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各國征伐、治軍皆靠此類人才。有些兵家代表是純軍事型的,有些是復合型的。宋朝列為《武經七書》的七部兵書經典,有五部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六韜》、《司馬法》。 后世的《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將兵家著作分為四類:兵權謀類側重于軍事思想、戰略策略;兵形勢類專論用兵之形勢;兵陰陽類以陰陽五行論兵,且雜以鬼神助戰之說;兵技巧類以兵器和技巧為主要內容。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并無此等劃分,故不做探究。 春秋戰國時的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范蠡,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等。 孫武,字長卿(我的白豆腐),春秋末期齊國人,被譽為兵圣。主要貢獻表現在“治軍、戰績和兵法”三個方面。記得很早之前有一部歷史劇《兵圣》,朱亞文主演的,講述春秋末年,齊國內部紛爭不斷,孫氏和田氏本為一家,后因為家族斗爭幾近滅族,孫武逃亡,與好友伍子胥一同效力吳國的故事,曾率領吳國大破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郢都。后著《孫子兵法》,全書共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被譽為“兵家圣典”。此劇雖然較早但是內容還是挺不錯的,值得一看。 司馬穰苴,也叫田穰苴,跟孫武是叔侄關系。著有《司馬穰苴兵法》,共155篇,本書并非只是田穰苴的兵法,而是集合所有古司馬的兵法。論述了戰爭準備、指導、指揮、部署、兵器配備、時機、間諜和治軍等問題。可惜最后到唐代時只剩下三卷五篇編入《隋書》。 吳起,衛國人,戰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在楚國實施吳起變法。前面的變法一文曾有介紹。但是他的主要才能還是在軍事方面,在魏國時期就建立了魏武卒。楚國期間也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西伐秦”此等戰績。著有《吳起兵法》四十八篇,今僅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勵士六篇。是一部跟《孫子兵法》并稱的兵書。 孫臏,齊國人,孫武后裔。大家估計在小時候學習田忌賽馬就熟悉他了。孫臏在齊國期間,屢獲戰功。最著名的就是圍魏救趙之戰,其后在馬陵之戰中,示弱以誘敵,設伏圍殲魏軍,龐涓自殺,魏國也因此元氣大傷,日趨衰落。孫臏的代表作就是《孫臏兵法》,本已失傳,后在1972年山東漢墓發現一批孫臏的兵法竹簡,整理編纂成現在的《孫臏兵法》。 范蠡,楚國人,就是那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主角。前面說孫武幫助吳國把越國打的抬不起頭,后來夫差即位,殺了伍子胥,孫武也就隱世了。范蠡比孫武稍晚一些,因為當時越國國力不如吳國,對勾踐諫言要忍辱求和。后經過十余年的休養生息,兩次大敗吳國。范蠡本身受道家思想影響,在政治、民商、軍事都有不錯的成就,也是個復合型人才。陳坤版《爭霸傳奇》中對范蠡的刻畫還是不錯的。 尉繚,魏國大梁人,嬴政時入秦。當時秦國猛將如云,但諳熟軍事理論的人卻不多,尉繚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白。他強調對戰爭要全面認識,提出有道、威勝和力勝三種取勝策略。后有《尉繚子》一書,現存24篇,涉及戰爭觀、治軍、戰術等方面,其中特別強調以經濟為基礎的戰爭觀。 當然,兵家有名之士還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中國自古不乏戰爭,各類兵法奇書更是層出不窮。從狹義上看,這是幫助戰爭勝利的有效手段;從廣義上來說,兵家之道、計謀策略也影響著后世,影響著生活和世界格局的各個方面。 通過這幾期對法家、縱橫家、兵家的簡單介紹,我不由的想起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