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奇秀直播平臺上有個直播 要看本期直播回放 下載奇秀app 關注【隔壁的老羅】 房間號:166623 每周2、4、6晚9:30-10:30 上海靜安寺 ”今天老羅進入一個比較不太敢講的領域——佛教,我是一個不是很精進的佛弟子,屬于那種頑冥不化的剛強眾生。 作為佛弟子,佛教題材反而不太敢講,一方面是怕講錯,師兄們怪罪,另一方面,怕講的枯燥,大家聽不進去。 還是從老羅比較擅長的歷史角度入手吧。 我們通常認為佛教 主要就是勸人為善救世濟民 似乎天生就是如此 但事實上佛教以此為主線 不過100年的事 而這場佛門驚天大事 就要從1912年的靜安寺說起 靜安寺應該屬于上海最繁華地段的寺院了,很多人上班天天經(jīng)過,不過對他到底有怎樣的了解,就連很多佛弟子都不太清楚這座繁華之中的寺院。 ▲靜安寺周邊夜景圖 在做這期直播之前,我問一個同事,你知道靜安寺有什么故事嗎?同事想了想,是不是那個龍柱打不下去,靜安寺法師念咒后打下去了,然后老法師道破天機折了壽。 就這根柱子,老羅今天直播開始前先辟個謠,可以肯定地說這個故事是假的。 傳說中的老和尚是指真禪法師,當時是玉佛寺大和尚兼任靜安寺大和尚。但和這個龍柱真沒關系,我認識這個高架的設計師,也認識這個建筑公司管工程的副總,明確說沒這回事。實際上我還清楚記得,當時造好的時候是沒有包龍的,只是一個巨大的水泥墩子,很丑,還記得一次聽出租車司機說,這柱子晚上太危險了,路中間,一不留神就撞到。過了沒多久,就在外面包了裝飾,為了美觀也為了安全。科學的事還是用科學來解決。 ▲延安路高架的龍柱 我們先從不是佛弟子的角度來看靜安寺,國內(nèi)旅游是看廟,國外旅游是看教堂,看多了非常乏味。但如果了解其中的一些來龍去脈,感覺就會不一樣。 靜安寺大有來頭 是江南長三角一帶最早的佛寺之一,靜安寺始建于三國時,創(chuàng)始人為東吳帝孫權與康僧會。佛法在東漢明帝時入漢,而吳地未有。孫權赤烏十年,康僧會入境,孫權在建鄴立建初寺,這是江東第一座佛寺,相繼又建了滬瀆重玄寺,位于吳淞江北岸,這就是現(xiàn)在靜安寺前身。 晉建興元年,有二石像浮于吳淞江口,吳人朱膺等迎至滬瀆重玄寺,像背題曰維衛(wèi)、曰迦葉。這則“石佛浮江”的典故也在唐代被繪于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畫中。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畫 唐代一度更名為“永泰禪院”,北宋因避諱由宋真宗敕改名為“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住持僧仲依因為寺址太靠近江岸,晝夜受江水侵蝕,寺基有傾圮之危,乃遷寺至今址,當時此地名為法華鎮(zhèn)蘆浦沸井浜一側,依沸井泉水而建寺。此泉又名天下第六泉, “靜安八景”之一。八景中另七景分別是赤烏碑、陳朝檜、蝦子潭、講經(jīng)臺、滬瀆壘、蘆子渡、綠云洞。這泉眼應該是筑路的時候填上了,其他七景現(xiàn)在都沒了,只有八幅石刻浮雕描繪著這八景。 咸豐初年至同治五年,靜安寺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僅剩一座大殿。戰(zhàn)后寺院住持鶴峰得本地紳士姚曦、浙江商人胡雪巖等人資助得以重修寺廟,至次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佛誕日,山門和佛殿均已落成,隆重舉行浴佛儀式。此后滬西這一帶逐漸興旺,車水馬龍,商賈云集,由此形成了一年一度有名的靜安寺廟會。 ▲靜安寺山門殿 ▲靜安寺大雄寶殿 靜 安寺屬于佛教哪一宗? 佛教有眾多宗派,大乘也有八宗,三輪、唯識、天臺、南山、禪宗、密宗、華嚴、凈土。禪宗還有曹洞和臨濟。 靜安寺的佛教宗派傳承幾經(jīng)變化,唐代“永泰禪院”應屬禪宗;明洪武年因見所鑄大鐘鐘銘上有“凈土住持”字樣,應凈土宗;明清時稱“靜安教寺”,則屬天臺宗。靜安寺從清雍正、乾隆年間傳為禪宗的曹洞宗。 