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看一副日本學者所繪制的大唐疆域地圖,大家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 公元668年大唐疆域圖 這估計是所有版圖中不同年份中,大唐疆域最廣的一副地圖了吧(事實上也是在唐高宗時期大唐疆域達到頂峰,雖然大唐盛世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但是當時的版圖已經縮小了不少)。大到如何程度呢?往東,連日本的九州島就納入了中華版圖,往南占了大半個越南,往北基本上就是到了西伯利亞大森林的無人區了,往西也很夸張,直接到里海了,大唐竟然有了印度洋的出海口,直接延伸到了阿拉伯海的阿曼灣了。 這咱們現在打通喀什到阿曼灣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都依然無法保證絕對通暢,原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整個巴基斯坦、阿富汗、半個伊朗都是咱們的地盤啊。 而我們歷史課本里的大唐疆域圖是這樣子的: 大唐疆域圖 為什么日本學者所繪制的大唐疆域圖竟然會將現在屬于日本的九州島劃入中華版圖呢?咱們要弄懂這個問題,得看一下公元668年發生了什么事。 公元668年,也就是大唐的總章元年,這一年在大唐發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滅亡了高句麗。 滅亡高句麗的大概過程是這樣子的: 總章元年(668年)九月,唐乘高麗內亂,出兵討伐,費時二年多,終將其平定。 乾封元年(666年),高麗泉蓋蘇文死,長子男生代為莫離支,男生與弟男建、男產爭權、男生兵敗,派人向唐政府請求援兵。高宗乘高麗內亂之機,六月,任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率兵前往救援,同時又命將軍龐同善、薛仁貴等共同征討高麗。 九月,龐同善大破男建的高麗軍,解男生之圍。高宗詔授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 乾封二年正月,李績領軍攻克高麗新城,乘勝領兵追擊,一連攻克高麗16座城池。 總章元年(668年),李績領兵攻克高麗扶余城。扶余川等四十余城陸續投降。軍隊乘勝攻克大行城,唐軍其余部隊與李績會合,發兵至鴨綠柵,高麗軍迎戰,唐軍又大敗高麗軍,攻克辱夷城,進而圍攻平壤城,對峙一個多月,九月唐軍攻克平壤城,男建與高麗王藏同時被俘。 這次出兵二年多,唐軍共收高麗民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池,六十九萬戶,凱旋班師回朝。十二月,高宗下詔,降高麗王藏為司平太常伯,員外同正;男產授司宰少卿;男建被流放黔州;男生授右衛大將軍,唐軍各級將領均有賞升,并設安東都護府統轄高麗之地。 可是問題是從上面的大唐疆域圖(國產)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句麗位于現在的中國遼東半島及朝鮮一帶,日本的九州島并不屬于高句麗的地盤,也就是說滅亡了高句麗,并不能將九州島納入中華版圖,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得再介紹一下唐軍和倭軍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公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余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 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只相互碰撞無法回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也就是說早在滅亡高句麗之前,唐軍就和百濟和倭國的聯軍在白江口進行了海戰,這是史載中中國和日本的第一戰,這一戰大唐帝國的一支偏師,就擊敗了日本的舉國之兵,從此一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 也就是說雖然之前倭國也一直有向中華進貢,但是白江口之戰后,倭國才真正領略到了大唐的強大,并成為了大唐的藩屬國,所以日本學者就將九州島也納入了中華的版圖,畢竟在日本人的理解中,藩屬國也是屬于帝國版圖內的,就像后來的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的關系。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日本學者繪制的大唐版圖中,竟然將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都納入了中華版圖,因為當時那些地方都是中國的藩屬國,都是向大唐納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