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張仲景應用附子的經驗出發,探索臨床上如何恰當的應用附子,現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說明,謹供參考。
1 附子的功用及適應癥
根據功用及適應癥,可將張仲景應用附子的方劑分為以下四類:
1.1 回陽救逆:仲景常用生附子治精神萎靡,手足厥冷,吐利煩燥,汗出如油,脈微弱等危急重癥。代表方劑為四逆湯(生附子、干姜、甘草)之類。
1.2 溫中補火:脾胃虛寒,吐下腹滿用理中加附子湯;虛寒便血用黃土湯;寒熱夾雜的脘腹脹滿用附子瀉心湯;腎陽不足的水飲浮腫,小便不利用真武湯。
1.3 溫經散寒止痛:用于陽虛外感風寒的方劑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產后中風用竹葉湯,陽虛寒痹用桂枝附子湯。
1.4 其它:如腸癰已成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李時珍說:“烏附、天雄,皆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本草綱目》中附子有附方119
個,除張仲景所載的適應癥外,又用于治中風抽搐,頭痛,耳鳴,鼻淵,喉痹,口瘡,目赤,牙痛,瘧疾,癰疽,腫毒……范圍甚廣。
2 附子的常用配伍
附子主要用于陽虛陰癥,佐溫熱、益氣、健脾利溫藥,能加強其作用;陽虛而邪不去者,可與解表、清熱、攻下藥合用,以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2.1 與溫中健脾利濕藥干姜(或生姜)、白術、茯苓等配伍:仲景用生附子的方劑中,都與干姜配伍,代表方為四逆湯。附子大辛大熱,配干姜的溫中散寒作用,則相得益彰,可用于回陽救逆。
2.2 與補氣藥人參、黃芪等合用:仲景的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附子湯,竹葉湯,烏梅丸等方,均附子與人參合用。人參為補氣要藥,可加強附子的回陽救逆作用。
2.3 與解表藥麻黃同用:麻黃有辛溫解表、宣肺利水的功效。本院老中醫趙清漢,取越婢加術湯之意,蒼術與麻黃同用,廣泛用治各種濕證,對痰飲咳喘療效尤著,臨床上別具一格。
2.4 與清熱藥大黃等同用:大黃附子治脅下偏痛,寒實便秘,為溫下法。本院趙清漢老中醫,將附子配清熱藥大黃、石見穿、龍膽草等用治偏寒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血沉快、肝功能不正常或血壓高者,有其獨特的經驗。
2.5 與甘草合用:附子與甘草同用的方劑如四逆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等,主要起協同及緩和藥性的作用。
3 關于附子的劑量
俗話說:“中醫不傳之秘在用量上
”。如何正確掌握附子的劑量,在臨床上確實很重要。仲景在一劑湯藥中,生附子一般用一枚(或用大者一枚)。炮附子大劑量者可用三枚,如大黃附子湯等;中等量為二枚,如附子湯等;一般用一枚,如真武湯等。李才元中醫師臨床上是這樣掌握附子的劑量的:“若治療虛寒慢性疾病時,用炮附子1.5g
到3g 可望有效;取其鎮痛作用則須6 到9g 才有效”。筆者認為劑量偏小,炮附子常用劑量為10
到15g;如用常規劑量不能取效,而辨證確為虛寒的“附子證”,可逐漸遞增用量至30 到60g。本院善用附子的趙清漢老中醫常用附子30
到60g;云南吳佩衡醫師常用附子30 到 150g,一般與干姜10 到90g 同用,煎煮四小時以上。
4 附子的用法
張仲景用附子37
方,其中用生附子 8
方,均用于回陽救逆,治危急重癥,代表方劑如四逆湯,用法為以生附子去皮破片與干姜、甘草“三味切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由三升水煮至一升二合(不到一半),約需煮半小時左右,此時服用四逆湯中的生附子,已煮半小時,毒性大減。仲景用生附子的其他7
方,用法同四逆湯,亦是經煮后才服用的。仲景用附子配制成丸、散,直接口服的方劑,如腎氣丸、烏梅丸、九痛丸、括蔞瞿麥丸等方,用的都是炮附子。宋《和劑局方》治中風痰厥的三生飲,雖用生附子等,但也是水煮后服用的。因此,張仲景及以后的醫學家,臨床上常用煮附子,炮附子兩種。
張仲景用炮附子的方劑最多,共29
方,占用附子方劑的
78%。《名醫別錄》說;“凡用附子、烏頭、天雄,皆熱灰微炮,令(皺)折,勿過焦……”仲景所用炮附子可能用上法所制,這種炮附子與1977
年《中國藥典》取黑附片或白附片,用沙子燙至體膨脹微變色之”炮附子”不同。 附子主要產與四川江油、彰明等縣,彰明縣的附子主要由赤水、廉水、昌明、會昌四鄉出產。各地市售附子多系蜀產,并由產地加工制成。中醫強調應用“地道藥材”,產地與藥物成分密切相關,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對附子的成分有很大的影響,經煮沸后含量常常減少,但經四小時煮沸后,幾乎不再變化。烏附片為附子浸入膽巴液中數日后,煮至透心,撈出水漂,切片后在用水漂,用黃糖菜油等調色油染成濃茶色,再蒸烘干而成(1977
年《中國藥典》法)。經以上方法炮制后的附子制品,烏頭堿的含量約減十倍左右,因而毒性大大減低。一般廣泛采用的傳統的附子炮制法,能起到減毒的作用,但過成煩瑣且會丟失有效成分,有改進的必要。浙江以采用以鹽水代替膽巴液(井鹽鹵),所制附子在外觀、總生物堿含量及毒性能方面,與膽巴制品相似,葉桔泉氏介紹日本“無毒附子”的加工法:用高壓鍋加溫120
度,經過兩小時。此法以經厚生省批準,作為普通藥推廣使用。
生附子現在一般不直接內服,臨床上最常用的附子制品為黑附片、淡附片,淡附片的藥力不如黑附片。至于制附子是否需要先煎?各醫家看法不一,有的主張先煎4
小時,也有的煎20 到30 分鐘左右,有的認為沒有先煎的必要,如趙清漢醫生常用黑附片30
至60g,而并不先煎,臨床上也不出現毒副作用。由于臨床所用附子都是經煮炮制的,制藥部門已檢查合格才出售,因此作者認為并不都要先煎,如怕炮制不透,或劑量很大時,先煎一下會更安全些。
5 結語
我國應用附子以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張仲景制方37
個,四逆湯、真武湯、腎氣丸等名方,臨床上至今仍然沿用。附子的藥理作用明顯,其抗休克、強心利尿、提高心率、對關節炎的抗炎作用以及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等作用,均被臨床和實驗砑究所證實,可作為急救的重要中藥。其毒性經炮制或久煎后完全可以消除,為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常用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