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42個常州老地名,99%的常州寧都認不全!!

     wyt老灰兔 2017-02-22



    常州,這座承載著3200多年歷史的城市

    文化底蘊濃厚

    不少地名的由來更是源遠流長

    在常州城里,

    民國末年以前存在的街道有209條,

    其中現存的還有名字的74條,僅存35%。

    一個老地名就是一個故事,一個傳說,

    隨著城市建設,它們正在消失……

    你記憶里的常州老地名有哪些?





    舊時此間處于白云溪沿岸,風景佳麗,明清兩代文人學士居此者甚多,堪稱常州的一處繁華勝景,曾經碧波環抱、煙橋畫柳,曾經龍舟競渡、百舸爭流。明清以來,名士云集、燦若群星,是常州的文脈所系?,F為“前后北岸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局部已經整修,古街呈現出新貌。




    局前街東起和平路,西至北大街,全長1070米。明初洪武年間,常州知府張度在此設立雜造局,為地方制造緞匹、箭枝之場所。因此街位于制造局前故名。西段為縣巷“武進縣衙”。街內古建遺址林立,是郡城子城廂。百年名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就位于此街。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此處建有府城隍廟,原稱城隍廟巷。明洪武初題木主像“常州府城隍之神”,春秋合祭,為常州八廟之一。清順治十六年(1660年),又于府城隍廟東另建縣城隍廟,俗稱小城隍廟,故府城隍廟稱大城隍廟,弄因此得名。1933年,府城隍廟改建為中山紀念堂。





    “官保巷”位于常州老城區中,東起小河沿,西至北大街,長170米,原先寬只有1.5—2米,后拓寬?,F如今這條巷子就在“新世紀商城”的中間,名稱還在。


    此處在古代是為考取功名的考生報喜的人所聚居的地方。該巷原名叫“官報巷”,后來“報”衍化為“保”,于是就稱之為“官保巷”了。




    縣直街,南通延陵西路,北達局前街,全長僅200米不到。原為武進縣衙前的直街,因以為名?,F在12路、42路、B22路公交站臺仍沿用這個街名。


    縣直街上原有一家“大光明電影院”,是當時設施最好的電影院。那時常州一句順口溜:“大光明看電影,馬復興吃點心,人民公園談愛情”,一時成為時尚的娛樂場所。1983年改作市政府會場,“大光明”這塊招牌就失去了光環。


    此外,當時這條街上還有遠近聞名的老大房茶食店,經營各色糕餅茶食、糖果餅干,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綠楊飯店和創建于清宣統二年的德泰恒菜館,當時可謂是常州人一飽口福和眼福的好地方。


    如今的縣直街,已被新世紀商城、常州糕團店、三鮮美食城、德泰恒大酒店等現代店面所占領,昔日的小店小鋪,老舊房屋早已不見蹤影。




    馬山埠是常州城區中部白云溪和后河北側畔的一條街巷,東起白云渡日新街西,西至縣直街口。此處原為五代時外子城城河沿岸,西段名柴行街,舊時馬跡山山民運銷山貨、柴草船只多停泊于此,故名。城河早已填沒,地名沿用。




    唐家灣在迎春步行街北面,古時這里連接日新街,通白云渡,至局前街迎春橋段。相傳明代抗倭名將唐荊川高祖唐誠,曾在此租地建造禁城館(士大夫居住建筑),形成唐家宅第。因禁城館前臨白云溪洄灣處,沿岸垂柳成行,風景優美,端午節在此舉行龍舟競渡,以此命名,上世紀70年代填沒。


    現在的唐家灣,西臨晉陵中路,由路口往東,可看到多家特色店鋪林立,雖有汽車通過,但仍可算是一條安靜的路。




    縣學街,南起文化宮廣場,北至局前街,長500米,因位于縣學旁而得名。昔日縣學街近倚白云渡,與唐家灣隔水相望,沿河岸寓居名人甚多,留下了許多人文軼事。




    斜橋巷緊鄰縣學街,因此處原先有石橋(斜橋)而得名。斜橋北至和政門,這有斜橋街,通梅橋始建于宋咸亨二年(671年),歷史悠久。


    因緊靠縣學,舊時為條小巷熱鬧非凡,馬蹄車輪聲不絕,魚躍人歡。現在的斜橋巷邊上均為居民樓,也是城區中心比較安靜的街巷。




    化龍巷是大家熟知的一條街,它坐落在市區中心地段,南接局前街,北通東橫街。化龍巷的巷名源于一則神話。傳說此間早期人丁稀少,附近有一老人亡故,其子請風水先生在巷口玉帶河邊選定墳地,殯葬棺木。風水先生私下叮囑:此處乃龍地也,爾父下葬三年后,會化龍升天,但一定要到期方可動土查看。光陰荏苒,人言紛紜,其子探龍心切,未至3年期滿便挖土探看。果見父身已滿披龍鱗,惜乎未成全形而化為白光遁去。消息傳遍全城,稱之謂“化龍地”,因成巷名。


