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往往存有偏見:對于優秀孩子鐘愛有加,一俊遮百丑,只見優點,不見缺點,甚至優秀孩子即使犯有小錯誤,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對于“壞”孩子,總覺得不順眼,甚至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只見缺點,不見優點,把“芝麻小”的錯誤看成“西瓜大”,一旦抓住把柄就興師問罪。在父母“有色眼鏡”的影響下,在“標簽效應”的作用下,“壞”孩子破罐破摔,真成了父母想他有多差,他就可以有多差。
另一方面,平等地對待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當作朋友,尊重是其最好的體現。
但縱觀我們的四周,發現不少做父母的常常忽略甚至壓制孩子的想法,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要求孩子。如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這樣的話語耳熟能詳:“你這樣不行!”“我說的話沒錯,你得聽我的!”“不聽大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尊重孩子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填報中、高考志愿。
在每年高校錄取的新生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入學后對所學的專業毫無興趣,要求調系換專業,換不成便不思進取,甚至中途退學者并不鮮見。造成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包辦了孩子的高考志愿。在孩子填報志愿的時候,許多家長自以為閱歷豐富、經驗老到,為孩子大包大攬,甚至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加上一些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斷,過于依賴家長,致使入學后厭學情況的發生。
其實,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維特點,分析其適宜學習哪些專業,讓孩子弄清興趣愛好與實際能力是否一致。家長如能平等對待孩子,就會多提建議,少下結論,多搜集資料,盡可能幫孩子選出適宜的專業,以避免入學后發生厭學、退學等不希望發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