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的人口和糧食生產都曾以五倍的量級超過了兩宋時期。清代建國之后,由于戰亂和政權更迭導致國家經濟水平出現急劇下降,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增強國力,開始采取一系列的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經歷了康雍乾三朝的積累,清中期開由于生產力得到巨大的發展,使得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晚明消亡之后又重新走入了大清帝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之中。江南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最為富庶、生產力最為發達、對外交流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隨著新的生產關系出現,宜興的陶瓷行業也開始揚起了新型制造業的風帆。手中握有大量資本的大戶人家,開始以公司的形式經營紫砂茶器,改變了幾百年來自給自足、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這樣的改變對于紫砂行業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巨變,其重大意義不僅僅在于提高了宜興紫砂茶器的生產數量,更重要的在于它以一種高效能的集約化生產方式面向世界推廣紫砂行業,且進一步影響到民國時期和建國后的宜興紫砂行業的生產方式。道光時期宜興在上海設立的紫砂專營公司鮑生泰、咸豐時期宜興葛氏在上海設立的葛德和,后來的民國時期葛氏還與日本資金合股在日本建立陶器銷售公司,光緒時代在宜興本地設立的豫豐等等,都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極具代表性的行業產物。 清朝末年最為引人注目的紫砂茶具要數端方和他的寶華庵造款識的紫砂茗壺。字五橋,號陶齋,清末大臣,金石學家。滿洲正白旗人,曾為慈禧太后的寵臣,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端方工書法、精通金石學、收藏金石碑帖頗豐,著有《匋齋吉金錄》、《匋齋藏石記》等,且極好茶事與茶壺。他也是最后一個皇親國戚在宜興定制紫砂茶壺的滿清貴族,其所定制紫砂茶壺也帶有一些官器的屬性。寶華庵造款識的紫砂茶壺基本都是小容量的宜茶合泡之器,全部不施釉水、不鐫刻飾,素面素心,賞心悅目。通常底款均使用“宣統元年月正元日”款識,蓋內使用“寶華庵”篆書方章,以及“匋”和“齋”兩枚篆書圓章。在紫砂茶壺盛行刻飾的晚晴民國時期,能夠獨樹一幟,追求樸素自然的紫砂茶壺氣息實在難能可貴,可謂清末極具韻味的實用器的典范。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端方段泥笠帽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端方紫泥茄瓜茶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端方段泥柱礎茶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端方紫泥傳爐茶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端方柱礎提梁茶壺 臺灣成陽基金會收藏端方段泥笠蔭茶壺 香港茶具博物館羅桂祥舊藏紫泥傳爐茶壺 江蘇同好收藏端方紫泥仿鼓茶壺 筆者有幸使用北京同好崔師所藏一把段泥笠帽型端方定制茶壺,該壺秉承曼生壺的質樸、文雅之氣,整體光素無任何裝飾,燒造溫度極佳,泥色表現沉穩典雅。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極為優越的適茶性。為了檢測它的宜茶效果,我們特意沖泡了日常最為熟悉的“口糧型”生普洱、烏龍系茗茶,品飲后明顯感受到茶湯更加渾厚、香氣臻于純凈、韻味更為豐富,實乃茗事不可多得之利器。 北京同好收藏端方段泥三足笠帽茶壺 端方對清末中國經濟的貢獻還遠不至于此。他利用自己位居兩江總督和南洋通商大臣的高位,為了進一步在促進工農業的發展,奏請朝廷舉辦工農業產品展銷會,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南洋勸業會。其繼任者張振勛借鑒了美國萬國博覽會、比利時博覽會、意大利米蘭博覽會,于一九一零年(清宣宣統二年)六月五日在南京舉辦了此次盛會,歷時達半年,共有中外三十多萬人參觀,可謂盛況空前。勸業會成功吸引了全國有二十二個行省和十四個國家及地區參加展覽都紛紛設館,東南亞各國等也都前來參展。展品約達百萬件,時人稱之為“我中國五千年未有之盛舉”。當年陽羨陶業公司和宜興物產會組織了不少名家匠師也都制作了精良的紫砂茶壺呈送博覽會展出,實乃紫砂歷史上的一件榮耀之盛事。 香港茶器博物館羅桂祥舊藏南洋勸業會款識茶壺 美國同好收藏南洋勸業會款識紫泥漢扁茶壺 美國同好收藏南洋勸業會款識段泥白釉鈴鐺杯 江蘇揚州同好收藏南洋勸業會款識段泥福壽壺身桶 茶器山房秉承傳統、堅持原創。 走進茶生活、體驗茶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