而現(xiàn)在靜安寺是真言宗壇場是中國唯一的東密壇場(不同于藏密)。 漢傳佛教密宗創(chuàng)始人為唐代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故又稱為“東密”,唐密,即漢傳密宗。在日本稱為真言宗。著名的京都醍醐寺就是真言宗道場。去年在上博有個展。唐密主張真言(咒語)、手印和儀軌等方式結合,以修習達到“即身成佛”,就是以心、口、意三密相應。后唐密由日本僧人空海從唐朝傳到日本,創(chuàng)立真言宗。“唐武宗滅佛”時,唐密也遭其劫,千余年來在中國不傳。 持松法師于三渡日本學習密法,得“五十一世阿阇黎(阇黎意即高僧)位”,把東密重新傳回中國。持松法師不善應酬,但精通日文、梵文,能詩詞,工書法篆刻,治學嚴謹,有著作多部。1953年,持松法師在靜安寺后廳法堂樓上設立真言宗壇場,修習密法,每年春、秋兩季舉行修法大會,傳授密法,為弟子灌頂。 ▲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寶頂 在 靜安寺法堂旁、整座寺院的西北角為靜安寺一絕,即金身金剛寶座塔。該塔以釋迦牟尼佛成道地菩提伽耶佛塔為藍本,與漢地的佛塔相結合,成為全國寺院中獨一無二的金剛寶座式新佛塔。印證了靜安寺東密道場的特色。 ![]() ▲阿育王柱 豎 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柱,也稱“梵幢”,成為靜安寺標志。 ![]() ▲和平鐘 作 為佛弟子,要了解靜安寺的還不止這些。 靜安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性在1912年,由于“廟產(chǎn)興學”,靜安寺站到了歷史前沿。而正因為這次運動,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佛教的基礎。 如果不是那幾年在靜安寺那些事 我們所熟悉的佛教會完全不同 光緒年間 ,經(jīng)過甲午戰(zhàn)爭后,全國有一種強烈的變法情緒,戊戌變法中鼓吹興辦西學教育而經(jīng)費無著時,竟然主張把寺廟祠堂改為學校。例如在變法時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作<勸學篇>,上書朝廷,力主動用全國寺廟財產(chǎn)作為興學的經(jīng)費。批準后,就在百日維新期間開始施行廟產(chǎn)興學。 當時光緒皇帝在批復中說:以寺廟十分之七為校舍,其余作為僧道的居處。以寺廟田產(chǎn)等財產(chǎn)中十分之七供作學堂之用,其余作為僧道膳食之用。 這個一開頭,就剎不住車了,各省土豪劣紳假藉興學的名義,公然兼并寺田。這種變相侵占寺產(chǎn)的風潮,彌漫全國,除了學校以寺院為課室外,連警察、地方軍隊及各種團體也都堂而皇之地占據(jù)寺廟。 到了民國,依然如故。一九一二年,袁世凱頒布“管理寺廟條例”三十一條,企圖將全國佛教寺產(chǎn)納入社會公益事業(yè)。這是一場佛門災難,堪比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 勸學篇>![]() ▲廟產(chǎn)興學運動對佛教的破壞程度超越“三武一宗”滅佛 為了維護佛門,同年,寄禪、道興等教內(nèi)外人士發(fā)起“中華佛教總會”成立大會,共擬保護廟產(chǎn)的對策。1912年,中華佛教總會成立,會址設于靜安寺內(nèi),著名愛國詩僧寄禪(八指頭陀)任會長。靜安寺成為上海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之一。次年,寄禪為保護全國寺廟財產(chǎn),赴京請愿未果,不幸圓寂于北京法源寺。 上海及全國佛教界在靜安寺召開追悼大會,太虛大師在會上提出“教理、教制、教產(chǎn)”三大革命說,對全國佛教界的影響很大。這是太虛大師第一次提出了佛教改革方案。 ![]() ▲太虛大師 這 個抗爭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一九二一年,政府修改條例為二十四條,但只刪除細節(jié)之處,重要條文仍保留如故。