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譽為“東方芝加哥”。 武漢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近代史上數度成為全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于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后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于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 明末清初,漢口與北京、蘇州、佛山并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同盟會的影響和推動下,發動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全國各地相繼響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十四省宣布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民國十六年)。由廣州遷武漢的國民政府劃漢口、武昌、漢陽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但三鎮市政機構仍分三塊,武昌設有市政廳,仍稱武昌市。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漢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漢三鎮在行政區劃上正式統一為一市。 截至2018年末,武漢市下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漢南區等13個行政區 [28] 。武漢市人民政府駐江岸區沿江大道188號。 首義 首義,指首先起義。見《藝文類聚》卷十三引 南朝 宋 顏延之《武帝謚議》:"首義馳風,一鼓靜亂。" 孫中山 《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 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后獨立。" 章裕昆 《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序》:" 武昌首義這一段歷史,卻被 蔣介石 反動集團蓄意地抹煞了,以致知者甚少。" 首義為武漢市武昌區地名,取自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同盟會的影響和推動下,發動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全國各地相繼響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十四省宣布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武漢起義門,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 中華民國成立后,為紀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 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臺。 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后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 黃鶴樓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黃鶴樓。 漢陽龜山的“卻月城” 漢陽龜山卻月城” 武昌蛇山夏口城 天下四聚:舊時漢口,曾有“天下四聚舊時漢口,曾有“天下四聚”之稱,“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據劉獻廷《廣陽雜記》)”之稱,“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據劉獻廷《廣陽雜記》) 四大名鎮:指的是河南朱仙鎮(版畫、年畫)、湖北漢口鎮(商業中心)、廣東佛山鎮(手工業)、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全國四大名鎮,明清稱為天下四大鎮。 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位于中國的長江、漢江交匯處,為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硚口區)、漢陽(今漢陽區)三座重鎮的合稱,范圍即是今日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三城鎮同位于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稱“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在武漢市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并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并未發生根本改變。1992年鄧小平南巡視察第一站就是武昌。 武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武漢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漢口竹枝詞》)的武漢市民構成。 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不久在蛇山筑城,稱夏口;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 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武昌位于武漢市東南部,長江南岸,與漢陽、漢口隔江相望,北至余家頭羅家港與青山區毗鄰,東南與洪山區接壤,西臨長江,東擁東湖,是中心城區之一、武昌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歷史遺存眾多,有起義門、紅樓、放鷹臺、無影塔等物質遺存10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38處。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打響,武昌也因此事件而聞名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山南水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武昌和漢陽筑城起始于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漢陽,為武漢市中心城區之一,因位于古漢水之陽而得名,地處武漢市西南部,長江和漢江交匯處,與武昌、漢口隔江鼎立形成武漢三鎮。獨居一鎮的漢陽區,東瀕長江,北依漢水 漢陽是武漢城市起源之地,江漢朝宗于南岸嘴,武漢長江大橋橫跨漢陽龜山與武昌蛇山之間。漢陽是知音文化發源地,高山流水的典故便發生于此,境內有古琴臺、晴川閣、歸元禪寺等人文景觀。漢陽也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有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等洋務企業,“漢陽造”享譽海內外 東漢年間,筑郤月城和江夏城(魯山城),為武漢市中心城區最早的軍事城堡 風景名勝有月湖、龜山、晴川閣、古琴臺、歸元禪寺、武漢動物園、漢陽江灘公園、南岸嘴景觀、 漢口 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后,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筑有城墻,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是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武漢地區的金融、商貿、對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樞紐,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以“東方芝加哥”之名馳聲于海內外。今之漢口,原與漢陽相連,名曰漢口鎮 漢口自古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地處武漢市長江西北、漢江以北的地域,東南隔長江與武昌相望,西南隔漢江與漢陽相望 古代的漢口鎮為漢陽府下漢陽縣漢口鎮屬地,舊時漢口,曾為“天下四聚”之首 1923年短暫設立為中國第一個直轄市───漢口市,一時間,漢口擺脫了古代武昌府、漢陽府,雙城望江,近代武昌市、漢口市兩城相對,是為三鎮鼎立。 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發源于陜西省,在漢口注入長江, 漢口地處武漢的長江西岸漢江北岸區域。是“硚口,江岸,江漢”三區的統稱, 東湖 東湖因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東部,故此得名,現為中國水域面積第二大城中湖,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加上沿湖陸地風景區,面積達八十余平方公里。東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錯,素有九十九灣之說。東湖風景區景觀景點100多處。12個大小湖泊,120多個島渚星羅,112公里湖岸線曲折,環湖34座山峰綿延起伏,10000余畝山林林木蔥郁。 其位于長江南岸,是由長江淤塞而形成1899年至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下令在長江與東湖之間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在堤防上修建了武泰閘和武豐閘。在人工干預下,從此東湖及其周邊的湖泊與長江分離。 武漢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簡稱東湖風景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毛澤東一生鐘愛東湖,將其稱為“白云黃鶴的地方” 湯遜湖,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水域面積47.6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東南鄰江夏區,北靠武漢市中環線公路和華中農業大學,西邊為老武紙公路,紙李公路直通景區,東面江夏大道貫湖而過。自然風光優美,湖水清潔,湖體自凈化能力強 蛇山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長江東岸邊。蛇山又名黃鵠(hú)山,綿亙蜿蜒,形如伏蛇,頭臨大江,尾插鬧市。與漢陽龜山隔江相望,武漢長江大橋的東岸和漢陽龜山的西岸為一橋飛架的南北交點。 蛇山長約1790米,海拔85米,寬約25-30米,山上古跡甚多,名勝也不少,均呈斜陡長狹形,形勢十分險惡。 在長約2公里的山上,歷代建有眾多的名勝古跡,馳名的樓閣亭臺有20多處,歷代名人崔顥、孟浩然、李白、王維、陸游等10多人,均先后登臨游賞,吟詩作賦,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帶高閣","桃樺深處暖云浮,隔樹紅妝倚翠樓"等名句。 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后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隆《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外詳圖》正式標名為蛇山。 在蛇山之巔的黃鶴樓; 在武漢長江大橋引橋東頭的勝象寶塔; 在蛇山南麓的陳友諒墓;在蛇山中部頂端的岳武穆遺像亭,簡稱岳飛亭;在蛇山南腰處的抱冰堂;在蛇山尾部武昌大東門外的長春觀,以及許多重要的石刻碑刻等。 龜山或魯山是武漢市市內名勝古跡較多的山。古時,此山被名為翼際山。位于武漢市漢陽城北 龜山位于武漢市漢陽區龜山北路龜北路特1號,為武漢市名勝古跡較多的三山之一。前臨大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湖,威武盤踞,和武昌蛇山夾江對峙,形勢十分險峻 龜山雖小,是武漢三鎮的中心。兩座大橋是它伸出的左右兩臂。它右攬長江,左攬漢江,將武漢三鎮聯為一體。讓人嘆為觀止! 自古來,龜山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東吳于此設要塞,與曹兵幾番血戰;太平軍三下武昌,龜山一帶擺開戰場;辛亥首義后的陽夏戰役,義軍也是首控龜山。龜山重武,它對岸的蛇山,則重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