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是我國元代大畫家,他創作的《富春山居圖》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六百多年來,黃公望的名字及其《富春山居圖》與美麗的富春山水交相輝映,蜚聲中中外。黃公望一生經歷坎坷。南宋咸淳五年,他出生在江蘇常熟一戶陸姓家庭,取名陸堅,不幸父母早逝,家貧無依,到七八歲時,過繼浙江永嘉籍黃姓老人為子,于是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興趣廣泛,青年時期又博覽群書,是一個文章、詩詞、書畫、音樂樣樣精通的才子。黃公望十一歲時,南宋王朝覆滅,他成元朝的子民,以弓馬定天下的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漢人處于被媽役的地位,因些,盡管黃公望少懷大志,滿腹經綸,但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中年時期,他才受人舉薦做過辦理文案的小官,但由于正直敢言,觸犯了某些權豪,后來又受到一樁官司的牽連,被誣坐牢。出獄后,他已年屆半百,便采取了不與元朝統統治者合作的態度,改號“一峰”、自稱“大癡”,從此不問政事,學道賣卜,書畫交游,過著浪跡江湖的生活。 富春山居圖·局部一 據記載,黃公望三十一歲開始作畫,由于際遇的坎坷,到五十歲左右,也就是出獄后才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由于他熱愛自然,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早期又在臨摹眾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練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積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顯示了藝術上的高格調。他以北宋大畫家董源的畫法為基礎,吸取其他名家的長處,融合在師法造化中獲取的營養,逐漸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面貌。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一作淺絳色,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皴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充分體現出“寄興于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黃公望與同時代的王蒙、倪瓚、吳鎮交往密切,詩畫互贈,切磋探討,常以合作山水畫為樂。他們不但都創造了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詩文與繪畫的有機結合,共同把中國文人畫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天地,因此獲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榮。而黃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頂峰,對后世畫壇產生巨大影響,被推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圖·局部二 黃公望與富陽有著不解之緣。他遍游名山大川,卻獨鐘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結廬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陽市東郊黃公望森林公園內),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從此,黃公望的名字與美麗的富春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為一代大師的搖籃,而他也為美麗的富春江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富春山居圖·局部三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作的。這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云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并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卷,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 富春山居圖·局部四 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晶。展開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云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魚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臺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這幅山水畫長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的“淺絳法”。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后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時至今日,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致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從心底里贊嘆作者認識生活,把握對象的神髓,進而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的巨大本領。
元代以來,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鑒賞家,乃至封建帝皇權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并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贊頌,也歷盡滄桑。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引發出乾隆年間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歷皇帝神魂顛倒,誤判真偽;也曾因收藏家的酷愛而遭焚燒毀容之災。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館,后段藏于臺灣。海內外炎黃子孫無不翹首企盼著祖國的統一,盼望寶圖早日珠聯璧。 富春山居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