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發展浪潮中,新興媒體發展之快、覆蓋之廣超乎想象,對傳統媒體帶來很大沖擊。如果不自我革新,就可能被推向邊緣,因此,傳統媒體如何在全媒體時代尋找生存和出路,這是傳統媒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看傳媒整理的“六”種思維、“六”個原則,可能給你帶來新的思考。 媒體轉型升級的六種思維方式 融媒思想一: 關注趨勢發展,保持延續創新,防止被破壞性技術顛覆 我們要有一個敏感的思維,洞察與防范威脅你的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可能隨時會摧毀你,比如原先的膠片被數碼攝影代替,當年的柯達膠卷在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被數碼攝影徹底干掉;電臺過去也全是膠帶,現在我們的膠帶已經進入了博物館;平版印刷變成數字印刷等等。一個破壞性技術的出現,可以摧毀一個行業。不論是小型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都應該十分警惕。我們要保持顛覆性的創新,同時也要保持延續性的創新,才能防止這種技術性的破壞。 目前,我們媒體周邊存在著什么破壞性技術呢?人工智能是大趨勢,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是要充分可利用的價值,5G網絡、仿生計算機和AR/VR等技術,對媒體來說均屬于破壞性的技術革命,如果利用好了,是可以幫助我們飛速向前發展的,但如果不利用,或利用不好,對媒體將具有顛覆性的、致命性的打擊。 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推著傳統媒體進行改變,形勢逼人,不變也得變。假如拒絕改變,按照媒體環境的發展趨勢,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和公信力將越來越小。 融媒思想二: 拋棄因循守舊,鼓勵另辟蹊徑,開拓新空間尋找新機遇 尋找機遇,實際上是說路徑,或者說,融媒就是尋找機遇。融媒不是在舊有的機體上修修補補,不能沿用舊的觀念、舊的體系、舊的機制。轉型升級是開疆擴土,是跨界的創新,在新的領域尋找突破口,抓住一個機遇會引發更多新機遇,利用機遇開始創造和發展,比起優化現有的機制收獲更多。 融媒思想三: 制定戰略先行,優化策略緊隨,確保方向性提高執行力 這里指的是效能和效率的問題?!白稣_的事”是說效能的問題,是戰略,“正確的去做事”是說效率問題,是策略。效能、效率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兩者要協調發展均應做好才正確。 傳統媒體要看清自身的發展空間已經不大,再提高效率只能保持當前的水平,很難有大的長進,并且越來越受局限。所以傳統媒體的突破口在于解決效能的問題,要尋找傳統媒體的超級供應鏈、渠道以及突破口。 融媒思想四: 既要堅定變革,又要審時度勢,理清不變之要固化優勢 大家都在變,如果亂變,就可能變錯,一定要好好思考,認真對待。“智能時代,傳統媒體不變”有四個原則: 1.內容戰略地位不變。我們是內容生產者,不能把內容生產者丟掉去干別的,這是首要任務。 2.廣告價值的評估邏輯不變。我們是營銷單位,要賣我們的產品,要賣我們的所能,我們是銷售商,這只能做好不能變的。 3.媒體的品牌溢價規律不變。我們越做品牌價值越好的,品牌價值是不敢丟的,我們是幾十年的牌子,一定要鞏固的。 4.兌現受眾價值的贏利模式不變。未來一切的競爭都是對于消費者的競爭,未來一切的盈利模式都必須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展開,我認為這就是不變的,也是我們永久追求的。 冷靜的思考我們的優勢在那里,是要固化的,那些是要繼續發揚光大的。做到戰略上有布局、策略上有規劃,穩扎穩打地發展,克服出現冒進的行為。 融媒思想五: 堅持從0到1,避免從1到N,實現與眾不同創造差異 從0到1是創造,從1到N是模仿。簡單的模仿復制是沒有前途的。互聯網時代,成功的企業必須從無到有,即從0到1開拓市場,創造過程。 新媒體的建設,也是如此?,F在模仿的人很多,人云亦云。比如APP建設,沒有自己的技術團隊,全是外包式的,技術升級、迭代速度都跟不上,每一次更迭都得花錢,主動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沒有自己的技術團隊,就沒有“差異化”, 外包的公司以不變應萬變,以相同的模式做不同的APP,做不到與眾不同,就無法做好新媒體。在自有技術團隊的基礎上,要緊緊抓住三點: 1.準確把握新媒體的痛點。抓痛點一定要準確,痛點不是面而是點,要找一個切入點。 2.發揚光大新媒體的爽點。用戶和客戶用了之后,覺得這個產品不錯,有口碑相傳,你的產品才能進一步擴大。 3.克服消除新媒體的怒點。APP設計的不科學,界面不好,經常會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一些應用的不當,這就是怒點要要及時消除。 融媒思想六: 借鑒先進理念,結合自身實際,打造適合自己發展模式 “模式沒有最好的”,大家都希望做成模式同質化的、有強鏈接的大型互聯網端口是不可能的。 充分挖掘自身特點,發展本地經濟。不要一味都搞大型APP,可能要跟當地的政務服務平臺要對接,和電商銷售平臺要對接,和當地黏性更高、活躍度更強的粉絲經濟要對接,同時要緊抓共享經濟,要利用眾籌、眾包、聯盟等經濟手段。 充分利用開放、共享的互聯網特色。要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進行媒體轉型升級。經營模式上,比如跨地域、跨媒體、跨行業的聯盟,小的傍大的,大的拉小的,聯盟思路。以開放、共享、聯合、眾籌、聯盟等概念,不要僅憑一己之力,悶頭發展,應該是多考慮跨區域、跨界的聯盟聯合發展。 資本力量作用要充分利用。融媒確實需要人力成本、資源成本、資本成本,不是每一個臺都有條件,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且要想方設法尋找資本的推動,沒有資本的推動難度很大,資本推動是很重要的手段。 