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歷經中原漢族文化和閩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閩菜發源于福州,以福州菜為基礎,后又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五地風味菜形成的菜系。狹義閩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閩縣,后來發展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即廣義閩菜。 福州菜淡爽清鮮,講究湯提鮮,擅長各類山珍海味;閩南菜(泉州、廈門、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鮮香;閩西菜(長汀、寧化一帶)偏重咸辣,烹制多為山珍,特顯山區風味。 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于紅糟調味,二長于制湯,三長于使用糖醋。 而八閩美食,更是琳瑯滿目,活色生鮮! 閩A 福州市 老輩福州人有句話叫“七遛八遛莫離福州”,也就是說福州飲食的風味獨好,鄉人都不忍離去。其為味道偏甜、酸、淡,尤其重視湯的烹制,有“一湯十變”之說,烹調方法上則以溜、蒸、炒、煨、燉最為常見。傳統福州菜常以蝦油取代食鹽和醬油等作為咸味調料進行烹飪,而其注重清淡、鮮香的特點也決定了福州菜極少使用像辣椒一類的辛辣調料。 番薯餃 羅源城鄉各家各戶的主婦于冬至前自制饋送親戚長輩,皮用煮熟番薯與番薯粉揉制而成。餡用蘿卜絲或白菜絲,講究的則用冬筍,另加入肉丁、牡蠣、蝦肉、香蔥、老姜,下墊柚葉,置籠內,蒸熟,鮮香可口,很有地方特色。因愛吃的人多,有些家庭婦女就在冬至前在小街巷制作出售,有的還將其油炸后饋送他人。 海蠣餅 福清特產小吃,以沿海所產海鮮海蠣為主要原料,味道鮮美。海蠣餅大小有如碗口,是用面粉、地瓜粉、豆粉及其他秘方調配而成。內有紫菜、包菜,豬肉等。勺一舀,隨手壓上七八只海蠣,入熱油炸至焦脆,出鍋瀝油。只先聞味已是讒涎滿滿,待到入口酥脆其外,綿軟其中,更有鮮甜的海蠣湯汁包在其中。三兩口吞下,回味濃香甘甜,不燥不濕,不粘不硬,想不吃第二個是不可能的事。 荔枝肉 這是道福州家喻戶曉的傳統名菜,至今已經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以豬瘦肉仿荔枝形燒制而成,一般會在豬肉上用刀刻上十字形,經過油炸后豬肉會自然卷縮,以香醋、白糖、醬油等調料調制而成。形似荔枝,其口感也和荔枝有共同之處,酸甜可口。 鍋邊糊 也叫“鼎邊糊”,在街頭小巷或是飯店里都能見到的一款小吃。采用味美的蜆子汁為湯,開水煮沸,將磨好的豆漿沿著鍋的邊緣澆上去,燙成干皮后刮到鍋里,以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燒開滾燙,鮮香味立即撲鼻而來,湯清不糊,潤滑爽口。 佛跳墻 佛跳墻是福州的首席名菜,已有100多年歷史,聚春園菜館老板鄭春發所研創。食物種類繁多,將各種山珍海味匯聚一堂,魚翅、海參、干貝、香菇、鮑魚等20多種原料煨制而成,食物都是上等食材,烹制過程同樣需要嚴格操作,這樣制作出的才能保證營養不流失,葷香濃郁,湯濃鮮美。 撈化 老福州人對撈化的印象恐怕最為深刻,從前撈化是街邊攤頭的一碗撈化湯,燙上福州人最愛的細長米線,沾點福州人獨愛的蝦油,高湯中網羅豬血、花腸、黃喉、羅漢肉等豬雜內臟,讓味道變得濃厚香醇。 閩B ![]() 莆田菜品種繁多,菜質優物美,在色、香、味、形、器等方面均有考究,尤重于“味”,故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諺。許多風味名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為特色,又以清鮮淡雅、略帶甜味見長。 煎粿 ![]() 福建莆田廣為流傳的一種風味小吃,閩南地區地道的賀年食品。煎粿香甜有彈性,非常有嚼頭。