    現在的化龍巷是單行線,集中了多家家紡商店,儼然已有“家紡一條街”之氣象。




    過去常州城內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總要經過一處地方,這就是東起娑羅巷、西至化龍巷的十子街,以取子孫滿堂吉兆。


    十子街全長200米,街名緣于北宋文學家鄒浩的家世。鄒浩,字志憲,號道鄉,元豐五年(1082)進士,歷任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官至吏部侍郎、龍圖閣待制,為宋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人稱道鄉先生。其祖鄒霖(宋天禧三年進士),由浙江錢塘遷居常州。鄒霖之父鄒元慶生育10子,其中3人中進士,鄒霖是第十個兒子,他遷居常州后,子孫遍及城鄉,一門科第不絕。鄒家后裔為紀念其遷常始祖鄒霖,故名其所居之地為十子街。數百年相傳沿用至今。


    呂思勉故居就在十子街上。




    娑羅巷與局前街博愛路連接,巷內有娑羅巷幼兒園。此地原稱鎖龍巷。


    娑羅即柳安,常綠大喬木,原產于印度和東南亞,在印度等地是僅次于柚木的重要木材,其樹脂可作瀝青的代用品,亦附會為七葉樹或月中桂樹。傳釋迦牟尼即涅槃于兩棵娑羅間,娑羅樹能給人們帶來“佛家見,常生明”、“月中桂,常綠蔭”。明永樂年間,娑羅傳入中國,此地開始種植,曾栽有娑羅樹,以盛開娑羅花而得巷名,也寓意居住在此的人們再也沒有煩惱了。




    北直街西有條南北向的天王堂弄,現在的門牌上赫然訛為“天皇堂弄”。弄名緣于這里原有一座“天王堂”,因而得名。


    據北宋《咸淳志》載:天王廟在子城上,郡圃西偏。舊傳唐太宗從高祖起義兵,有神自號毗沙門天王,愿力定亂將。及太宗即位,下詔天下公府皆祀之。唐天寶初,又詔諸郡于城北隅置祠,建佛殿,以“天王”為額。清嘉慶年間曾經重修,后殿堂廢棄。上世紀30年代后葉,有人以弄名與日本天皇掛勾,實非其事,地名普查后更正。


    現在這里有“天王堂新寓”,已經形成新型居住區。




    八角井位于天王堂弄北,青山橋西灘之南。此地區原有雙井,其井圈上有八卦圖案,諧音“八卦井”,民間流傳至今,是市井文化的集散地。唐宋時期已有人家住在這里,歷史悠遠,周邊地區亦為商客殷實人家所居。舊時這里地處城市西北角,鬧中取靜。


    2002年隨城市改造,這里成為“天王堂新寓”小區的一部分,現在從“八角井菜市場”名中還能看得到原來的地名。




    斗巷原名溝巷,南起關河西路,北至萬福路,全長約600米,原為一小巷,現在已經形成常州有名的斗巷弄市場。

    相傳清嘉慶年間,徽州婺源木客屠明安定居常州開設屠源豐木行于此,是常州最早的木行,并領有“部帖”(相當于現今營業執照)。因其為獨家經營,又負責為清廷采辦木材,靠官托勢、排外壟斷。數十年來代買賣,可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自稱“日進斗金”。由此,溝巷之名改成斗巷,沿用至今。




    北大街北端有條東西走向的小巷叫鳴珂巷。珂,古代用作馬籠頭的裝飾物,因之馬騎行走時有金石之聲,故稱鳴珂。張華《輕薄編》:文軒樹羽蓋,乘馬鳴玉珂。珂珮:朝官衣服上的玉帶珂聲。此巷與荷花池相連,而荷花池歷代都有名人居住在此,因此,鳴珂巷的來歷與此地所居貴人和官員有很大關系。一則,這些貴人和官員進出“乘馬鳴玉珂”。二來,貴人和官員的珂珮(朝官衣服上的玉帶珂聲),亦可稱鳴珂。舊時該巷也以居住達官貴人為主。




