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界歷史 中越邊界問題的由來和現狀 越南自秦朝并入中國版圖以后,一直由中國直接治理長達1000多年。根據《后漢書》記載“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于交州日南郡(郡所位于今越南廣治省廣治河與甘露河合流處)象林(位于今越南廣南省維川南茶橋一帶)立南銅柱,為漢之南疆”。 一.宋朝到清朝中期中越邊界的變遷 安南自宋朝從中國獨立以來,與中國的邊界曾經幾度變動。 1.宋朝廣西廣源州的丟失 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原為北宋的羈縻州,當地土酋儂智高(此人是壯族的祖先,也是越南儂族、岱依族的祖先,越南總書記儂德孟也自稱是此人的子孫)不滿安南的侵奪而叛亂,并請求宋朝幫助;宋朝不允,儂智高復叛宋,后被宋朝派狄青率軍平定。安南李公蘊向宋朝皇帝提出了廣源(今越南高平省)、勿陽峒(廣西那坡縣)、勿惡峒(廣西靖西縣)等一大片領土的要求,這些土地都是儂智高管轄。宋朝以廣源(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偏遠難守,將廣源州賜予安南;而堅持保留勿陽峒、勿惡峒地區為中國所有, 并改名為順安州、歸化州。宋神宗給安南李仁宗敕書曰“勿陽、勿惡二峒已降指揮(宋軍),以庚儉、丘矩、叫岳、通曠、庚巖、頓利、多仁、勾難八××為界,其界外保樂(今越南保樂縣)、練、綿、丁、放、近六界、宿、桑二峒,并賜卿主領” 2.明初安南北侵 元末明初,安南乘中國內亂之機,越過廣西邊界二百余里,于明洪武二十年,占領祿州(今越南祿平縣)和西平州(今越南諒山)和永平寨,侵占元朝思明府之丘溫(越南溫州)、如嶅(越南祿平縣大部)、慶遠(越南恬霞縣)、淵(越南同登縣)、脫(越南脫浪縣)五縣, 將國界從現越南諒山西南的鬼門關推進到今天的鎮南關(友誼關)附近。 明永樂年間,明朝曾在安南恢復中國的直接治理。但是,由于安南不斷叛亂,明軍被迫撤出安南。安南趁中國從越南撤軍,占領中國云南的寧遠州(今越南萊州及其萊州以北地區)。 馬援將軍平定安南“二征”叛亂時,命令部將馬留人黃氏子孫為欽州八峒峒長,為漢世守邊疆。明宣德二年,因實行“改土歸流”, 觸犯黃氏權益。澌凜峒長黃金廣以澌凜、羅浮、了葛、古森板,并脅思勒峒及佛淘徑巡檢司(位于今越南芒街以南)等九十九村,延褒二百余里投降安南,造成大片領土丟失。 嘉靖二年,越南發生內亂,安南英登庸向明請降,將四峒之地(今廣西的北侖河以北一直到廣西的江平)還給中國,其中,金勒以譚鱗河,了葛以芒溪河,澌凜以三歧河,古森以古森河為界,在云南方向,將蝴蝶、普園(中國云南麻栗坡以北)歸還中國。但是,江平、黃竹、白龍尾半島并未歸還中國,因此,成為越南在中國境內的飛地,直到清朝末年中法條約才收回。 明朝萬歷年間,廣西被安南占去茶嶺(今越南茶靈)、審慢、登埝峒、泡泵峒、喜峒。明朝天啟年間,又被占去音峒、剝埝峒(均位于今廣西靖西縣當面)。 明朝時期,由越南管轄的牛羊、蝴蝶、普園地區內附,這一地區位于廣西麻栗坡縣東北部。 3.清朝領土的得失 (1)建水外六猛 順治、康熙年間,云南建水縣外猛梭、猛喇、猛丁三猛(位于今云南金平縣)內附;乾隆四十六年,猛弄、猛賴、猛蚌(位于今越南萊州、封土縣)三猛內屬。建水縣外六猛包括現今中國的金平縣、越南的封土縣一直到越南萊州黑河以北的地區,安南稱這一地區為東郎、嵩陵、釀泉、黃巖、合肥,綏阜、謙州、萊州八州,這一地區歷史上由明朝云南寧遠州管轄。 (2)大小賭咒河之間的地區 根據云南通志記載:“開化府南二百四十里至交趾賭咒河,今交趾之安邊河(即為今越南黃樹皮縣內齋河)為中越之界,而安南指鉛廠山下小溪,強名為賭咒河,已失去一百二十里”。 清朝雍正年間,云貴總督高其倬上奏:“都龍(云南都龍)廠內之對過鉛廠山下一百二十里,又南狼(今麻栗坡南溫河)、孟康(今越南黃樹皮縣孟康)、南丁等三、四十寨,皆被交趾占去”。