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 人民周刊 》(2019年第3期) 關口,路途往來必經之所,扼交通之咽喉,踞之可作疆土邊界、戰時之屏障。我國歷代的軍事戰爭中留存下不少著名的要塞,它們都是戰爭中雙方爭奪的焦點,甚至直接決定戰爭的成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山海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納蘭性德扈駕隨行赴遼東巡視,千軍萬馬跋山涉水向榆關進發,這里的榆關,就是山海關。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約15千米處,北倚燕山,南接渤海,為冀遼的分界線。明清時期山海關以西地區稱關內,山海關以外,即今天的東三省地區為關外。山海關地勢險峻,位置險要,扼守遼西走廊,護衛華北平原,是明朝時護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對抵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殘余勢力有決定性作用。清軍入關以后,山海關作為軍事防御設施的功能逐漸減弱,但其仍是連接華北和東北的交通要沖,隨著關外少數民族和中原商旅往來的頻繁,其商貿重鎮的地位更加凸顯。 嘉峪關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 在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坐落著有“河西咽喉”之稱的嘉峪關,即是林則徐詩中守衛西部疆土的百尺雄關,是為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與東部的山海關遙相呼應。據記載嘉峪關比山海關早建九年,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重疊并守,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自成一套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系統,是中國規模最大也是現存長城上最大的關隘。北有黑山連綿不絕,南接祁連山皚皚白雪,嘉峪關雄踞險要之地,扼守河西之要沖,在蒼涼的大漠風沙中守衛千年,傲然而立,威武莊嚴,確有“天下第一雄關”之氣勢。 居庸關 “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河勢轉雄。” 在北京城西北約50千米處,有一條長達18千米的峽谷地帶,俗稱關溝,是為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居庸關就處在這溪谷中間,峰巒疊嶂,山勢雄奇,地形險要,是設關駐防的絕佳地。自古妙景出險峰,居庸關兩側林木蔥蘢,旖旎多姿,是著名的古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所在地。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這里就是燕國的北部關口,此后歷代都設有關城,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明朝的時候,居庸關更是守衛京師的重地。 雁門關 “昨夜有戎狄,叩我雁門關,攀我十丈城墻。九州烽火起,男兒壯志披戎裝,躍馬提纓槍。”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山西忻州代縣城北約20千米處的雁門關,位于群山峻嶺環抱的勾注山中,依山勢走向建成約5千米的圍城,外還有大小石墻作屏障,有敵樓、烽火臺等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屬古長城城防的重要關隘,雄踞北方之險地,進可主遼闊草原,退可守千里關中,同時也是塞外入侵的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顯要,為歷朝歷代統治者重兵鎮守之地。從趙國大將李牧鎮守邊境卻匈奴難度雁門到秦將蒙恬逐匈奴到陰山以北,從薛仁貴鎮守雁門擋胡人于百里之外到北宋楊門忠烈血染金沙灘,燃燒在這片土地上的戰火硝煙從未間斷,一部雁門關的軍事史可謂半部華夏軍事防衛篇。 大散關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位于秦嶺山脈北麓的大散關,北面連接渭河支流,南面通達嘉陵江源頭,是溝通關中平原與漢中乃至巴蜀地區的咽喉要道,“南扼川蜀要道,東望長安,西阻戎狄”,奪得大散關,就可控制關中與蜀地的門戶,進而奪取大半個中國。因其是西周開國功臣散宜生大夫的封地散國的關隘故得名大散關。楚漢時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取道這里。公元1131年,宋金在此處進行了大規模戰役,宋將吳氏兄弟大敗金兵,多次攻防之后,南宋與金達成相對穩定的西起大散關東至淮河邊界線。幾十年后,年近50歲的陸游任幕僚隨軍作戰親臨抗金前線大散關,并留下許多不朽名篇。 潼關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陜西潼關縣北,層層疊疊的峰巒攢立如聚,怒濤洶涌的黃河之水澎湃奔騰,這里南有秦嶺屏障,北接黃河天塹,西近華山之險絕,東有禁谷之幽僻,山河險峻之處有一條極窄的通道,而有著“三秦鎖鑰,四鎮咽喉”之稱的潼關就處在這條孔道上。作為陜西關中平原的東大門,潼關有著先天的地理優勢,地處溝壑縱橫的黃土塬上,溝深谷險,內有渭洛之水匯黃河而下,外面是山,里面是河,歷來的軍事要地,為古代入陜之門戶,扼守著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作為兵家必爭之處,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染了刀槍劍戟的光影,凝結了戰馬嘶鳴的雄風。 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蒼茫的戈壁灘上孤城落日,這是西北大漠的景象。甘肅敦煌城西北90千米處,疏勒河南岸戈壁灘上的玉門關就是佇立在這沙漠中的關卡,是漢武帝時所置,因新疆于闐的昆侖玉輸入中原取道于此而得名,為征伐西域各國的重要軍事驛站,也是絲綢之路北路的咽喉要道。由于遠離中原腹地,深居大漠,這里蘊含著將士戍邊的艱難、東望故土的眷戀,承載著熱血男兒征戰沙場的壯志和建功立業的豪情。 陽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跟玉門關南北呼應的陽關位于敦煌城西南方古董灘附近,為絲綢之路南道必經關隘。漢代開辟絲綢之路以來,中原商隊從長安出發到敦煌進行補給之后,必須經過陽關或者玉門關其中一道關卡,從此踏上茫茫大漠至西域各國,甚至土耳其南部及埃及地區。雖然現在看來是戈壁荒原,但其實西漢初期,無論是陽關還是玉門關一帶都是湖泊眾多、水源充足的綠洲盆地。這也就解釋了這里為何為軍事關隘:因為行軍打仗,控制了水源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一來解決了將士的水糧供給問題,二則還可以借助湖泊沼澤的天然屏障保證關城內的安全。 劍門關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古代從川陜邊界入蜀都要經過兩道天險,一個是嘉陵江明月峽古棧道,另一處就是劍門關。在四川省劍閣縣城南,嶙峋的劍門山如刀劈斧砍般拔地而起,陡峭連綿,而劍門關就正好卡在兩峰之間,四周懸崖包裹,依絕壁天險傲視北方。劍門關的地勢北高南低,陡崖連綿,易守難攻,這里是川北的門戶,劍門安則蜀地安。三國時諸葛亮在此設關作為蜀漢屏障,六出祁山,姜維退守劍門仍能以此抵御魏國十萬之師,從劍門入蜀只能望關興嘆。歷史上劍門關從未被正面攻破,似銅墻鐵壁般駐守著四川北大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