    荷花池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歷代都有名人居住在此,北宋蘇東坡曾寓居于此,并提“天遠堂”匾額。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參知政事張守曾居于此,兄弟四人在此建“四老堂”,安度晚年。宋禮部尚書孫覿又在此池邊增植蓮萸,豢養白鶴,稱為荷花池。明朝初年兵部尚書陳洽改建荷花池為“陳氏學圃”。清康熙年間中書陳玉璂居此,改稱荷花池為“客園”。


    張守,字子固,常州人,北宋時擢任監察御史,累遷御史中丞。南宋時,曾上疏宋高宗,激勵宋高宗抗金之志。后除參知政事。時秦檜專權,與秦有忤,被遷鎮守建康。




    雙桂坊是與科舉制度相關的最古老的地名。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在此居住的宋維、宋絳兄弟,同登進士第,常州官府令改“來賢坊”以紀其事。無獨有偶,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又是在此居住的丁宗臣、丁寶臣兄弟同科中進士,郡守宋蟾將來賢坊更名為雙桂坊,取雙雙蟾宮折桂之意,名聲大振,至今已980年。在宋代,雙桂坊還是與鄉同級的行政區劃之一。


    雙桂坊東起城中路,西至南大街,全長400米,自古以來是本邑飲食業較集中的街巷,馬復興的陽春面、八仙粥店的桂花糖芋頭等美食給老常州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F在南大街中心以“雙桂坊”為名的特色美食街區,受到了本市居民及外地來常游客的一致青睞,生意十分紅火。


    劉海粟美術館、常州市文化館均位于雙桂坊東段,緊鄰這兩處場館的是人民公園南入口,以此進入公園便是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清代修建的崇法寺。清真寺、二孫(孫慎行、孫星衍)故居也都位于此地,文化氣息十分濃郁。




    茭蒲巷南接青果巷,北接雙桂坊,僅數百米長。此巷方志早有記載,由來不詳。有稱此地原為隋代司徒陳杲仁廟(陳司徒廟)的后花園,后因庭院荒蕪,茭類蒲類植物蔓生,所以有了這個巷名。巷內西部還有花椒園,為邑人種植菜蔬之地,后有商家在此購地置屋,綠蔭成片,花木掩映其間。


    現今巷內有常州市實驗小學,另有數家特色店鋪。兩旁依舊綠蔭成片,是城市中心不多見的陰涼靜謐的街巷。




    青云坊,舊時位于顧塘橋至大浮橋南,與雙桂坊平行,大約有取“青云直上”之意。東接打索巷(現晉陵路的一部分),西連南大街,北有千秋坊,青云坊東頭有圈門一座,西邊設柵欄門,巷南有崇法寺、忠義祠、雙桂坊、季子廟、真教祠、正覺寺等。由浴堂弄、池子弄、回回街、協善會弄,以及圓通巷連接南北向,從青云坊、通浴堂弄內有土墩一座,墩旁有古井、忠義祠、東南向設有雙桂坊石牌坊一組。民國年間青云坊南建市民公園,后改為人民公園。


    現在的青云坊東段位于人民公園內,過公園路的西段則為南大街商圈的一部分,店鋪林立。




    鐵市巷在原南大街的西側,呈東西走向,此處原是鐵匠店、鐵鋪較為集中的地方,店多成市,故得名“鐵市巷”。“文化大革命”中認為“鐵市巷”是封、資、修的地名,于是就革了“鐵市”的命,改為革命化的名稱“防修路”?,F在仍是“鐵市巷”。


    由于在常州話中的“市”與“絲”發音相近,“鐵市”與“鐵絲”在方言口語上成為諧音,所以“鐵市巷”的口語地名經常會被轉化成“鐵絲巷?!?/p>




    楊柳巷南至西瀛里,北通延陵西路,是一條僅300多米長的南北通道小巷。巷雖短小,但它的身世卻不同凡響。


    此巷緣于明末常州望族莊氏在此建造的宅園,巷內遍植楊樹,巷因以成名。明崇真年間,傳臚莊應會之子莊玉驄(號澹庵,清順治四年進士,官右庶子,兼侍讀),在巷內建造“賜甌堂”,發現階石下刻有“乾元”兩字,以為祥瑞,遂稱其地為“乾元地”,有萬卷樓、玉山草堂等建筑,萬卷樓為莊氏藏書樓,藏書甲于吳會太倉,與清初錢牧齋建在常熟拂水山莊的絳云樓并稱而聞名一時。清代著名詩人吳梅村的《汲古閣歌》里有“嘉?。ㄖ该鞔尉?、隆慶的年號)以后藏書家,天下毗陵與瑯琊”,即指此。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日報》的前身——《常州工人報》,是在楊柳巷誕生的。1954年7月1日,《常州工人報》創刊,社址設在楊柳巷26號。1958年1月1日,改稱《常州日報》。