“聚龍斜路六村為開化府內陸,斜路之馬鞍山(今麻栗坡縣馬鞍山村)去賭咒河一百二十里,尤立界碑” 安南向云南境內推進,從大賭咒河(今越南黃樹皮縣齋河)推進到小賭咒河(今云南馬關城外小賭咒河),雍正皇帝以越南“累世恭順”為由,將小賭咒河以外的中國領土賜予越南。 二.清朝后期中越邊界的變遷 法國侵略越南時期,清朝出兵抵抗法軍,在黑旗軍的幫助下,占領了越南北方。但是,法國侵略軍也占領臺灣的澎湖地區,切斷了大陸和臺灣的聯系,并重創了中國南洋水師。李鴻章和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條約規定中越邊界在現界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因為中越邊界在歷史上從沒有全面勘定過,中國的勘界官員一邊做好談判的準備,一邊派出清軍占領邊界附近的有利地形和越南界內對我國非常重要的地區。 中國的勘界官員在充分查閱歷史檔案和現地勘測地基礎上,首先向法國提出了以諒山分水嶺劃界,將從諒山到高平一線全部劃歸中國的方案,這一方案可以收回從宋朝以來越南侵占的全部中國領土。法國談判官員認為這一方案不是以現界為基礎,而是重新劃一條新邊界,因而沒有同意。 隨即,中國的勘界官員又提出了將越南的文淵縣等三縣(現在越南的同登縣等三縣)劃歸中國的方案,法國談判官員開始口頭表示同意,但是后來又否決這一方案,最后條約中還是不了了之。 在中法(越)邊界條約中國方面的得失是: 1. 中越邊界廣東段 在廣東方向(建國后這部分邊界全部劃歸廣西省)上,越南的飛地江平、黃竹、石角、句冬(現在廣西欽州的江平、黃竹和白龍尾半島)劃歸中國。根據清史記載:廣東西南江平、黃竹一帶,從思勒拓展邊界到海,南北計四十里,東西共六十里。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地段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法軍曾在這一地段登陸,清軍采取措施殺死部分法國軍官。最后,法方被迫做出妥協,妥協的條件是九頭山劃歸越南,而九頭山自古以來是華民居住,歷來屬中國,有案可據。因此,法方的妥協,也是以中國放棄部分島嶼為代價的。 在十萬大山中,有一塊三不管地(即廣東不要、廣西不要、越南不要),條約規定這塊地區劃歸中國,十萬大山分茅嶺、峒中(現廣西峒中)都劃歸中國。 嘉隆河八莊等各處越民,因恐懼法國人,而華人有同文同族,所以紛紛向中國官員提出不愿意受法人統治,紛紛改換清朝服裝,當中法勘界官員現地勘查邊界時,越民均指認邊界在南,而把自己村莊劃在中國。這種情況在邊界沿線多次出現,使中國收回許多領土。清史上說:廣東欽州界之西境分茅嶺、嘉隆、八莊一帶,拓展邊界到嘉隆河,南北計四十余里,東西計三百余里。 2.中越邊界廣西段 廣西省的鎮南關附近都是險要的高山和邊防重地。在清朝談判官員的努力下,鎮南關東西數十公里內,中國邊界向越方推進了二十到五十里,使很多險要的地段劃歸中國。 根據清史記載:鎮南關東界原在米強山(現在的友誼關外米七村),現在拓展到派遷山,拓展領土五十里。西界各口拓展二十里。談判在地圖上劃出向西北方向的斜線和云南邊界相接,斜線比歷史邊界拓展二十到五十里,凡是線內的村莊不管中方還是越方,全部歸中國。 廣西龍州西側金龍洞地區,位于丹桂山脈中,長60余里,包括九十個村莊,是一個非常險要的隘口。該處歷史上為中國管轄,為邊防要地,但是當地土官借給越南高平下瑯州抵債,在蘇元春的堅持和努力下,該地全部收歸中國。但是,屬于中國的里板三村確被放棄,劃歸越南。 3.中越邊界云南段 在云南方向上,中國收回了第二段的漫沖、董紐兩寨,兩寨已經被安南侵奪四十余年,縱橫三十里;第三段從云南三文沖和越南高馬白相對處到云南爛泥溝龍古寨之間,定界于綠水河,拓展邊界四十余里; 第四段,將苗塘、子龍譚、龍博河、田蓬街、沙人寨六個村莊劃歸中國,拓展邊界三十多里。以上共拓展邊界一百多里,中國沒有丟失土地。 中國還收回了麻栗坡的都龍、猛峒、南溫河等地區。從南丹山以北、西至越南狗頭寨(位于小賭咒河)、東至越南清水河(現在老山下)一帶地方,均歸中國管轄。這段邊界位于大小賭咒河之間,這是中法兩國談判妥協的結果。歷史上屬于中國的南狼,孟康等地還是沒有收回,收回面積約為600平方公里,沒有收回的地區為400平方公里。