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的門外漢,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對中醫(yī)一無所知,二是既無師承又無家學,這樣的白紙一張,想要入門學習中醫(yī),顯然書籍將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經常被問到,學中醫(yī)應該從看哪些書開始。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適合學習的路徑可以是不同的,這個問題并無標準答案。因為中醫(yī)涉及的方面是比較廣的,外治法有刮痧、拔罐、針刺、艾灸、推拿、正骨等,內治主要是湯藥為主,各種治法需要看的書自然不盡相同。我只聊聊自己學習中醫(yī)所讀的一些書籍,以供想學中醫(yī)但尚在徘徊不知從何學起的朋友們參考。 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你學習中醫(yī)的目標是什么?目標不同,所投入的精力分配不同,所讀書籍也不同。因為中醫(yī)實在不是一個很容易學習和應用的東西,對于愛好者票友來說,并非都要學到很深。假如學中醫(yī)的目標是養(yǎng)生保健,那么讀一些中醫(yī)入門的暢銷書,既有趣又實用,其中不乏一些食療法,以及安全溫和的藥方和方法,供日常養(yǎng)生保健之用,比如羅大倫老師的書籍,講的通俗又有故事性,還實用,諸如此類。如果學中醫(yī)的目標是會治病,那就需要讀大量的經典醫(yī)書,以及臨證醫(yī)案,具體請繼續(xù)往下看。 于中醫(yī)來講,我是地地道道的門外漢,以前甚至不太知道中醫(yī)的存在,白紙一張。和大多數自學中醫(yī)的同道一樣,因為身體原因接受中醫(yī)生的治療,效果每每差強人意。這極大地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中醫(yī)到底是什么醫(yī),能不能治病,它是怎么治病的?很想親自探究一番。好奇害死貓,于是開始看一些入門書籍,自然經常也是看不明白的。開始學習時沒有加一個qq群或者微信群,因此也不能了解到該讀哪些書,我的做法是讀一本書時,書里會引用或者推薦一些書,我就把這些書再找來讀。又因為理科女生這種一道題目解不開誓不罷休的臭毛病作怪,所以這本書里沒說清說透的東西,我必要找到作者推薦的書來看,比如在讀盧崇漢的《扶陽講記》時提到鄭欽安醫(yī)學三書,就學習鄭欽安;李可老的講話里提到《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也找來學習。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抽絲剝繭,讀一些書。因無人告知到底該從何入手,所以也走了一些彎路,直到在一個論壇看到說學中醫(yī)想治病必讀《傷寒雜病論》才又開始接觸傷寒論。這篇東西,我就想把自己認為比較需要看的書,給大家做一個初步的推薦,因為我也還在不斷的學習中,可能有些好書我還沒有看到,以后可繼續(xù)補充。 一、中醫(yī)基礎理論: 中醫(y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基本是公認的。其實中醫(yī)的基礎理論,基本都在《黃帝內經》《難經》中,如果你悟性高能看懂這兩本著作,能看得進去,直接研讀這兩個經典。對于我來說,一開始入門難以從這么高的高度切入,相信很多人與我相同。那么,入門書籍,我推薦唐云的《走近中醫(yī)》,秦伯未的《中醫(yī)入門》,這兩本書是用現代語言來解釋中醫(yī)生理病理,容易理解,且比較地道,并不很枯燥,適合入門。 入門之后,可以繼續(xù)學習大學教材(以第五版最為經典)《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中醫(yī)內科學》《方劑學》。很多人對大學教材嗤之以鼻,認為是根本不需要讀的垃圾。我個人覺得,教材雖然有對古中醫(yī)思維解釋不到位的地方,但它對于理解最最基本的中醫(yī)理論有很大幫助,比如中基,診斷學,內科學的內容多數就是黃帝內經中的內容,包括臟腑功能,氣血精津液功能,經絡理論等。這些能幫助你快速在大腦中建立起中醫(yī)的一套體系,也許不很成熟完善,但卻是從0到1的過程。我們知道,0到1是最難的,而從1到100只是時間經驗的不斷積累。而《黃帝內經》是一本需要一輩子放在床頭的書,時不時地翻出來溫習,幫助你解決更深層次的困惑。關于《神農本草經》的學習,我主張貫穿在《傷寒論》的學習中,在學習方劑的同時學習本經。 二、《四圣心源》、《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這兩本書,是幫助我們打開古中醫(yī)大門的鑰匙。