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線 自古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沒有人對這種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 1935年,胡煥庸提出的璦琿—騰沖一線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和地理學者所承認和引用,并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云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 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 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64%的土地僅供養4%的人口,這里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為42.6∶1。 1982年和1990年我國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自1935年以來,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不變。以東南部地區為例,1982年面積占比42.9%,人口占比94.4%,1990年人口占比為94.2%,經歷了55年時間,東西部人口比例變化不大。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發現,東南、西北兩部分的人口比例還是94.2%比5.8%,“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比例,與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線之東南生存的人已經遠不是當年的四億三千萬,而是十二億兩千萬。雖然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真正適合人們生存的空間,卻只是這300多萬平方公里。 已故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傳鈞曾這樣回憶他的老師:“當時中國總人口估計有4.75億,他(胡煥庸)以1點表示1萬人,根據掌握實際情況將2萬多個點子落實到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以及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創立和發展一百周年之際,地理學界給出了一份這樣的答案。由中國地理學會與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起的這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活動,共發布了30項地理大發現,排在“珠峰測量”之后的,是“胡煥庸線”。 符合胡煥庸線規律的一些分布圖 中國河流抗生素分布圖 以地理學上著名的“胡煥庸線”為劃分,人口較密集的中國東部,其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流域的6倍以上,可見人類活動對抗生素排放的巨大影響。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分布圖 風景名勝“密集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與“胡煥庸線”大致相符。 國家高速公路網布局分布圖 中國降雨分布圖 胡煥庸線與400mm等雨量線走勢基本符合。 中國經濟地理分布圖 中科院國情小組根據2000年資料統計分析,胡煥庸線東南側以占全國43.1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壓倒性地顯示出高密度的經濟、社會功能。胡煥庸線西北側地廣人稀,受生態脅迫,其發展經濟、集聚人口的功能較弱,總體以生態恢復和保護為主體功能。 中國玉米分布示意圖 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分布圖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所列22個限制開發區域,大多分布在胡煥庸線兩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西部”范圍,包括胡煥庸線西北側“遠西部”和東南側“近西部”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的70%以上。 從農業綜合區劃的“東田西草”,林業總體布局的“西治、東擴、北休、南用”,電力供求關系的“北均,東、南缺,西供”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胡煥庸線的影響。方克定指出,產業的空間集聚是一種地緣現象。國內從傳統產業集群的分布看,東部勢如燎原,西部還是星火。 胡煥庸 胡煥庸,字肖堂,中國江蘇宜興人。地理學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奠基人。 人物經歷 1915年考取江蘇省立第五中學(今常州中學)。 1923年,胡煥庸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即赴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任史地教員。 同年赴法國,在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進修。 1928年回國,歷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今華東師范大學地球科學學部)教授,兼任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等職。 1998年4月30日,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98歲。 主要貢獻 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業問題。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璦琿—騰沖一線為界而劃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基本差異區。 20世紀30年代,胡煥庸就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我國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方面第一批論文。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包括《中國人口之分布》。 《中國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制《中國人口密度圖》。《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著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別是我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我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這是人所共見的。 來源:百度百科、百度圖片、科學時報《不可逾越的“胡煥庸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