一九二七年,馮玉祥以打倒迷信為由,在河南境內(nèi)沒收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同時驅逐僧尼三十萬眾,勒令還俗。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后,內(nèi)政部部長薛篤弼建議改僧寺為學校,欲以行政命令摧毀佛教,翌年,頒布“寺廟管理條令”二十一條。一九三零年底,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再度提出他在一九二八年所倡議的廟產(chǎn)興學方案,主張“打倒僧閥,解散僧眾,劃撥廟產(chǎn),振興教育”,并組織廟產(chǎn)興學促進委員會。這個方案,經(jīng)由國民黨第三屆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并發(fā)交教育部、內(nèi)政部等部門執(zhí)行。消息傳來,全國佛教界嘩然,認為無異是置佛教于死地,于是紛紛致電駁斥,同時呼吁全國各地佛教團體,在存亡關頭同心協(xié)力,共挽狂瀾,因而形成全國佛教徒空前的大團結。 “中華佛教總會”為因應時勢,于一九二九年更名、改組,成立“中國佛教會”,推選太虛大師為理事長。并于一九三一年四月,在上海靜安寺召開第三屆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由太虛大師撰“上國民會議代表諸公意見書”,送達正在首都召開的國民會議,才打消廟產(chǎn)興學方案。同年八月,國民政府公布維護寺產(chǎn)的訓令,明文規(guī)定,凡是軍警或任何機關團體,如果有侵奪占領佛寺僧產(chǎn)的情事,一概依法辦理,興學風潮才告一段落。 廟產(chǎn)興學以毀佛開端,但使佛教屆空前團結,有全新氣象。 在 這段時間佛教持續(xù)受到打擊,還是應該從佛教自身尋找原因。因為佛教確實到了改革的關頭。 現(xiàn)在我如果問一句:信佛有什么用處? 可能有朋友會說,會讓自己內(nèi)心安靜。對的,這雖然不是信佛的全部意義,但確實有這個價值,這個價值點,就是這場佛教改革運動中太虛大師挖掘推動的。 ![]() ▲“基督將軍”馮玉祥 佛教來自印度,在佛教剛進入中國的那些年,在民眾的眼中,佛教只是一種神仙方術,到今天這一步,有一個逐步改造和傳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這三位大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佛教史上的三位大師:東晉的道安大師,將佛教進行了中國化的改造,制定僧規(guī),確定佛經(jīng)的三分科經(jīng)方法等等,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現(xiàn)在中國漢傳佛教的基本格局,都是道安大師制定,從此,佛教有了中國特色。唐朝的慧能大師,進行了佛教的平民化改造,佛教開始在中國民間生根。第三位大師,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太虛大師。 佛教經(jīng)過2000年在中國的流傳,已經(jīng)成為完全中國的宗教了,其中很多養(yǎng)分被中國知識分子吸收到儒學中。比如說,宋朝,無論是司馬光、蘇東坡、邵康節(jié),朱熹等,都精通佛學。王陽明是直接從佛學中來,所以說,如果不學佛,光看《傳習錄》是根本不能觸碰到陽明心學的內(nèi)核。但到了清朝末年,佛教已經(jīng)非常沒落,佛教在人們眼中,只是和鬼神有關,只在生老病死時,起個祈福占卜作用,受到科學思想的沖擊后,佛教更是空間狹小。 在當時,無論佛教既沒有官方基礎,又沒有民間基礎,西方宗教又在攻城略地。在很多西化的知識分子眼中,佛教和落后愚昧站在一起的。 