米薄如蟬翼,點點的花生微粒襯著碧綠的蔥花,緊緊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噴噴的。煎粿原是農民在早稻登場后,舂米時篩出的碎米磨成米漿,配上南瓜、韭菜、芹菜、綠豆芽等,用油煎干而成。 燜豆腐 ![]() 莆田人愛吃燜豆腐,特別是離鄉的游子,回鄉時對這道莆田特色美食更是情有獨鐘。莆田制作豆腐的黃豆,特別是一種稱為“九月珠”的黃豆,皮色鴨蛋綠的,其豆粒個大象花生,每逢秋天刮起九月風時,“九月珠”也就成熟了,曬干后成為加工豆腐的上等原料。燜豆腐烹法在于燜。“燜”非用文火不可。“燜”豆腐與配料凝結在一起,松松軟軟,爽口不膩,其色紅、黃、綠、白,令人賞心悅目,其味清清淡淡,鮮美異常。 莆田小煎包 ![]() 莆田小煎包以其皮薄餡美、多滋多味而出名。餡料用瘦肉丁、蝦仁米、香菇末、蘿卜絲、蔥花碎揉合而成,先用煎好的雞蛋薄片包裹核桃一般大的餡心,再用經過發酵的面粉為皮,捏出菊花瓣形狀的封口,然后放入平鍋里熾熱的花生油上煎約10分鐘。出鍋時,小煎包略呈焦黃色,冒著吱吱熱氣,飄出陣陣清香,使人食欲大增。 蟶熘 ![]() 蟶熘,又叫“蟶溜”,是莆田的一道特色湯菜,以蟶肉混和淀粉,加上各種調味品制作的湯羹,也叫蟶羹。蟶是莆田海鮮名產之一,其吃法多樣。除加工為蟶干外,鮮煮的有插蟶、清燉蟶,還有拌和其他配料炒煮的,如鮮蟶炒蛋、蟶熘等。特別是蟶熘,是人們喜歡的一道湯菜。 ![]() ![]() 泉州菜的烹調有蒸、炒、炸、燴、烤、鹵、煨、燉、煎、淋、燒等法,博采各路菜肴之精華,并且講究佐料、擅用香辣。湯的熬制更是要求必須達到質鮮、味純、滋補的目的,采用燉、煲、煨,講究慢火調制,確保湯汁的甘鮮清醇。 洪瀨雞爪 ![]() 閩南傳統風味小吃,產于南安市洪瀨鎮.由雞爪、調味粉和適量辣調適而成,然后經過熱蒸和熱炒。 雞爪口感潤滑;口可清香;口味微辣;口感滑韌;雞爪抓在手上不粘手,口感很有彈性是下酒佐食的絕佳搭配。 蚵仔煎 ![]() 蚵仔煎是以韭菜、蚵仔兩者為主要的原料,前者切成約一市寸長,和洗凈的蚵仔放在一起,外滲地瓜粉,適當加點清水拌勻,使三者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半濃液體,然后放到圓煎盤上煎。煎時要適當加些豬油。在煎的過程中,要邊噴灑醬油和老醋、地瓜酒去腥,邊用煎匙不斷地翻攪才不致焦熱。 崇武魚卷 ![]() 選用優質魚,以馬鮫、鰻、鯊,加工時先去掉骨頭及內臟,余者用利刀細細刮下肉去掉皮,用手揉成泥漿狀,揉時邊加進適量的鹽水,最后加上精制地瓜粉、雞蛋清、碎豬肉、青蔥等佐料,用手攪拌調勻讓魚肉發酵。加工合格后的魚漿再卷成一條條圓狀體,放進蒸籠以烈火蒸熟。食用時,可切成小段在清湯熬沌,也可切薄片油炸或與蔬菜一起炒。 泉港浮粿 ![]() 浮粿選用海蠣、瘦肉、地瓜粉,調制成稠稀適中的浮粿團,用五角模具定型,將浮粿團放到鍋中炸至幾分鐘,聞著很香吃起來比較潤內勁彈而不黏。正宗的浮粿食用方法是必須趁熱吃,佐以當地秘制的大腸羹、小腸羹或牛肉羹,實乃饕餮大愛! 榜舍龜 ![]() 永春榜舍龜是一種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心制作,形狀似龜的傳統名牌食品。它已有200多年歷史,歷來博得人們的喜愛,可與泉州豆莎餅,晉江石獅甜稞媲美。永春城鄉人大凡宴請賓客,都在上完湯菜之后,捧出一盤疊得滿滿的榜舍龜,配上花生湯或白術耳湯、水果罐頭,以這一甜食作為筵席的壓底。 ![]() ![]() 廈門的風味小吃久負盛名,發展至今已有200余種,廈門菜對中國各大菜系兼容并蓄,創出清、鮮、淡、脆、略帶微辣的獨特風味,尤以生猛海鮮、仿古藥膳、普陀素菜、風味小吃著稱。 葉氏麻糍 ![]() 糍粑是把糯米蒸熟搗碎后做成的食品。作為甜食,常滾上砂糖和熟黃豆粉、花生末、芝麻末等,有的還包上豆沙餡或芝麻餡。包芝麻餡并滾上芝麻的糍粑叫麻糍。在糍粑行業中,廈門鼓浪嶼“葉氏麻糍”較為有名,中山路上有一家小車做成的鋪位,很有特色。 土筍凍 ![]() 廈門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土筍是生長于海邊灘涂的一種名叫土蚯的無脊椎軟體動物。