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群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加班、應酬、熬夜,致使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使肝臟承受巨大的負荷,日積月累造成肝臟的損傷,甚至導致病變,致使身體出現喝酒易醉、食欲減退、皮膚暗黃沒光澤、經常感到疲憊乏力等癥狀。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認為春季與肝是對應的。春季養生以順應陽氣自然生發舒暢的特點,以養肝為要務。春季人們容易出現肝火過旺,是肝病比較活躍的季節。所以說春天也是對肝經保養的最佳時機。 《黃帝內經》認為肝是“將軍之官”,并認為“肝主疏泄”,肝臟疏泄表現為維持氣血運行,春季易出現肝火旺或肝氣郁結,形成氣血不通,在面部表現為面色差、皮膚暗黃沒光澤、長斑長痘、皺紋多,甚至會加速衰老,所以養顏也要從春季養肝開始。 春季養肝,從拉肝經、敲膽經開始,并配上以下幾個保健穴位,不僅能夠疏通血脈,調理經絡氣血,還能解表袪邪、清熱解毒,化濁祛濕,集保健、強身、增強免疫力于一體,進而達到預防肝臟損傷的目的。 1.拉伸肝經 中醫認為,肝主筋,拉肝經,可以舒展筋骨,調順肝氣,從而增強肝臟功能。俗話說的“筋長一寸,延壽十年”就是這個道理。 坐下來,然后雙腿彎曲,腳心相對。雙手抓住腳尖,膝蓋向兩側打開,盡量往地上貼,。做這個動作的時候,脊背要挺直,雙膝有節奏地向兩邊地板振動。 此動作能打通腿上的經絡,不但能增強肝臟功能,還能增加骨盆和腹腔的供血量,使內臟得到血的供養而煥發活力。這種活力表現在臉上就是臉色紅潤、膚色潔白、無斑無痘、容顏嬌嫩。 2、敲膽經 手握空拳,以胳膊帶動手腕,以甩的力度,用手掌小魚際敲擊膽經。每天兩腿各敲200下。膽經循行位置(下肢部)如上圖所示:大腿外側,齊褲縫處。從要齊臀高的地方一直敲到膝蓋處。刺激膽經強迫膽汁分泌,提升吸收能力為人體造血提供充足原料。 原因:肝膽互為表里,功能上互相協助和影響。春季肝火旺盛,肝臟的火氣要借助膽經的通道才能往外發。一旦肝臟功能失常,會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膽汁排泄不暢也會影響肝的疏泄,所以春季養肝要常敲膽經。 注意:懷孕的婦女不要敲膽經,老年人膽經也不要敲得太多,因為敲膽經會促成血氣提升,血升得太快會使老人感覺不舒服。 3、推肝經 每晚臨睡前,如下圖坐位,讓雙手掌沿著肝經交疊按在大腿根部內側,稍用力向前推到膝蓋,每條腿各50~100次。肝經循行位置如上圖(下肢部):大腿內側(腿伸直繃緊時,你能摸到的那根硬硬的筋)。 簡易找肝經方法,就是做個劈叉動作,用4個手指去摸大腿根,有一根硬筋,順著硬筋往下走就是肝經了。每晚推一推肝經,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去肝火,保養婦科,改善面部氣色。 雖然春季養生重在肝經與肝臟的調養,但養生不能執著于一經一穴、一臟一腑與疾病的關系。各臟腑、經絡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經。春季常按摩以下幾個穴位可以保養肝臟,頤養正氣, 調偏糾衰, 防病于未然,使臉色紅潤、容顏嬌嫩。 1、按揉太沖穴——肝經原穴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搏動,即是太沖穴。 用兩手拇指指面著力分別置于太沖穴之上,向下按壓,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深層,再漸漸放松,如此反復操作。每次按摩2-3分鐘,每日1—2次。 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也是肝經的火穴,疏肝解郁、疏泄肝火,調和經血的功效。 2、按揉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之后用手揉搓該穴位,用手拇指按壓左右腳大敦穴2-3分鐘。每日1—2次。 此穴為足厥陰肝經的穴位,經常按揉能達到調理肝腎、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3、按揉三陰交穴 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手四指并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示指上緣處,小腿內側骨(脛骨)后方,即為本穴,用拇指按壓此穴,每次按摩2-3分鐘,每日1—2次。 三陰交是中醫腧穴,是婦科主穴,三陰交穴位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經常按揉此穴對肝、脾、腎有保健作用,對治療慢性肝病、肝功能弱等肝病和月經不調、皮膚暗黃等有很好的效果。 4.魚際 魚際穴位于人體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一手輕握另一手手背,大拇指尖垂直下按第1掌骨中點肉際處即是。 用拇指按壓左右手的魚際穴,每次按摩2-3分鐘。每日1—2次。按摩此穴能氣化肺經水濕,散發脾土之熱,為肺經之特定穴——滎穴。 5.尺澤 此穴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勢,尺澤穴位于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或手臂肘部,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外即是此穴)。 此穴清宣肺氣,瀉火降逆。用拇指按壓左右胳膊的尺澤穴,每次按摩2-3分鐘。每日1—2次。 6.太溪 ![]() 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足太陰腎經的輸穴,原穴。正坐或仰臥位,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用拇指按壓左右腳的太溪穴,每次按摩2-3分鐘,每日1—2次。 按摩太溪穴可以補腎氣,溫腎陽,打通腎經,滋養肝臟。此穴位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腧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7.期門穴 ![]() 該穴位于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用掌根按摩兩側此穴為2-3分鐘,每天1-2次。按摩此穴為可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消積。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 養肝最適宜的體育運動有:太極拳、八段錦、瑜伽。但要因人而宜,循序漸進。 除此之外,中醫的《子午流注》中講:肝膽在子時至丑時(23 時至3 時)最興盛。各個腑臟的血液都經過肝臟來完成解毒的工作,此時深睡眠,會給肝、膽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肝臟功能增強,機體氣血充足,源源不斷為各臟器輸送血液,提供能量,表現在我們的臉上就是面色紅潤有光澤、皮膚細膩,精神狀態特別好。 參考文獻 [1]黃碩旻. 春季養生肝先行[J]. 就業與保障,2015,(03):56. [2]吳啟光, 謝玉芳.第四講 春季養生與經絡保健[J].養生大講堂,2009,(04):23-25. [3]張廣業,李莉.春季養肝陽理論探討[J].新中醫2013 ,(05 ):178-180. [4]張春曉. 肝膽臟腑經絡證治初探[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9. [5]于娟. 中醫肝病專家提醒:春季養肝正當時[N]. 中國醫藥報,2016-04-22(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