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有四診合參一說,個人體會脈診在圓運動學習和運用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成功運用圓運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一點從彭子書中諸多醫案也能得到印證。
先看看彭子有關學脈和讀書的論述:“當謂讀書不易,治病不難,書只言理,病則憑脈,理是活動的,脈是實在的,唯其是實在的,可以再三審查,反復推求,以得著實在之解決。所以云治病不難也,而人往往得不著實在的解決者,學脈的方法不善也。”P175
這段話對讀了許多醫書,而一到臨證即摸不著頭緒的人是個很好的提示。
以下將自己在臨床脈診的一些很粗淺的認識斗膽寫出,供同道指正批評。
之所以叫脈象,是很有道理的,仔細體會一番,他確實是一種“象”。
用一個圖表示一下脈診與圓運動的一些聯系。
之前就想寫一些有關脈象的東西,都沒寫成,因為這個話題太泛,不知從何著手。
隨后發現許多人學習圓運動不得頭緒,覺得挺奇怪的:這么清楚的書怎么就看不出頭緒來呢?就更不用說了學以致用了。今年9月份往山西靈石拜見恩師李可老時談到這個問題,恩師道出其中原由:現代人失去古文化的氛圍,理解圓運動就較困難了,我恍然有所悟。
在教學生的過程中,發現除恩師所言原因外,脈象也是一個大關卡。
因為這個話題太泛了,我就胡亂談些自己的零星感悟。
有幸的是自己從接觸臨床就很重視脈診,看病一向是先診脈,記下脈象后再問診,從中獲益良多。零七年承蒙恩師指引接觸彭子書后,更是如魚得水,自覺行醫的路越走越寬。
很多人覺得脈診很難、很縹緲,其實是誤解,我想了想其中更深層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信”的問題,就是到底對中醫學理論體系信到什么程度?
這是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人們或多或少受“眼見為實”的觀念影響,對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都似信非信,包括脈象和中醫學理論體系。
是個信的問題沒有解決,學習中醫是不可能深入的。
可以這么說,你能堅信到什么程度,學習就能深入到什么程度!多一份堅信就多一份力量和上升的空間。很多人都會說,我也信呀!其實大家都講信,但信的程度就不一樣了。
有的人信只是停留在感性和表面口頭上,而非上升到理性堅信的程度。
信,那為什么一到關鍵時候就不敢用中醫中藥治療大癥、危癥、難癥呢?就退縮了呢?排除外部和純技術方面原因后,內在的原因還是不夠堅信!提議大家認真思考一下中醫學的起源,彭子是從造化之極的河圖入手解決這個問題,應該還有更深遠的淵源。
所以說啊,這個信是很重要的。怎么樹立這種信心呢?話就長了,在此就不展開討論了,大伙各自想辦法吧!
解決了信心的問題,就為學醫學脈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了,每人有每人的方法,我就談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當然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適合大家。
一、診脈首先在凈心。凈心是學脈第一要務。如何凈心,大家就各顯神通吧!這就好比一面鏡子,鏡子本身不干凈,怎么能照出東西來呢。
你心境平順了,才能知道別人哪里不平不順了。
這凈心功夫絕非一二天就能成的,但確為診脈第一要素。
彭子要求診脈要心無成見:“診脈的功夫,須先將醫生的性情練和,心神練靜,指頭練活。能將我的心移放在指頭上,指頭即是心,便活矣。如將心去照管枝頭,便不活矣。”下冊p155
二、建議初學者不要看太多脈學書,不要有畏難思想,要多臨床、多實踐。
每周把彭子書中脈法篇過一遍。初學者看書太多太雜,往往會無所適從。
從書學脈太空洞,太痛苦,看了一大堆書,腦子亂哄哄,理不出個頭緒,反正我自己學脈幾乎沒看脈學書
彭子認為:“欲認識脈的虛實寒熱,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醫院,以一年的臨床經驗,便可成功”
三、彭子所言脈法已很精簡了,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把這一過程再精簡一下。
那就是緊扣五行屬性、緊扣五行與五臟、五行和六部(左右寸關尺)的對應,完全做到以簡馭繁。以下是結合我自己經驗略述一下:
如左脈是木火象,木曰曲直主疏泄,稚嫩生發;火曰炎上主宣通,所以左脈整體應以偏浮滑、軟、流利為順。
相反右脈為金土之象,應以敦厚、滑實、內斂為順。
男主陽,所以男子左脈大于右脈為順。
女主陰,所以女子右脈大于左脈為順。
腎主封藏,兩尺即不宜太弱(無物封藏),又不宜太浮露不斂(有物藏不住)。
左關為風木,只有不足之象,無有實象,但有郁象,所以左關以輕取滑,稍重即無為順。太弱為木弱,太實為木郁。
右關為脾土,應以滑大厚實為順。太弱為中氣虛寒,太實為土雍。
………
凡此種種,只要用心揣摩體會,入門不難。
四、先整體再局部,先定脈體之枯、潤,急、緩,有神、無神,再分六部細細探尋。
整體之枯、潤、急、緩定下整體體質之方向。
脈來的力量大多還是去的力量大,來是指脈體上浮應指之力,去是指脈體內斂離指之力。
來是木火疏泄之力,去是金水斂藏之力。
好了,掌握了學脈的方法,下來看看怎么把脈象與診病開方聯系起來。
彭子要求“處方定藥要在指頭未離開脈時決斷”(P183),實為臨床無數得來之真諦,只是對初學者來說是有些困難,現在的行醫環境也有所改變。
因為若先問診,病人所訴容易使醫生陷入先入為主的境地。
不明脈理,好比盲人摸象,有時猜對,有時猜錯,只見局部,難握全局。此類教訓臨床時常見到。
今年七月份接診一個從多倫多前來的加籍華裔女孩,十六歲,一家人篤信中醫,女孩經水后延不調,在加國看中醫多時,初服有效,再服乏效,經量漸少。加國當地中醫建議回國繼續中醫治療。初診女孩右脈偏枯細,較左脈略小。詢問之前所服中藥大概是桃紅四物湯出入,本是一例肺胃津枯,降機不力的格局,使用前藥結果可想而知。
遂采取潤降肺胃,補養中氣,少佐疏肝木之法,迅速取效,連同之前的欲嘔、頭痛等不適一掃而光。女孩和家人歡喜異常,女孩更立志要學習中醫,后贈圓運動一套返加學習。
識得脈象此案是小病一例,不識脈理,將小病治壞矣!