黃元御最偉大的一本著作就是《四圣心源》,可以說他畢生的心血體悟都在此書中。《圓運動》的思想來源于《四圣心源》,他們講的世界觀是天人合一,是古中醫(yī)的思維方式,尤其講五行之運動,升降浮沉。也是進入古中醫(yī)必讀的書。有的人不學傷寒論,就悟這兩本書的理論,用的好,療效也不錯,開出的方子往往有經方的影子。所以條條道路通羅馬。 三、《傷寒雜病論》:作者張仲景。現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分述外感病和內傷雜病。我們現在總在說經方,現在所謂的經方指的就是《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子,而后世的方子稱為時方。此一部奇書,幾乎是所有學中醫(yī)的人必看的。我在一里說要看一堆書筑基,這些基礎對你看古今學者對傷寒論的解釋會有幫助,否則可能連注解傷寒論的注解都看不懂。但是這些基礎學完,基本還是開不出像樣的方子,直到系統學習過《傷寒雜病論》三四遍之后(對于我這個笨人是這樣的)。古今注解和講述《傷寒論》者眾多,《金匱要略》少一些。入門,可以從劉渡舟或者郝萬山的傷寒論講稿或視頻開始,也可以從胡希恕胡老的體系入手,看自己接收的程度,和誰的學術更有緣。因為都是名家,我們學習哪個都是可取的。金匱也可以學習劉渡舟或者胡希恕,還有何任,也是專門研究金匱。入了門之后,就是博采眾長,后世書很多,成無己的,陳修園的,尤在涇的,曹穎甫的《傷寒發(fā)微》《金匱發(fā)微》等等,太多了,這些都可以慢慢來讀,有了一和二的基礎,又入門了傷寒,這些讀起來就不會太費勁。 四、《溫病條辨》:雖然彭子益在《圓運動》中對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批判得比較嚴厲,但我并不認同。此書是難得的一部巨著。它在葉天士所創(chuàng)建的衛(wèi)氣營血辯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焦辨證,并參考了前人治溫病的學術觀點,是溫病學的集大成之作。只有讀了這本書,才能完整的了解溫病的全貌,而并非所有溫病都能用《圓運動》中的方子來解決。其中的很多方子,今天我們依然在使用,并且是在大病重病中廣泛使用。這本書,在有了《傷寒論》的基礎之后再看,會相當容易理解。 五、醫(yī)案學習:理論學扎實之后,就想著蠢蠢欲動的練手了。實踐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業(yè)余選手并沒有太多實踐機會。那么學習前人的醫(yī)案,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看看這個方子,別人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的。不妨看了案子先不看處方,自己先進行思考。當然,書上的醫(yī)案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描述和診斷很標準化,好像病是按照書本得的,實際中很少見到方證恰好對應的情況;二是一些案子描述的不清楚,甚至有造假的,對我們學習幫助不太大。所以看一些名家醫(yī)案,比如劉渡舟醫(yī)案,胡希恕醫(yī)案,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蒲輔周醫(yī)案等等,這些名家的醫(yī)案,收獲會較大。 六、其他名家的著作: 如張錫純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張景岳的《景岳全書》,傅青主的醫(yī)學全書,陳士鐸的《辨證錄》,這就太多了。對了,《醫(yī)宗金鑒》這是集大成之作,匯集了診斷,傷寒,雜病,婦幼科,內外科,俱全。 七、脈學著作: 自學者想學習脈診,是不太容易的。不過,依然有一些比較好的書可以參考,加上自己的實踐,逐漸會有一些感悟。首先還是一個大部頭《難經》,比較難懂,然后《瀕湖脈學》是學習脈法相對容易點的途徑,它把各種脈以及主病都編成了歌訣,所以比較容易記。后世的脈學書,如王雨三的《治病法軌》,周學海的《脈學四書》,朱棟隆的《四海同春》等,現代老中醫(yī)的書,李士懋的《脈學心悟》系列,姚梅齡的《臨證脈學十六講》,都不錯。 說了不少了,中醫(yī)典籍8000多本,我們需要選一些經典的公認的好的書籍來閱讀。我推薦的是我讀過的,還有很多不錯的著作,可以慢慢找來一點點豐富。 最后,除了中醫(yī)書,還要讀一些《老子》、《莊子》、《論語》等,這些既能幫助你換換腦子,因為看中醫(yī)書時間長了容易覺得枯燥,又能提升自己的品味,修身養(yǎng)性,還能為好友聚會吹牛添加點談資,何樂而不為,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