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上火是好事,堅持到底見奇跡 艾灸對人體是好事,而艾灸上火亦是好事。上火屬于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所以,碰到艾灸上火的情況時不僅不用太過于顧慮把艾灸停下來,相反要繼續艾灸、隨之癥狀就可消失,最終使身體得到徹底改善。 艾灸上火屬于什么現象 “艾灸上火”話音一落,就有很多人著急了:“都上火了,還能灸嗎?”其實,對艾灸了解不夠的人一般都會,想當然地認為上火后就不宜灸了。 但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于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后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癥狀加重等。 更進一步講,上火是一種正常的好現象,大部分人都會出現。我國著名的針灸泰斗曾非常明確提出過,因為體質和病狀不同,剛開始進行艾灸的時候,非常容易出現口干、發熱等癥狀。當你停掉艾灸后,這些癥狀也會隨之消失。但是往往艾灸上火了,也提示著艾灸已經起了作用了,這個時候如果停掉艾灸很可惜。所以艾灸上火可以不用太過于顧慮,只要繼續艾灸癥狀就可隨之消失的。 艾灸上火表現為哪些癥狀 現代人艾灸特別容易上火也是有強大的環境背景的,一般來說這與現代人虛癥多,而且三焦、經絡不通的情況比較多,要么陰不足以斂陽,要么火的正常路徑被堵塞,所以就會出現上火的癥狀。比如說嗓子干、口渴、咽喉腫痛眼睛干燥紅痛、耳內疼痛、感覺面部紅熱、渾身燥熱、嚴重了還會出現鼻子流血、臉上長痘、頭暈、頭痛、腹脹等癥狀,一般會根據個人體質不同出現一種或者幾種癥狀。 我碰到一個患者就是這種情況,她得的是子宮肌瘤,連續艾灸幾次后就上火了,喉嚨火辣辣的痛,還有痰。她跑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是咽炎,她就再不敢灸下去了。其實如果她堅持艾灸下去并且配合一些基本的保健方法,不僅咽炎會消失,子宮肌瘤也可能減輕,她的半途而廢導致她的子宮肌瘤現在還沒好。 如果大家在艾灸的時候出現上火的癥狀,那么恭喜你,繼續艾灸下去,一定會收到令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艾灸上火的有哪些原因? 之所以這么說,也是有醫學依據的。中醫講“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說如果人體陽氣被調動起來之后,人體會有一個自我修復過程,用我們現在人常引用的話叫正邪相互抗爭的過程,這個階段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排病反應。而在這個過程中,除非醫術非常高明的醫生進行操作,否則陰陽是不可能同時上升的。陰陽只要不平衡,人體就一定會有癥狀出現,當我們用綜合的方法讓陰陽重新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這樣,癥狀最終就會消失了。你會發現,你身體的整體情況也會跟著上一個臺階。 具體來說,艾灸上火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比如說灸的時間過長、灸量過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一般來說,艾灸上火屬于人體自我機制調整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不用干預,當然這是在上火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前提,但如果無法忍受,就需要我們人為救“火”了。 所以,碰到艾灸上火的情況時不僅不要把艾灸停下來,相反要繼續艾灸直到身體得到徹底改善。 艾灸上火怎么救火? 火有“虛”、“實”之分,一般來講,實火的人體質較好,屬于陽盛,可以引火下行,用艾火也可以將余火引出。 而艾灸導致的上火多屬于虛火,這個怎么理解呢?我們知道,艾火屬于純陽之火,艾灸后,人體陽氣會得到補充,如果陰血不足,則陽氣就會出現相對過盛,就是上面我們所說的陽氣向外浮散。 所以此時解決的辦法有兩種,第一是要滋陰,第二要引火歸元。