現(xiàn) 代佛教改革的總路線制定者就是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的經(jīng)歷應該從楊仁山楊文會說起,楊居士南京人,官宦世家,不屑與清廷科舉,太平天國后,南京城一片廢墟,楊看到天主教士已經(jīng)在街頭傳教,而不見一個佛教僧侶。這個情形感觸很大,發(fā)心以振興佛教為己任。楊仁山于光緒三十三年在金陵刻經(jīng)處以自費成立“只洹精舍”,招集僧俗青年梅光羲、歐陽竟無、邱虛明、仁山、太虛、智光、觀同等十余人,教授佛學、漢學,并授以英文,作為進修梵、巴文的基礎,太虛便是此種優(yōu)秀的學生。 太虛大師,為了佛教適應現(xiàn)代化,提出發(fā)展“人間佛教”,用中國禪進行佛教的現(xiàn)代化道路。 太虛大師提出了佛教的三大革命: 1.教理革命,從原先的以鬼神禍福為職業(yè)取向的鬼神宗教轉為勸人五戒十善、自利利他的人生宗教。 2.教制革命,由佛教大學產(chǎn)生各個寺院住持,改變原來的小格局,提升理論水平。 3.教產(chǎn)改革,教產(chǎn)公有。 可 以看到,太虛大師的革命第一項已經(jīng)成功,佛教從教理和社會功能上進入了現(xiàn)代化,而后兩項還未成為現(xiàn)實。 靜安寺當時走在前列,1946年創(chuàng)立靜安佛學院聘太虛大師為首任院長。1947年主動提出將靜安寺由“子孫剃度制”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請市佛教會主持推賢選能繼任靜安寺方丈,公推持松法師為改制后首任住持。1966年“文革”中,寺廟遭受嚴重沖擊,佛像被毀,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眾被迫還俗,整座寺院被工廠所占,1972年大雄寶殿遭火焚毀。1978年后,宗教活動得以恢復。 ![]() 一旦到了宗教問題 總以為會有一種絕對性的表述 但我們對佛教的認知 也就是最近這100年形成的 神圣的宗教尚且如此 何況每日的家長里短 我們已經(jīng)變化了 但我們還不知道 靜安寺1912和太虛大師 是每個佛門弟子要熟知的人和事 只有經(jīng)歷這場劫難 佛教如鳳凰涅槃 沿著太虛大師指引的道路 人間佛教化和佛教人間化 在臺灣,慈濟會有400多萬會員 占全臺灣人口的6分之一 已經(jīng)對社會的方方面面起著作用 下面錄兩段老羅的上課筆記 對今天的故事做個補充 人 間佛教的世俗化 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的提出,是佛教世俗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變與不變之分。不變的是契理,佛教是真實究竟解脫,是化人間的作用,這個不變。 而可變的是契機,是此時此地此人,利用人間的一切機緣行菩薩道。 人間佛教是本于內(nèi)證的佛法在人世間的應用,有個人間佛教化和佛教人間化的過程,人間佛教化,是源于理,佛教人間化是源于機,理為機之本。 ![]() 中 國禪的意義: 佛是覺悟者,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意義。而不覺悟者,卻是煩惱萬千,心有千千結。 菩薩:菩提薩?,玄奘大師的翻譯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人。如果我們從人天乘到菩薩乘,行菩薩道,自利利他,給人歡喜。這就給了現(xiàn)實人生以積極的意義。 ![]() 在家看不一樣的歷史 出門去裝不一樣的逼 所有知識皆為歷史 所有科學皆為數(shù)學 所有判斷皆為統(tǒng)計 微信號xinjingluopan 明天直播主題:上海那些屬于宗教的往事 在直播間,總有人問老羅是不是歷史老師? 你們家歷史老師這么能說故事嗎? 老羅是一個近20年的地產(chǎn)人,你們難道不覺得我一直在說城市發(fā)展啊、土地制度啊、建筑、地產(chǎn)金融這些嗎? 還不相信?好吧,先推薦下面這款app吧,老羅工作中一直用到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