(明朝大小賭咒河之間1000平方公里原屬于中國,清初雍正皇帝賜予越南)。 云南建水縣外六猛(今中國的金平縣、越南的封土縣一直到越南萊州黑河以北地區)自乾隆年間內附以來,一直接受中國管轄。但是,由于太平天國起義波及到云南,云南大理的杜文秀起義也使云南陷入嚴重內亂。建外六猛失去與清朝政府的聯系,接受了越南的官職,向越南進貢。太平天國平息后,建外六猛又向清進貢,接受清朝的官職。 所以,總的來看,云南方向上不包括中國老撾邊界,損失了大量的領土。針對廣東、廣西方向來說,清朝沒有損失領土,這次劃界是對中國有利的。因此,清法越南劃界對中國來說,得失的土地面積大體相當,但是中國得到的均為靠近海岸和盆地的肥沃土地,而越南得到的是不易管轄的山地(當地傣人既對漢人,同事對越人反感)。而且,在劃界時,由于邊界沿線越人恐懼法國人的統治,紛紛易服,要求接受中國的管轄,所以沿原界許多越南村莊都在劃界時劃歸中國。 三、中越邊界變遷的規律 1.賜藩使中國損失不小的領土 歷史上,越南從秦朝起長期接受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統治,自從安南從宋朝獨立以來,越南又是中國歷代朝廷的屬國和藩籬,替中國封建王朝守衛邊疆。因此,中國封建王朝屢次將屬于自己的土地賜予越南,如宋朝皇帝以廣源(今越南高平省)偏遠難守為由,將廣源州賜予安南;雍正皇帝以越南“累世恭順”為由,將小賭咒河以外的中國領土賜予越南,這些都造成了大量的領土丟失,其中大部分至今仍未收回。 2.越南趁中國內亂之機侵占大量中國領土 安南乘中國改朝換代和內亂之機,占領祿州(今越南祿平縣)和西平州(今越南諒山),還占領中國廣西思明府所屬的六縣(今越南脫浪縣等沿現中越邊界各縣)和云南的寧遠州。如果新建立的王朝不能及時收回這些領土,時間一久,就不得不承認邊界現狀。實際上,近代以來的中越邊界就在這一線反復進行變化。 3.土司在邊界變遷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中越邊界地區,均為少數民族聚居區,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在這些地區實行土司制度,由于土司的叛復,造成大量的領土丟失。如明宣德二年,因為明朝實行“改土歸流”,澌凜峒長黃金廣以澌凜、羅浮、了葛、古森板,并脅思勒峒及佛淘徑巡檢司等九十九村,延褒二百余里投降安南。(注:欽州八峒峒長都是馬援將軍平定安南叛亂時,命令部將馬留人黃氏子孫世守此地,為漢世守邊疆。但由于明朝實行“改土歸流”,觸犯了黃氏的權益,所以投降安南) 4.文化的影響對劃界有重要的影響 在劃界時,由于邊界沿線越人恐懼法國人的統治,紛紛易服,要求接受中國的管轄,所以沿原界許多越南村莊都在劃界時劃歸中國。如廣西嘉隆河八莊的越南官員和民眾,由于不愿意接受法國統治,且和中國同文同族,在劃界前,主動改換清朝服裝,接受清朝管轄,致使法國當局認為最終在這一地區無法實施有效地統治,因此放棄這一地區地主權。廣西大新縣內的金龍峒地區,已經被越南侵占多年,但是當地民眾拒絕法國人統治,強烈要求清朝政府恢復主權,在清朝地方官員蘇元春的努力下,這一地區全部收歸我國。這些都說明民族和文化的因素在劃界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越南建國以后,越南認為那次清—法的劃界對越南不公平,越南吃虧了。對中國提出了廣泛的領土要求。而1979年,中國認為有爭議的領土只有五平方公里。 經過1979年-1989年的中越戰爭,中國占領了大部分的邊界騎線點,如廣西與越南交界的庭毫山、法卡山、靠矛山;云南和越南交界的扣林山、羅家坪大山、老山、者陰山、這些制高點均為我軍控制,邊界上存在的爭議地區,如與越南黃樹皮交界的楠木坪等,總計新增爭議地區200多平方公里,這些領土均是中國軍人流血犧牲換來,且全部為我控制。《中越陸地邊界條約》中,我方按照以山地換平地的原則,實際上放棄了大量實際控制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