食用時,淋上花生醬、甜辣醬、芥末醬、香醋、醬油等調料,撒上芫荽和蘿卜酸,吃起來鮮美嫩滑,爽口異常。 沙茶面 ![]() 廈門人最常見最平常的小吃了。無論清晨或黃昏,隨處可見賣沙茶面的小店。沙茶面的妙處,是湯頭,再加上自選加料,瘦肉、魚丸、魷魚等琳瑯滿目二三十種,絕對內容豐富,風味獨特,值得一試。在色澤金黃、味香鮮辣的沙茶面中大快朵頤的享受鷺島美食,痛快淋漓的品味廈門生活。 燒肉粽 ![]() 廈門的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色澤紅黃閃亮,多以香菇、蝦米、栗子、豬肉、糯米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鮮粽才下鍋燒,吃時配上沙醬、蒜蓉、紅辣醬、調味醬油,味道可口非常。 ![]() 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三寶(馬蹄酥、封肉、炸棗)之一。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把餡包在皮里,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這道美味在同安街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 ![]() ![]() 漳州菜除了受到東南亞以及客家風味的影響外,因為漳州與潮州相鄰,物產相近,因而也在菜式中吸收了潮汕風味的一些特點。 漳州菜口味清淡,以酸甜為主,注重材料的新鮮,味道的純正,而且特別講究滋補。漳州的風味小吃還有:手抓面、鹵面、貓仔粥、潤餅、蠔仔煎、土筍凍等。 石碼五香 ![]() 龍海傳統名小吃。長期以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鹵面,配以五香條來招待親朋好友,這已成了石碼的傳統民俗。食用時,先在油鍋中放入適量油,中火至油五成熱后,放入“五香生坯”炸幾分鐘,待五香條成金黃色浮上后,即可取出,切成若干小段,配上蕃茄汁或辣椒醬、酸蘿卜片等,趁熱食之,外酥內嫩、醇香可口、回味無窮。 貓仔粥 ![]() 詔安一帶有名風味小吃,它并不是貓肉煮成的粥,而是一種既為粥品、又是菜肴的傳統名吃。主選料是上乘純白糯米,再輔鮮蝦、鮮魷魚、肉片、鯊魚肉片、香菇、炸蒜丁、胡椒粉、豬骨湯等二三十種配料。 粉米果 ![]() 走街竄巷叫賣的“粉米果”,大多是用綠豆磨成粉蒸制而成,呈透明狀,又韌又滑,咬上一口,清甜爽口,比果凍還好吃,粉米果不但好吃,還有清涼解毒的功效呢! 閩F 龍巖市 ![]() ![]() 簸箕飯 ![]() 又名“卷飯”,是將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漿,用圓形簸箕將其定形成薄米餅后蒸熟。把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米餅,卷成筒狀,與油條相似。簸箕飯美味可口,多食不膩。 客家捶圓 ![]() 又叫波圓,即肉圓,主要有品種有豬肉圓、牛肉圓、牛筋圓、魚圓、蝦圓、雞圓等。客家捶圓口味純正,既有韌性又很爽脆,既有嚼頭又不打渣,人們形容捶圓的彈性良好常常會說是“跌落桌上跳三跳”。其中永定的牛肉圓及下洋的牛筋圓以味道鮮美受到贊譽。肉圓既是一道常菜,飲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圓”字寓“團圓”和“圓滿”之意。 四堡漾豆腐 ![]() 來到閩西連城縣,一定要品嘗當地的四堡漾豆腐,這是閩西客家的特色佳肴。它以境內獨有的五月黃豆為主原料,用熟石膏調煮豆漿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選新鮮豬瘦肉和無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蔥白等剁爛成鮮肉醬為餡。 閩G 三明市 ![]() ![]() 餛飩 ![]() 餛飩又稱扁肉,既可作點心,又可作菜肴,是沙縣最普遍又最受歡迎的小吃。