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才是美國 | 用親歷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美國 這才是美國編輯:荔枝。 That maybe happiness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only pursue. And maybe we can actually never have it ……no matter what.
——《當幸福來敲門》 在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不是時髦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幸福課。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塔爾博士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1.成功最重要的兩點: 一是自信,強烈的愿望,相信自己能成功;二是好奇,多問問題。 2.最重要的往往是常識,大道至簡。 做減法比做加法讓心靈成長更快,復雜之后的簡單才是真簡單。 3.我們大多數時間花在外部,關照自己的時間太少了。 關照自己和沉默有關系,多給自己一些沉默的留白,對于生活、工作、修身都很重要。語言信息的交流并不是教與學的全部,沉默是學習的必要環節。 4.信息的解讀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information如同填滿一個容器,而transformation如同改變這個容器的形狀。 1.問題締造現實,你的關注點影響你的認知。 感謝和追求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也會回報你。 2.從普通變得不普通,你需要: 適應力強、有榜樣、有助人行為、關注優勢承擔責任。 3.預防困苦最有效的方法: 不管是抑郁還是焦慮,實際上是專注于培養積極心態。 1.培養內心和周圍人的正面力量。 我們通過培養正面力量使心理引擎更強大,解決更多的問題。 2.向最優秀的人學習。 比如一個領域排名前5%的,不要向平均水平看齊。 3.向自己的巔峰時刻學習。 4.美國人平均每周4個小時的時間奉獻給社會。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一周三次運動,每次保證半小時。花時間沉思。 1.內在因素對幸福感的決定性。 基本需求滿足后,財富對幸福感的影響很小。內在因素是指對世界的解釋、關注點等。 2.一個阻礙人們改變的最大障礙是人們低估了自己能改變的能力。 3.我們要允許自己作為人所產生的任何情緒。 痛苦等負面情緒對于人來說不可或缺,學習積極心理學不是避免負面情緒,而是能處理負面情緒。 4.非常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冥想: 坐直,放松背,放平腳,深呼吸,思想聚焦在呼吸上,平靜之后讓所有的情緒釋放。 1.快樂是道德追求和最終目標。 2.對于主管、家長而言,員工和孩子會按照你做的去做,而非說的。 3.信念即自我實現的預言,它強大到可以控制身體。 4.境隨心轉,全有意念升起,我們的念頭造就了世界。 5.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期望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壞事也一樣。 1.最成功的科學家也是失敗次數最多的。 2.錯誤的自尊公式=實際/期望。 3.快樂水平的穩定性。 贏得彩票會讓你快樂一時,但基本幾個月后你的快樂水平就回到從前;失去一百萬會讓你難過一時,但基本幾個月后你的快樂水平就回到從前。 4.在真正著手處理之后,實際的失敗遠遠小于想象中的,遠沒有那么嚴重和深遠。 1.行動 把自己置于風險之上,一點點的成功也能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 2.想象 想象可以愚弄大腦,使之無法區分真實和虛幻,由于大腦無法忍受不一致的情況,所以大腦會啟動內部的各種力量打破這種不一致。 3.認知 選擇去負責,而不是抱怨。遇到事情問自己:是不是走了極端?是不是以點概面?是不是用情緒代替了判斷? 1.培養感恩習慣。 不把好事習以為常,感恩讓人感到平靜。與孩子每晚談感激與快樂的事,有助于培養其樂觀性。 2.關注正面新聞,躲避媒體為了博眼球的負面煽動。 從藝術中學習,無論音樂、電影、雕塑,美術何種藝術形式,藝術都是將美好的一面表現出來。 1.那些理所當然的存在。 艾默生說:如果星星每千年閃爍一次,我們都會仰視贊美這個世界的美麗,但是因為他們每天都在閃爍,我們將之視為理所當然。 2.練習感激。 甚至將它們記下來,你將看到越來越多的積極事物。 3.