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鎮,位于中國的長江、漢江交匯處,長江與漢江交匯于武漢市區中央,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 武漢三鎮是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硚口區)、漢陽(今漢陽區)三座城鎮的合稱,范圍即是今日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 武漢三鎮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在武漢市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并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1、漢陽——興起最早,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工業中心。 漢陽,漢水之陽。古語將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故名“漢陽”。 漢陽之名開始于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繁華。 如今,獨居一鎮的漢陽區,東瀕長江,北依漢水,是京廣鐵路大動脈與長江黃金水道十字交匯的中心。全區轄11個行政街道,總面積108平方公里。 漢陽以都市工業、房地產業、文化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為發展重點。 漢陽的主要景點有晴川閣,龜山電視塔,古琴臺,歸元寺等。 2、漢口——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天下四聚之首。 漢口從它形成之日起,就與商業緊密相關。漢口在明朝開始強勢崛起,20世紀初期成為全國僅次于上海的國際大都市。 如今,漢口只是武漢市區長江西岸漢江北岸區域“硚口,江岸,江漢三區”的統稱,沒有行政上的稱謂了,但仍然是武漢市和中部地區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運輸中心。 漢口的主要景點有漢口江灘,中山公園,江漢關,江漢路,漢口租界等。 3、武昌——以教育為主。 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三國時期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年吳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武昌自古而今都是縣、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辛亥革命后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舊時的武昌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 武昌區是武漢市的南大門,是湖北省的教育大區,也是聞名全國的智力密集區,其密集程度僅次于北京的海淀區。 武昌的主要景點有黃鶴樓、辛亥革命博物館、長春觀、寶通禪寺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花様旅人”或關注微信公眾號:huayanglvren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