因餡料、湯料、吃法、調味等差異,有煮餛飩、炸餛飩、熗餛飩、三鮮餛飩、蝦肉餛飩、餛飩面等24個品種,還具有皮薄餡多、餡肉脆嫩,有咬勁、清爽可口、形狀小巧可愛等特點。 沙縣燒麥 ![]() 沙縣燒麥皮薄個小,而且在面粉中摻了部分木薯粉,蒸熟后晶瑩似玉,小巧玲瓏,一眼望去便令人食欲大動。高檔的燒麥對餡極為講究,蝦仁、瘦肉、冬筍、香菇、粉絲是少不了的。 叉叉粿 ![]() 又叫竹叉果條,是永安地方傳統小吃之一,色澤雪白,入口細膩,冰滑,蘸食味美。可就一把毛竹削成的小叉子,蘸上醬油,蒜泥,辣椒,芝麻油,白糖,味精等做成的調料食用,成為風格獨具的“叉果條”;也可切成條狀后放到水里燙一下,加豬骨湯及蔥花,味精等食用,也可炒食。 熏鴨翅 ![]() 三明各地自古以來就有將禽獸用“米”配以一定火候熏制食用的風俗,是當地逢年過節宴請賓客之必備菜肴。“熏味”采用當地農家古制秘方,傳統工藝現代科學方法和先進設備精制而成。具有風味獨特,食而不膩的特點。主要有薰鴨翅、鴨掌、鴨脖、鴨胗、鴨舌、薰鴨、板鴨、農家曬鴨、薰兔、薰兔腿、肉松、魚松等。 閩H 南平市 ![]() ![]() 文公菜 ![]() 文公菜為武夷山一帶民間傳統名菜。據傳此菜是朱熹當年在武夷精舍講學時宴請賓客的菜點,后人為紀念朱熹,取名「文公菜」。原料:精肉、青粉、雞蛋、白扁豆。800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成為宴客傳統名菜。又因朱熹喜食此菜,故過去秀才,舉人在趕考前,祈求考場上能像朱熹那樣文思如涌,金榜題名。 龍鳳湯 ![]() 是武夷山最有名的風味佳肴。龍即武夷山的蛇肉,鳳即適量的雞肉再加上生姜蒜頭等佐料進行清蒸(燉),便成了龍鳳湯。尤其是武夷山珍貴特產五步蛇(蘄蛇)為佳,近來成為武夷山觀光旅游的賓客們樂于稱道的美味名菜。 豆腐丸 ![]() 豆腐丸味咸,丸體含肉,鮮嫩油香,入口嫩滑,香味四溢,是高蛋白、低熱量的健康美味。既可小吃,又可做菜下飯。據傳,浦城豆腐丸起源于漢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胡麻飯 ![]() 胡麻飯是以上等糯米為主料,經過淘洗泡蒸煮后,再倒入石臼,用木杵打搗成糊狀,并用木槌打爛,打酥,然后捏成銅板大小的片團,最后粘上黑芝麻末和白砂糖而成的食品。其味道果真是細膩滑爽,色彩黑白分明,既香甜又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閩J 寧德市 ![]() ![]() 寧德菜主要還是延續了閩菜的選料精細、刀工嚴謹、口味清鮮、重湯重味的特點。來到小城寧德,一定要吃的除了扁肉,拌面,肉丸,牛肉丸等等,還要品嘗一下魔芋、珠蚶、劍蟶、鴛鴦面以及光餅等。 米燒兔 ![]() 米燒兔有多種吃法,可切片與酸菜、糟姜絲等佐料入鍋炒煮。可切塊調料蒸煮,也可整只拌料撕食,調料十分講究。米燒兔以一股清甜的肉香滲著濃濃米香為特色,由于熏烤蒸發掉將近一半水分,所以香味特別濃厚,沒有一點動物肉腥。 繼光餅 ![]() 俗稱光餅、掛餅。以面粉為主,經發酵后,佐以精鹽,制成直徑約3.4厘米、厚1厘米左右、中心有一細孔的小圓體,經炭火烤熟后,餅的表面似有一層薄殼,黃中帶紫,餅囊像蒸熟的饅頭,疏松柔軟,味道香脆略帶咸味,十分可口。 ![]() 烏米飯是畬族的傳統食品,用烏稔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色澤烏黑,香軟可口,營養豐富。畬民食用烏米飯的習慣由來已久,傳說古時畬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畬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 菠菠粿 ![]() 古田有做“菠菠粿”的風俗習慣,也叫“清明粿”。“菠菠粿”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怎么樣?還數得過來嗎? 收藏!走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