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黃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趨勢分析表明,全球癌癥新發病例約1410萬例中,中國的癌癥新發病例占了近一半,其中消化道系統腫瘤在中國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均居世界首位。大量資料表明,大腸癌發生發展主要與生活方式、飲食因素、腸道菌群、遺傳因素、既往大腸良性病史及精神刺激等因素密切相關。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及良好的情緒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圖片來源網絡 年齡:約90%的診斷患者年齡大于50歲。 病史:結腸或直腸的腺瘤性息肉的個人病史;慢性炎性病癥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的病史;結腸癌或直腸癌的家族史,研究分析,在大腸癌患者的一級親屬中大腸癌的遺傳度比無大腸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高1.68倍。 長期吸煙喝酒人群:雖然多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和飲酒都是結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但目前吸煙和飲酒與結直腸癌發病的關系尚無一致的結論。但有研究發現,吸煙喝酒的年數越長者患大腸癌可能性越大。 肥胖:肥胖人群相對承擔著更高的大腸癌的患病風險以及更低的生存機會。默默去減肥的說,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了惡意。 高脂、高蛋白飲食: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膳食纖維含量的降低,肉類、油炸燒烤食品的比例大幅增加,導致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有研究發現以低脂肪飲食為特點的國家中結直腸癌發病率較低,而以高脂肪飲食為特點國家中發病率較高。研究表明,男性攝入瘦肉量增加與大腸癌的發病率呈正相關,而女性攝入家禽和魚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 圖片來源網絡
結腸癌的癥狀和嚴重程度取決于癌腫塊的位置和大小,許多患有結腸癌的患者往往無明顯癥狀,而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所以早期篩查對于防治結腸癌是十分重要的。 排便習慣與糞便性質改變:此為大腸癌的主要臨床癥狀,可表現為便秘、腹瀉或二者交替,或伴有消化不良。 便血:便血是大腸癌的常見臨床癥狀,出現便血可能與患者腫瘤侵襲性強有關,黏膜下血管網易受侵犯而引起出血。 無原因的體重下降:身體疲憊精神萎靡,主要是由于腫瘤造成機體免疫力低下,惡病質。 腹部痙攣,腹脹和腹痛: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會侵犯壓迫周圍的組織和神經。 直腸檢查:插入手套和潤滑的手指以檢查腫塊。 糞便隱血測試:從患者取出糞便樣品用于實驗室測試以確定糞便中是否有血液。 鋇灌腸:將鋇插入大腸以涂覆所有表面,然后拍攝X射線以確定癌癥的存在。 影響大腸癌發生、發展與很多方面的因素相關。主要是飲食、生活方式、腸道菌群及遺傳與大腸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因此,針對其中可被有效干預的因素進行改善:減少高脂飲食攝入,合理增加膳食纖維、硒和鈣的攝入,限制飲酒和戒煙,控制體重,積極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活動,改善腸內的微生態環境,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保護因素的作用,減少危險因素,從病因上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編輯:魯凡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