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②。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③。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注釋:
①虞美人:詞牌名。
②斷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發點點如星,形容白發很多。
作者:
蔣捷,字勝欲,陽羨(今江蘇宜興)人。生當宋、元易代之際。蔣捷年輕時曾貴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進士,可嘆尚未一展鴻圖,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蔣捷,抑郁寡歡,退隱江湖之間,棲息于太湖中竹山島,恪守氣節,終不出仕,過著飄零凄苦的生活。其一生飽經戰亂流離之苦,頗富憂患意識。現存九十余首詞,多體現人生遭際、表達故國之思,《虞美人·聽雨》即為詞人深諳人生況味的藝術結晶。
賞析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凄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展現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蕩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一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志,就算憂愁,也只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閑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出感嘆: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后,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余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嘎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點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
附錄:
虞美人·聽雨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品味典型畫面表現詞人內心世界的作用,理解詞人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感受
過程與方法:運用對比感悟與小組合作形式深入把握文本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詞中作者對自己一生的回顧與高度精煉的概括理解體會詞人深沉復雜的情感。
教學重點:學習通過分析詩詞意象來感悟詩詞的深層含義。
教學難點:把握聽雨與作者人生感悟之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雨聲音樂,問:聽到雨聲,讓你想起了什么?
(2)我們學過哪些和雨有關的詩詞?
師:“雨”是一種自然現象,本身沒有特別之處。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失意人那里,雨平添了惆悵;在得意人那里,雨別具一番情趣。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所謂“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人看見雨,聽著雨聲,所思之物亦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詞人蔣捷在聽雨中的所思所悟。
二、整體把握
朗讀全詞 (思考)聽雨的時間?地點?人物?情景?
時間 |
地點 |
情景 |
少年 |
歌樓 上 |
紅燭、羅帳 |
壯年 |
客舟 中 |
江闊、云低、斷雁、西風 |
老年 |
僧廬 下 |
鬢已星星 |
從少年——壯年——老年,這首詞顯而易見就是作者在聽雨的情景中回顧自我人生歷程和生命體驗。
三、精讀課文
師:作者的一生經歷多少風雨坎坷,他怎么把自己的一生寫盡呢?用什么把回憶連貫起來?(紐帶:聽雨)
思路點撥:在哪里?為什么在那里?想到了什么?哪些字有表現力?(小組合作討論)
首句:“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借“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景物組合而成“少年聽雨圖”,傳達出春風駘蕩、歡樂甜蜜的情懷。蔣捷年輕時曾貴為一介公子,少年時代是無憂無慮的,又是多情善感的。身處歌樓上,樓內歌聲和著室外雨聲,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燈紅燭、昏紗羅帳,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這燈紅酒綠的歡樂時光,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正是作者著力表現的 “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不經意間聽見雨聲)
第二句:“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客舟:漂泊在異鄉 江闊云低:陰郁壓抑,前途茫茫
斷雁:孤獨——作者的寫照 叫:哀鳴
古詩中,風可確定時間:東風——春風,南風——夏風,西風——秋風,北風(朔風)——寒風。
作者所思:對故鄉的思念,對亡國的悲痛,對前途感到渺茫
以“客舟”為中心場景,以“江闊”、“云低”、“斷雁”、“西風”等衰颯、凄涼的景象點綴,揮就成“壯年聽雨圖”,映現出中年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少年時是不會預料到未來的處境:為了生計而浪跡天涯,為了理想而漂泊南北?風雨襲來時只能在客舟中聽著無奈的雨聲,消磨憂愁的歲月。瞧那舟外江闊云低,前路茫茫;聽那蕭瑟秋風中傳來幾聲南飛孤雁的哀鳴聲……此情此境怎不讓人柔腸寸斷!(著意于眼前風景,觸情生情)
第三句:“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僧廬:隱遁,看破紅塵的心情,對現實的無奈 星星:白發之多
顯然是“而今聽雨”的一個特寫鏡頭:獨立僧廬,兩鬢白霜,孤獨凄涼。刻意凸現出僧廬之冷寂與鬢發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歷盡離亂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無心聽雨,人生真切的感悟,)
同是“聽雨”,三個不同時期,有著三種不同意境,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三幅畫面前后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
(朗讀全詞)
四、品讀結尾(有感情的朗讀)
無情:無動于衷,麻木 一任:任憑、聽任
人到老年尤愛回憶往事,此時深沉的情感乃其一生的積淀。于是,淅瀝不斷的雨聲點點滴滴敲打著詞人的心扉, 已是白發老者的他,已經嘗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經麻木不仁、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又為什么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脫,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
五、小結藝術特色
其一,三部曲式的線性歷時結構。詞人對自己的一生際遇回憶體味,擷取少年、壯年、暮年三個代表性時段,選擇歌樓、客舟、僧廬三個典型地點,以"聽雨"這樣常見而又貼切的背景情節為貫穿始終的紐帶,珠珠相串,井然有序。
其二,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少年聽雨歌樓上”,追歡逐樂,無憂無慮,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壯年聽雨客舟中”,這時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開始了漂泊生涯。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使他惟有感時傷懷,于客舟中聽瀟瀟冷雨,吹瑟瑟西風,看遼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云,失群孤雁傳來凄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但這時的處境與暮年相比,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貼切。“而今聽雨僧廬下”,已是白發老者的他,已經嘗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這時一個“下”字,自然與作者風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個方位名詞,也許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際遇,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朗讀)
六、深度思考:為何此詞的題目是“聽雨”而不是“看雨” ?
七、改寫訓練
(小組合作)用現代漢語以第一人稱“我”把詞改寫成小短文
思路點撥:我來到( ),這里( ),我的心情( )……
(交流)
八、配樂朗誦
自然界的雨聲也許沒有太多的不同,只是聽雨的人心情不同,感悟會有所不同罷了。
年輕時的輕浮氣盛是我們不相信自己會老去,不相信歲月可以帶走我們的一切,因為我們還年輕。
歌樓上歡聲笑語,面對明燈紅燭,昏紗羅帳,叫我身心沉醉。不經意間聽見那淅淅瀝瀝的雨。雨是輕快的,是活潑的,讓人感到歡快,也給我的心披上了一件縹緲輕紗。
可當中年時候的我在異鄉的客舟上聆聽雨聲時,曾經的年少輕狂已被雨水沖刷走了,剩下的卻是幾許茫然。看眼前的寬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陰云,聽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天邊哀鳴,一聲聲啄破了我那原有的穩重。我開始害怕孤獨、離別,動蕩不安的心好像在逃避著什么。
每當人到了老年,就沒有什么事可求,也沒什么可懼怕的了。
一人獨立在僧廬下,聽著那沉重的鐘鼓聲在山中來回蕩漾,中間還夾雜著那淅瀝的雨聲,看著外面的世界。少年歡樂、壯年愁緒已是過眼云煙。人已遲暮,一切應皆已淡然。
“滴答”“滴答”……這一聲聲,一點點執著地敲擊在我心頭,果真可以就這樣淡然么?
八、作業布置
背誦全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