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二)(明)袁宏道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可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1]數為余言,傅金吾[2]園中梅,張功甫[3]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4]至蘇堤[5]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馀里。歌吹為風,粉汗如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6]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7]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注釋: [1]石簣:即陶望齡,字周望,石簣為其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官終國子監祭酒,系作者好友。[2]傅金吾:未詳。金吾:即執金吾,古官名。在明代為五城(中、東、西、南、北)兵馬司指揮,是掌管京師治安的長官。[3]張功甫:名鎡,南宋名將張俊之孫,其家園林中玉照堂有梅花四百株。見周密《武林舊事》。[4]斷橋:本名寶祐橋,自唐時呼為斷橋,在白堤東頭。[5]蘇堤:一名蘇公堤,南北橫截西湖,為宋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浚湖而筑,故名。[6]午、未、申:均屬十二時辰,指十一時至十七時。[7]夕舂:意同“下舂”。《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淵虞,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高誘注:“連石,西北山。言欲將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此指夕陽。 |
|
來自: 名天 > 《明代散文名篇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