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武術短器械中刀的使用方法。刀法的特殊性取決于刀的形制與構造特點。不同拳種和流派的刀術套路風格各異,但其基本技法要求大致相同。
刀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刀之利,利在砍”,即劈砍是刀的主要方法。由于刀較劍重,須奮力揮舞,便突出了刀術尚猛的技擊特點,正如拳諺所說“刀如猛虎”。 單刀屬短兵器,“短兵利在速進”,在與長兵器對抗時,常常處于遠攻的不利地位。這就要求持刀者必須迅猛快速靠近對方,發揮短兵利在近身攻擊的長處,以刀砍其長兵器之桿,或直接攻擊對方身體,使對方來不及防護,達到以短制長。此外,武術中歷來就有“刀走黑”的說法,這不僅指刀法快疾,兇狠,刀下無情,其中也含有刀法詭詐、人莫能測之意。 一套刀術包含許多不同的刀法,每種方法在動作規格和著力點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不可混同。例如劈刀,刀刃向下,著力點在刀刃前部;砍刀,刀刃斜向下,著力點在刀后部。運動路線與著力點不同,決定其技擊方法亦不同。 《武術競賽規則》中明確規定:”刀、劍不分者,接器械方法不明予以扣分”,這是由于刀和劍皆為短器械,都有尖和刃,其技擊方法略有相近之處,都有劈、掛、刺、撩之類的方法。但二者構造不同,決定了它們各自在技擊方法上各有側重。刀和劍相比,刀身較寬較重,動作較猛,刀法自然多為一些大幅度技擊方法,遠不如劍法靈活;刀為一面刃,以劈為主,力點在刃,劍為兩面刃,以刺為主,力點在尖;刀有刀背,主于貼身近衛,劍則不允許劍刃貼身運轉。因此練習刀術,一定要掌握其基本技法,做到路線清晰,力點準確,刀法分明,同時還要注意不能隨意將劍術的動作移植到刀術中來,混淆了刀與劍的不同技法。 拳諺說:“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在一套刀術(指單刀)中,刀的運動與不握刀的手的協調配合有助于肢體在運動中保持穩固和諧,便于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使發力順暢。由于刀法較多,刀、手配合形式多種多樣。即使同一種刀法也有多種配合形式。這許多配合方法,都應遵循:“順領合擊,反向對稱”的原則。例如抹刀、帶刀、撩刀適于順領;劈刀、砍刀、掛刀適于合擊;扎刀、分刀、截刀適于反向對稱。如果閑手無動作,或動作僵滯,既影響動作美觀,形如獨臂廢人,刀法也必然不活。因此,刀與手緊密順暢配臺,是練好刀術的關鍵。 練刀時還要注意整個身體與刀的運動的協調。“刀不離身左右前后,手足肩背與刀俱轉”,正說明了刀術對身械協調的特殊要求。刀術中,無論是大劈大砍的進攻動作,還是貼身纏繞的防守動作,均要憑借腰部的擰轉和身件的屈伸帶動器械來完成。腰是上下肢完整一體的中介,是身械協調的紐帶。例如,在完成掄劈刀動作時,須擰腰轉體,右肩前順,肩動臂伸,腕隨臂的揮動而轉動,使刀的劈法借助于腰、肩、臂、腕的整體活動,將力量發揮出去。同樣,完成“纏頭”、“裹腦”等刀法,也須擰腰轉身,以腕制刀,才能使刀背貼身纏裹。倘腰身不活,肩肘腕僵硬,小能形成整體動作,身械也就無從協調,刀法也就難以規整。 |
|
來自: 東方竹馬 > 《體育武術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