可以滋陰,艾灸配合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嗓子干、咽喉腫痛 有這種情況的只要記住一個重要穴位就可以了,這個穴位就是太溪穴。另外,對于上火走眼的患者,這類人一般都存在著肝腎陰虛的癥狀。而且以更年期女性為見。我也會告訴她們每天可以吃10g左右枸杞,既可以滋補肝腎,配合艾灸,當氣血充足之后,余火自然得以歸位,外邪得以排出,癥狀就會消失了。 胸中煩躁 這是正邪相爭的表現。艾灸之后,體內陽氣增強,正邪相交,如果胸中有郁滯之氣,就會出現煩躁、上火的癥狀。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我一般會建議患者選擇艾灸涌泉穴,同時在膻中穴進行刮痧,平時適當增加飲用溫白開水。 五心煩熱 有人艾灸之后手心、腳心會有感覺非常熱,有點像更年期的癥狀。這一點是古代艾灸規定的禁忌癥,但這也恰恰反應身體的陰陽失衡癥狀,也是可以借助艾灸以及其他保健方法進行綜合調理的。這類人多屬于兩種類型,一個是陰虛陽盛之癥。這類人體內陽氣本來就旺盛,所以艾灸后體內陽氣增強,就會表現出五心煩熱。而中醫講人之所以會表現出病癥,就是因為陰陽失衡。陽盛傷陰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也就說如果陽熱太過的話,體內陰液一定會收到損傷,在中醫的治療原則上應該滋陰清熱。而對于艾灸引起五心煩熱的人來說,可以選擇暫時停止艾灸,選擇一些滋陰的食物,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早睡早起,多吃蔬菜、水果,培補陰血,然后再根據艾灸師的建議選擇艾灸的時間和穴位??梢韵冗x擇艾灸下焦滋陰補血的穴位,比如說上邊提到的太溪穴,陰陽平補穴位涌泉穴,補益氣血的兩個大穴三陰交、足三里穴,剛開始艾灸時間也不要太長。 眼睛干澀、眼屎多、干癢 眼睛干澀,早晨起來發現眼屎多,看東西比艾灸前模糊,或者伴有干癢。一般以肝陰虛為多見,中醫講肝開竅于目。哪個臟腑有問題,當病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相關病邪被驅趕到哪里,就會以上火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遇到此種情況一定要好好調理肝了,這類人平時多有肝氣瘀滯,比如有愛生氣等情志方面的問題,當艾灸之后,被瘀滯的氣血就會被陽氣化開,病邪被驅趕出去。所以平時要注重情緒的調理,要保持放松、避免生氣、緊張,同時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肝膽功能的恢復。想要緩解眼睛干澀,可以艾灸太沖、太溪穴引火下行疏通腿部肝膽經絡。 口干舌燥、口腔潰瘍 艾灸之后,陰陽相互抗爭,陰液消耗的比較大,所以容易出現口干的癥狀,所以要補充津液,在艾灸之前后都要飲用適量白開水。同時也可以艾灸太溪、涌泉穴引火下行。這個見效比較快。 耳內疼痛 凡臟腑有病邪,所開竅之處,都會出現好轉反應。而腎開竅于耳,一般艾灸之后耳內疼痛,說明腎虛或者上焦經絡不通,可以吃一點枸杞、黑色入腎的食物,同時在大椎穴進行刮痧,將余熱散出去,艾灸腎俞、太溪穴培補元陽。當陰陽達到平衡之后,痛癥自然就會消失了。 面部發紅發熱、渾身燥熱 面部發紅發熱,可能還會伴有渾身燥熱。這種癥狀的患者就不是單純艾灸的問題了,一定從整體上進行調理。一般陰虛比較嚴重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典型特點是皮膚一般比較干燥、粗糙,較為瘦弱,氣血不足。所以在艾灸的過程中盡量先以下焦穴位為主,如果艾灸身體上部分的穴位,一定要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陰交補益脾胃的穴,同時吃一些山藥、小米等健脾的食物。 腹脹 這屬于中焦上火的癥狀,一般來說多因為中焦不通導致,這種情況下可以在中焦肝但俞、脾胃俞進行艾灸。 總之針對艾灸上火,總的原則以扶正祛邪、同時要適當進補,當然這里的進補主要是指滋陰補血,而不是燕窩、鮑魚、大魚大肉。另外,不能光盯著上火的部位,一定要想到從整體上調理身體。 (說明:上、中、下三焦是一個籠統而相對的概念。各個醫家對此認識有所不同。本文是以人體上、中、下三個區域。認為上焦包括心、肺;中焦為上腹部,包括肝膽、脾胃;下焦為下腹部,包括腎和膀胱、大腸和小腸。應用到背部膀胱經腧穴也是按此劃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