再次引用彭子所言:“總之由脈斷病,是由原則以解決分則,由病斷病,是圖解決分則,而遺卻原則,由脈斷病,百無一失,由病斷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無得,脈者,審病斷病處方用藥的根據也”
“故學醫歸結在用藥,用藥的根據在脈象,故善于學脈者,乃能立于不敗之地也。”
“由脈斷病,實有不可言喻之妙”
再如:脈象整體現明顯寸大尺小,兩尺遙遙之象,這種人不宜再溫動下焦,恐只宜潛、潤、下藏,或少佐溫下之品,再加關部有細韌象,就更應注意使用溫熱燥動的藥。
若兩尺硬石而大,脈體不枯,溫下焦之品可以使用。
脈象枯細不潤,則不宜用燥動之品,只宜溫潤滋養,侯其枯象漸退再議。
若脈象寬、緩、實大,兩尺不空,則可放膽有附子干姜等溫動之品。
右關空虛,則不懼參、生術甘香補脾之品。
右關實大則可用干姜、川樸等散寒下氣之品。
右關細韌而枯則土枯,陰陽皆不足,宜用生半夏、麥冬、黨參及少量干姜等溫潤之法,慢慢潤養,侯其逐漸充實。不可急進,更不宜用大寒大熱再傷。
左關空虛,輕、重皆不得,則木氣太弱,若再有木旺、木動體征。不宜用散氣、破氣之藥,宜用阿膠、黑豆、生地、黃芪、白芍、首烏、山萸肉等滋養風木,風木得養,水溫水足則木氣不易躁動。
左關堅韌,或內彎(左關內彎,即彎向尺側,臨床很常見,所以把左關脈時常常要向內找一找),為肝木郁結不暢之象。見此脈象,病人內心必有郁結難解的心結,心結不開此脈難除,驗以臨床,幾乎百發百中。
用藥宜柔肝木、輕疏肝氣,不宜用提肝氣、溫補肝木之品,否則使肝木郁而不暢之象加劇。
脈體來勢洶涌,收力不足,又兼汗出不止,急宣斂肺、收肝,守中土,潛腎陽,降相火,若再用溫動、提升之品,必使病入難挽之境,此等教訓不少,謹記。
先脈診后問診,能在醫生心里形成一個不受干擾的定見,因為疾病的癥狀表現是“果”,而疾病的“因”往往隱藏于脈象中。
這種例子在臨床上是很多,病人訴頭暈、頭痛,他的病因很有可能是下焦腎水,即在脈的尺部。若先入為主則容易干擾醫生定奪。這種案例在彭子書中和拙文中皆有,就不再列舉了。
若一時把握不住,可先問診,再反復于脈上推求。
當然,學脈若有經驗者親自臨床指導實踐,那是最快的。
至少脈診后,病人機體圓運動的狀況在心中要有一大概輪廓方行。
彭子言:“整個的運動勘明,然后能見病脈,有必氣平如水,心明如鏡,指下診察,如見臟腑,神而明之,在乎個人。”下冊p25
脈象的這個“象”字很貼切,他確實是一種象,把這個象與身體無病時圓運動的象比照,就很容易從這個象找到病的象。
再加上對方、藥的象的認識,看病的過程就基本完成了。
許多朋友學習運動圓運動感覺費解,吃力,難以致用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明脈理,不能尋得圓運動何處不圓。
“有意無意之中,聽出脈的病點來,然后繼續搜求,由合聽到分聽(聽是說有指頭聽脈象),由分聽至合聽,整個脈體即是整個人身的河圖。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處方的結果。”P182
要從脈的那部不足,那部太過,結合五臟生克勝負,就能從脈中尋出病機、病位。
另外脈象對疾病有很好的前瞻預知作用,脈比癥變化來得快,就是說癥未現而脈已先現,病的進、退兩方面,脈中都能先預知。
幾年前看過一個三十出頭的男性患者,因常腹瀉來就診,其脈象弦大溢指,略帶數象,左關滑韌明顯,一派風木橫逆肆虐之象,開方時告知其注意恐有中風之嫌,囑其勿飲酒多休息,病人面露譏色,五天后再診,再次好言相勸,惜未能入耳,一個月后大面積腦出血。
最近治一例糖尿病病人,發病年余,使用西藥效果不好(包括胰島素的注射),其右脈初診時細韌而枯,間斷用中藥治療2個月后,右脈轉較寬緩,整體體質增強,唯其血糖指標不降,維持在13--14單位,告訴其病已好轉,患者滿腹疑惑,寬慰其心,囑安心服藥,果然在之后不久,半個月內血糖從13單位降至6點幾單位,大喜過望,感嘆中醫之神奇。
總之,中醫脈診其中的神奇、奧妙,一言難盡。
他是打開中醫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大家還是抓緊時間走進去體驗、尋寶吧!
2010年9月28日
(本文為博主原創,醫學乃公器,歡迎轉載引用,敬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