明確,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特別是對獨生子女,家長既要控制他一生,又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這又是一個悖論。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籠子里的感受。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師,可以重新了解一下這代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