建設融媒中心的六項原則 以采編流程重構為前提 當前,我國傳統媒體建設的“中央廚房”或者“融媒中心”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能常態化運作。當然,“中央廚房”不是不能常態化運作,而是傳統媒體沒有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即沒有進行采編流程的徹底重構和優化,結果只有依靠傳統媒體的主要領導協調才能統一調配各部門協同運作。因此,融媒中心的建設要首先對采編流程進行制度化重構和優化,使得其能夠不依附主要領導的協調而能夠自動運作,否則,只能淪為花架子的形象工程。 而要徹底重構和優化采編流程,一方面需要全員轉變觀念,破除傳統媒體人長期的紙媒路徑依賴癥,另一方面需要打破現有的采編利益格局,而這都需要主導者具有極大的決心和魄力,這必須是一把手工程。但是,很多傳統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集團的一把手要么對“中央廚房”的認識不到位,以為只要花錢搭建起這套設施就萬事大吉了,要么當老好人,為了一團和氣而不愿意得罪人。 以底層架構統一為標準 傳統媒體尤其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傳統媒體,其互聯網媒體及技術平臺的建設長期以來采取的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方式,傳統媒體旗下的所有媒體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類互聯網媒體及平臺成為標配,不僅高度同質化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而且技術標準都不同,更難以在需要整合的時候進行有效整合。 傳統媒體的互聯網探索應采取統分結合的方式,即底層架構必須統一而應用層可以根據自身的特色分別探索。如果底層架構不統一,不僅難以搭建起真正的用戶沉淀平臺,更難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梅特卡夫定律,即網絡的價值與網絡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成正比,最后只能落得個互相指責的結局。 更好地進行互聯網探索 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傳統媒體的快速衰落不可避免,互聯網尤其是智能媒體才是未來,才是方向。因此,在搭建“中央廚房”時應把提升和優化傳統媒體作為目的,應該以互聯網探索為目的,按照互聯網的規律進行構建。但是,在實踐中,在傳統媒體中,由于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尚處于轉型中,導致融媒中心的建設仍然是以傳統媒體為主體,而不是為了更好地互聯網探索,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 以用戶沉淀為目的 用戶和受眾的區別是什么?用戶是在線的,受眾是不在線的,用戶是可以精準畫像的,而受眾是不可精準畫像的。所以,用戶是可以緊密互動且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的,而受眾是不能高度互動、商業價值也偏低的。 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用戶體驗為王”,互聯網媒體發展的根本就是巨量的用戶,只要能夠獲得巨量的用戶并服務好這些用戶,就能找尋到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對于沒有用戶的傳統媒體來說,首要的工作就是樹立起“用戶體驗為王”的意識,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技術來一個一個地沉淀用戶。 以互聯網新產品為結果 用戶沉淀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結果必須能夠拿出用戶滿意且具有盈利模式的互聯網新產品。 如何打造互聯網新產品,一要深刻理解自身沉淀的用戶需求,從用戶痛點出發;二要從市場需求出發,真正具有市場前景,而不是拍腦袋的“閉門造車”;三要實現業務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混”與“通”,唯有混與通,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借助新技術來創新業務,打造互聯網新產品。 以三大平臺建設為抓手 融媒中心到底應該如何建?就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搭建大數據資源和技術平臺、智能生產和傳播平臺以及用戶沉淀平臺三大平臺。 首先,大數據資源和技術平臺,能夠把之前和當前生產的內容數字化之后再數據化,即對內容進行科學的標簽化,使得數據化后的內容能夠有效、方便地智能匹配給采編人員和用戶。 其次,智能生產和傳播平臺,實現了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智能化,完全包含“中央廚房”的功能,并且使得“中央廚房”實現常態化運作。智能生產和傳播平臺對采編流程進行了徹底重構,并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價評估及反饋機制。 再次,用戶沉淀平臺,在建立起用戶標簽化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化內容和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智能化匹配,實現用戶的沉淀,并在用戶沉淀的基礎上,根據用戶的需求而設計新的數據產品,進而探討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