    早科坊其名之由來與科舉制度有關。原名灶窠巷,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霍端友(崇寧二年狀元,亦可算是常州首位狀元)六世孫霍超龍榮登進士第,職受翰林院待詔,是年霍超龍年僅18歲。少年高中,皇帝宋理宗喜其年少有為,命常州郡守建早科坊第,以示少年早成,從此街由坊得名,延用至今已761年。附近舊有“二賢祠”,系紀念蘇東坡、楊龜山專祠,原為城南書院。


    早科坊連通西瀛里與延陵西路,周邊有吾悅國際廣場、萊蒙時代廣場等大型綜合商場,緊鄰西瀛里酒吧一條街,熱鬧非凡。




    常州的梳篦生產始于東晉、南北朝時,歷史悠久。篦箕巷位于運河沿岸,東起文亨橋,西至西橫街。原名“花市街”,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在此建有毗陵驛。清代乾隆時期,常州府是蘇州府、松江府到南京必經之地,趕考的文人、往返的官員不絕于道。街西的大碼頭、接官亭(皇華亭)曾是官船上岸的地方,官員、差役就宿食于驛館?;ㄊ薪稚系赇伭至ⅲ鍪蹖m花與梳篦是這里的特色商品,生意興隆。清代一年一度進貢的宮花梳篦均在此采辦,因而有“宮梳名篦”之稱。


    百年老店“卜恒順”、“王大昌”梳篦店均開設于此。傳說乾隆帝一次下江南,在劉倫(武進人,任職軍機處)陪同下,民服裝扮觀賞花市街景,見到眾多梳篦店生意火紅,問劉倫是什么地方,劉倫答曰“花市街”,宮中所用梳篦均出于此處。乾隆大悅,提意改為“篦箕巷”。每當夜晚,街上燈火通明,熱鬧異常,故有“篦梁燈火”之譽?!拔暮啻┰隆?、“篦梁燈火”乃當時常州西郊有名的八景之一。


    西



    西瀛里的得名源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湯和駐守常州,這里是西營所在地,因常常失火,故改名西瀛,取以水克火之意。


    西瀛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常州古城僅存的城墻,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城墻自表場至水關一段,長210.9米,寬4.6米,高6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西瀛門辟建于1923年8月,原有書法家唐駝書“西瀛門”三字門額,“文革”中散佚。


    西瀛里現設有文保區,位于西瀛里地區的西北,它的對面是延陵西路,西面是早科坊,東面是楊柳巷。西瀛里文保區原是常州望族莊氏的聚居地,以傳臚第為中心,傳臚第是一處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明朝莊應會于崇禎元年殿試獲二甲第一名,即傳臚,遂改原惟祺堂為傳臚第,莊應會曾任清刑部侍郎,傳臚第是市級文保單位。


    11月15日起,西瀛里道路改造工程正式啟動,西瀛里石板路將改為柏油路。




    東下塘是一條從弋橋到琢初橋,與青果巷隔市河相望的小街。沿河岸有三將軍弄、烏衣浜、淘沙巷等,淘沙巷與和平路相接,三將軍弄、烏衣浜連接吊橋路。三將軍弄據說在宋元時期就有了,清代《常州賦》里有“問將軍之巷,前烈難追”之句,里面的“將軍之巷”,說的就是這里。中間有中新橋、烏衣橋,河南岸設有“官擺渡”,通青果巷。


    東下塘與對岸的青果巷一樣,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跡眾多。其東有東山亭、劉宗祠、李公祠、三將軍弄、趙家弄等,瞿秋白少年時也曾居住烏衣橋畔;其西有荊溪館、瑯琊廟、楊氏戲樓、怡園等遺跡。