美德是可以不斷訓練出來的。 1.潛意識中可能不想改變密切關聯的品性,如: 完美主義——動力雄心,擔憂焦慮——責任感,精簡化——失去優勢,板——言行一致,幸?!祽?。 2.神經可塑性是指神經元有可塑性,神經元是發展的,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生成,直到我們死去。 3.關于改變的ABC理論。 A代表情感情緒:強化高峰體驗,提供情感動力。 B代表行為行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做你害怕的事,害怕就會消失。 C代表認知、思維:認識到自己腦子中存在不少根深蒂固但未必正確的觀念。 1.如果想要養成好習慣,不斷地重復吧。 我們培養習慣,而習慣將造就我們。如果你想說服一個人,不斷地重復吧,一般說服一個人要改變原來的觀點,最少需要6次。 2.遠離舒適區。 當你感覺無助的時候,可能正處在健康的改變狀態。 3.很多時候不是自律起作用,而是習慣起作用。 記錄好習慣的培養過程,比如30天內培養一個好習慣,就會與眾不同。 4.遇到事情留給自己一個解讀時間: 這是機會還是威脅?是競爭還是合作?是自愿還是責任?是成長還是災難? 1.自傳書是最好的自助書。 把美好的事情寫下來,內心會有力量。 2.寫日記的作用 增強神經通路,增強對生命的控制力和預見能力。 3.焦慮程度變化 剛開始寫日記焦慮程度會上升,持續4天后焦慮水平會穩定在比原本更低的水平,同時免疫系統提升,變得更social。 1.工作or職業or使命? 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分為以上三種,選擇權在你。 2.自我和諧,才算真正生活過。 3.睡覺少,智商減分。 適當的壓力是積極的,不積極的地方是壓力帶來的不休息和持續運作。 1.克服拖延癥,忽略態度和情緒,先著手干5分鐘。 2.在做成的時候獎勵自己,好過在剛開始做的時候激勵自己。 3.為自己的孩子營造心理安全 讓他們不害怕告訴你他們做得不好,這樣他們就不容易成為完美主義。 1.完美主義定義: 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是對我們在意的方面。 2.完美主義的特征: 過度關注失敗,自衛性強,會帶來自尊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而追求卓越的特征是心胸開闊、關注成功,享受過程。 3.治療完美主義的方法: 專注于對努力的嘉獎,而非對勝利結果的嘉獎。尊重螺旋上升的理論。 1.鍛煉。 鍛煉提高自尊,對治療焦慮和壓力也十分有效。跑步鍛煉有利于形成新的神經通路,鍛煉后能更好地吸收所閱讀的東西。 2.從失敗中挖掘閃光點,失敗是成長的學費。 3.完美主義是阻止我們幫助他人的最大障礙之一。 接受“困難存在并且可能不容易解決”這件事,不要把用完美主義要求別人。 1.壓力增大時可能會首先放棄運動。 要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值得幸福,值得擁有美好的身體。 2.長期冥想者的驚嚇反應更少;平靜會傳染,不宜生氣。 平靜增強免疫力,焦慮會使免疫力降低。 3.苦苦思索是問題的癥結之一,不是解決辦法。 4.在冥想過程中察覺并接收身體信號,身體有自我療愈功能。 1.盡量深一些呼吸。 現代人的呼吸很淺,深呼吸能幫助我們心平氣和。 2.保證8小時的睡眠是一種投資: 對免疫系統、精力水平、體重、創造力、降低事故發生等各方面都有益處。 3.不對外人做的事,也不要對親密的人做。 例如對親人吼叫。 1.幸福的婚姻,基于深厚的友情之上。 尊重對方、享受相處,深入了解對方,熟知好惡、持久尊重,在大問題及瑣事上,表現出愛意。 2.在愛中展示真實的自己。 不固執、不計較,親密關系是愛情保鮮的秘方。 3.允許沖突的發生。 把沖突當成兩人攜手成長的機會,永遠不要因為爭執惡語相向。 1.幽默的人受歡迎。 人們傾向于在平日生活中和幽默的人多接觸,幽默的生活方式也是會傳染。 2.培養幽默: 幽默是可以培養的,多尋找令你開心的事;向幽默的人學習他們思維和話語中的幽默模式。 3.經歷過人生起伏還能笑對生活的人,內心是真正的強大。 1.什么是真正的戀情? 真正的戀情,基礎不是責任感,不是否定自我的利他主義者,我們越獨立,就越相互依賴。 2.自尊。 自尊不是空洞的心理強化能產生的,也不依賴于別人的表揚。自尊存在于現實中,是努力的產物。 3.可以提高自尊的實踐: (1)正直——“我的話很重要,可以信賴?!?/span> (2)自我覺察——“我的價值不需要通過贊揚證明?!?/span> (3)努力追求有目標、有使命的生活。 (4)擔起責任,承認自己在某方面有不可替代性。 (5)自我接納。 (6)有主見,支持所信仰的東西。 1.獨立的人,比較心不那么強烈。 從如何對待別人,可以看出如何對待自己。 2.榮譽的本質:尊敬自己,相信自己。 總結、邀請同學分享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