    烏衣浜即舊時常州(南)邗溝,又稱烏衣河,原是一條小河浜,解放初期拆除常州老城墻,城墻部分廢土及亂磚填進了烏衣河中,填浜成巷。巷口有烏衣橋,又名臧橋,解放初期曾經廢棄,2011年遺址復原了這座單孔石拱橋。烏衣橋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為單孔石拱,呈東西向,至今已有1361年的歷史。


    以“烏衣”為名,可能與這里多燕子有關,古人將紫燕喻為烏衣;也可能與歷史上此地多名士有關,《祥符經》云:大夫臧蒿居此,故名。臧蒿是高官,那么與他往來的也多是官員,古代做官的多穿黑衣,所以慢慢地進南邗溝就叫烏衣浜了。


    現在的烏衣浜東側是荊溪福院,西側是荊溪人家,將其夾成南北通道,煞是氣派。




    吊橋路原名吊橋巷,老常州一直喊這里叫吊橋巷,直到現在還有人這么叫,以區別在文亨橋畔的“吊橋路”(已改稱西直街)。從和平路到廣化街,瀝青路面,全長1160米,寬16米左右。


    這條路由原來的新城壕填沒而成。新城壕很窄,還沒有南市河寬,比起京杭大運河的寬度來,簡直可以叫作溝,仿佛一步就能跨越城內外。吊橋巷地名的由來,即是從廣化門的吊橋而來。新城壕在上世紀50年代時填沒,1959年吊橋巷正式建成?,F在,早已不見德安門,不見南直街(被和平路取代了),不見當年的官擺渡,也不見城墻,那些都成歷史記憶。


    在晉陵路建成以后,吊橋巷的交通流量陡然上升,從此,吊橋路的相對寧靜感消失了。吊橋路的西頭即是東頭村。東頭村嚴格來說已在城外,吊橋路南,都是城外?,F在早就看不出這里是城外的痕跡。




    市區城東的桃園新村是80年代新建的居民區,位于太平橋南桃園村旁。桃園村原為菜農區,解放前城東居民吃菜,大半由此供應。


    明清時,這里是著名的園林風景區,園內桃樹成林,綿延數里,每到春天,桃花盛開,繽紛滿目,煞是好看,引來游人如織,流連忘返,人稱“延陵桃源”,故“桃園”又名“桃源”。




    古村位于城南廂與雙桂坊、青果巷相接處,又名十八家村。南宋末年,元兵不斷南侵,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犯常州,伯顏調動數十萬大軍日夜強攻常州,常州軍民整整堅守了兩月之久。宋末有詩這樣描繪:“荊溪水醒泊船早,落日無人行古道。骷髏有眼不識春,東風吹出青青草……當時壓境兵百萬,不脫靴尖堪蹴倒。短兵相接逾四旬,毒手尊拳日攻討?!笨梢姵V莩莾仍械膽K烈,連伯顏也給常州“紙城鐵人”之稱??乖。窃鉄龤屄樱敖瓥|之州,常州為大”的城邑,最后僅十八戶幸免于難,聚居一處,故稱十八家村,又名古村,意為常州劫后最古老之村舍。


    古村留下的不僅是那段歷史,這里有明代園林、清代宅院,還有民初的洋樓等。現在的古村,部分居民已經遷出,這里將納入青果巷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進行修繕,




    常州城內有條馬元巷,這條巷子彎彎曲曲,分成大馬元巷、中馬元巷、小馬元巷和后馬元巷。南宋末年,元兵犯常州,常州軍民因彈盡糧絕,城被攻破。當時元兵在城內大井頭附近駐扎大本營。由于各種各樣的馬匹很多,為了便于管理,他們在大本營以南、青果巷附近建立了很大的馬場,按馬匹的大、中、小分類圈養。


    起初只有大馬場、中馬場、小馬場,后來又增添了部隊,便添設了后馬場。當時人們稱之為元大馬場、元中馬場、元小馬場、元后馬場。元朝以后,這里變成了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開始叫“元馬巷”,但是常州人對元軍恨之入骨,元人雖善騎馬,但他們做的事情連馬也不如,應該把“元”字放在“馬”字后面,把“元馬巷”改叫成“馬元巷”。這樣便成了大馬元巷、中馬元巷、小馬元巷和后馬元巷,一直沿用到現在。


    大馬元巷現有盛宣懷故居,1992年市政府發文公布大馬元巷盛宅為盛宣懷故居。大馬元巷盛宣懷故居門口的那塊1987年的文保單位石碑卻是鮮魚巷盛宣懷故居被拆后搬過去的。大馬元巷盛宅,由盛宣懷父盛康與堂兄宇懷合資建造,但盛宣懷也居住多年,是僅存下來的盛宣懷故居。




    青果巷是常州最有名的古老街巷之一。


    青果巷隱伏鬧市喧街身畔,尤其晉陵路至和平南路段,依然披裹往昔風塵,青磚小瓦,高墻深院,一色明清風格。巷北,大多為舊時的書香門第,官宦富家,翰墨芬芳,書卷氣濃,院套院,宅連宅。其間穿插不少室內備弄,狹窄幽深,尋步之中,猶如迷陷八卦陣,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巷南則多為普通民居,進深約20多米,夜夜枕河而眠。城河極幽,僅寬10多米,稀有槳楫櫓稿打擾。不管春流秋水,總是悠悠地行,靜靜地淌。居民推窗見波,綠樹婆娑相映,頗蘊詩情畫意。




    天井巷位于青果巷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內,南通青果巷,北達古村,因巷內有元代古井而得名。據地方志記載,巷內有六百多余年前,元代邑人趙云卿鑿成的古井,由于趙氏精于地理,又知水源,故其選址于此,能長年不涸。此后多年雖有大旱水枯,而此井天天涓涓,因有“天井”美名沿用至今。


    天井巷是名副其實的巷子,全是民居,沒有店鋪,不像青果巷,雖然稱巷,其實更像街,店鋪林立,人來車往。此巷的另一個特點是巷中有巷,它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個深巷,在繁華市區,行走于天井巷,只覺幽靜古樸。




    雪洞巷位于青果巷與西廟溝之間,離天井巷近在咫尺。該處原有唐荊川的舊園,清代文豪錢維喬購得其半,故稱“半園”。傳說園內石池繚繞,亭廊舫軒,特別是冬季的假山,月洞積雪,因名為雪洞,巷由此得名。


    雪洞巷口的西側墻角處有一個石碑,刻“敬修堂界”四字。雪洞巷12號是清代貴陽知府惲鴻儀的故居,房屋108間,占地11畝,是一組完整精美的清代建筑群。




    南起青果巷,北至延陵路,全長415米。宋代《隱逸傳》記載,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寓居此處的張舉中進士后,不愿去朝廷做官,閉門謝客,醉心讀書,奉養親人,造福一方。家有藏書數萬卷,一一閱讀,親手校核,頗多論著,為當時文翰楷模。大臣們(包括蘇東坡在內)屢次推薦于朝廷,宋神宗、宋哲宗兩代皇帝先后授以州學教授、秘書郎等職務,均堅辭不出,致力治學。年益高,德益劭,望益重。至宋徽宗時賜號正素處士,常州太守為其建正素坊,巷名由此而來。




    周線巷,與正素巷、打索巷(今晉陵路)相連接。南宋時著名學者周孚先、周恭先兄弟倆居住在這里,曾創辦城東、城西兩書院,生徒眾多,里人稱其為“周賢”,又因“賢”與“仙”音近,又稱“周仙巷”,后訛稱“周線巷”。巷內名宅林立,聞名遐邇的“惲氏庭院”、“周線里”、“青青里”深藏其中。


    該巷通往延陵路經過常州大酒店東側的一條小巷叫鮮魚巷,也是頗為古老之巷名,見證了常州舊時商業之繁榮,現在因面對二院,也是小飯店、水果店、飲品店林立。

    現在的周線巷是通往常州第二人民醫院的主要道路之一,交通繁忙,雖巷名猶存,但昔日巷景卻早已不見。




    洗米弄位于天寧寺東側,全長648米。此弄名稱的由來,與天寧寺有著密切的關系。天寧寺規模宏大,僧侶眾多。此弄乃寺內廚房當班的和尚到達運河碼頭洗菜、淘米必經之地,出入頻繁,洗米弄由此得名。


    現在的洗米弄西側是天寧寺,東側是天寧商都,北面是紅梅公園的停車場,弄邊香燭店林立,一派香火氣息。




    在天寧寺東側,有一條古老的弄堂——石柱弄,僅長100多米,南通延陵東路,因一關于石柱的神話而得名,今石柱仍屹立在紅梅公園紅梅閣前。


    在紅梅公園的紅梅閣南首,有一根直徑35厘米、高2.5米,底置石墩,四周圍以石欄的石柱。柱子石瀝紋起,光熒有鱗次,形似梅花紋,石質晶瑩如玉,雨天沿石紋迸流濺出,景象奇特,稱為“冰梅石”。此柱原系玄妙觀(原名天慶觀)門前牌樓上的一根立柱,后人以此為弄名。


    椿



    走過延陵東路的人們,多會注意到這條景觀路上的景點,如讀易臺,通吳門,轎子與轎夫,還有靈椿丹桂坊。這些雖然是新建的景點,但每個都有她的出處,比如“靈椿丹桂坊”,指的就是延陵東路附近一條名為椿桂坊的街。


    椿桂坊也是與科舉制度相關的老地名,東起元豐橋、西至琢初橋,全長520米。其名之由來,亦有一段佳話。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居住在此的張彥直(官太傅)及其子張守,父子同榜,6年后,張宰、張宦、張宇三兄弟又同科中進士,父子5人金榜題名,鄉里甚感榮耀,常州太守徐申取五代時五子登科的“靈椿丹桂”典故,在巷內建造“椿桂坊”旌表,街因此得名,歷代相沿,至今911年。




    三堡街在西倉橋南,西大王廟處。此街舊稱三寶街,相傳元代三寶奴曾住此地。《武陽合志》載:“元至大三年六月,封三寶奴為楚國公,以常州路為分封地”。街即以此得名;另一說法此街南原有三個與堡壘相似的土墩,“寶”與“堡”同音,又稱“三堡街”,沿用至今。

    現在的三堡街,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利用原常州恒源暢廠、常州第五毛紡織廠、常州梳篦廠、常州航海儀器廠等工業遺存和文化遺跡,加以改造和利用,主打運河文化、工業遺存的保護、創意產業。是藝術、設計、工業文明的集散地。


    街區內基本保留了廠房原樣,有多家咖啡館、酒吧、書吧、青年旅舍以及文化企業入駐。這里也是常州古運河水上游的碼頭之一。


    西



    西直街,原名西門直街。中間有朝京門(俗稱老西門)。該街為西門經濟文化集聚地,京杭運河從街旁流過,往來船只不息,十分熱鬧。從西吊橋(西門水關)的咸寧巷口,到朝京門間,就有三座石牌坊,分別為“道鄉世澤”坊、“莊氏科第”坊、“父子文宗”坊,附近有龜山先生祠、東坡先生祠、鄒浩公祠、敬節堂、察院第等。另有朝京門東南的表場、太平巷、大碼頭、篦箕巷、文亨橋等都是附近的重要建筑。


    文革時該街改名為“反帝西路”,文革后恢復為“西直街”。歷經多年歲月變遷,該街基本保留了明清時的民居風格,可以說是常州古城民居的活樣板。大運河也沒有了往日的喧嘩,街上少了人來人往,因為不能通行汽車,除了早晚上下班的自行車電動車的動向,街上動靜很小,成了鬧中取靜之處。




    龍船浜位于金色新城和紅星新村之間,地名源于一則神話故事。這里原先有條神龍河,傳說河中住著兩條神龍,本是王母娘娘最漂亮的侍童、侍女,因彼此愛戀而私奔人間。每當旭日東升的黎明或明月皎潔的夜晚,變作黃金龍與小白龍,騰云駕霧在空中暢游,口中噴吐雨水均勻灑向農田,使得人間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百姓們為了感謝神龍夫婦,特請工匠制作了兩條龍舟,停泊在神龍河里,每年端午節還舉行龍舟競渡,故神龍河又稱龍船浜。


    后王母娘娘發現他們私自下凡,就叫雷公電母捉拿神龍夫婦,剎那間神龍河上烏云密布,雷電閃滾,兩條龍船被砸,沉入河底。兩條神龍遍體鱗傷,押解天庭。神龍淚如雨下落入河中,甜蜜的河水從此變成感澀的苦水。兩岸鄉村,連年旱災。神龍消失了,而兩條龍船傳說還埋在龍船浜的河底下。



    懷念一座城市,

    不是因為它的繁華,

    更重要的是,

    那里是記憶的牽掛所在,

    那里有你走過的路,

    有過生命里最美的笑容。


    在評論區說說,

    你對常州老地名的記憶吧!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宾馆人妻4P互换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一视频|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av|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无线码| 4hu44四虎www在线影院麻豆|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九色播放| 少妇熟女久久综合网色欲|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韩国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 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A级孕妇高清免费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