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無聲聽細雨,寂寞閑讀書。 細雨綿綿,枯坐案頭翻看書籍。或者夜深人靜,獨自躺在沙發上,身邊摞著一疊書,隨意翻看書頁。有微風或者輕霧從窗前走過,其間隱約雜有蟋蟀的鳴叫,但當仔細聆聽時,覺得窗外只是一片靜寂。我常在這樣的氛圍中長時間讀書,讀《詩經》,讀《楚辭》,讀《易經》,讀《道德經》,讀《史記》,讀孔子,讀莊子,讀世界名著,讀柏拉圖,讀黑格爾,讀福克納……讀得越深,就越有一種無端的情緒縈繞心間,無法排解。有時若有若無,如微風,如輕霧;有時釅釅籠罩,如厚幔,如濃霧,讓人好不繾綣。這種無端的情緒是一種孤獨,讀書的孤獨。 讀書與孤獨常常緊密聯系在一起。讀書的孤獨,是認知的孤獨,思想的孤獨,精神的孤獨。讀書越多,孤獨感可能越厚重。這種孤獨,是一種人生閱歷的拓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正如梁衡說:“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 孤獨常常表現為寂寞。讀書人必須耐得孤獨,也就必須耐得寂寞。古人說:“一心專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這種讀書方式雖值得商榷,但其耐得住寂寞是說到點子上了。顧憲成撰的東林書院門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觀,潛心苦讀,關切國事民生,不為名,不為利,不為物役,這要耐得多少孤獨!諸葛亮《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君子的所作所為,是以寧靜謙恭來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沒有超脫名利的心境,就不能顯明志向;沒有安寧清凈的胸懷,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心靜,才能需要學習,不學習就不能獲得多方面的本領,而沒有志向,學習也不會成功。這種靜心學習,就是耐得寂寞。 古人講究慎獨,是指一個人獨居時仍能謹慎自律,嚴格要求自己。慎獨是一種情操,一種修養,一種坦蕩。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一路凱歌、志得意滿的時候畢竟很少,更多的時候伴隨著失意和孤獨。滾滾紅塵,物欲洶涌,多少人累于功名,苦于金錢,困于情感,面對孤獨一片茫然。如何慎獨?我覺得讀書就是一劑良藥,書是精神孤獨時的百花園。惡態的孤獨是一種煎熬和折磨,讓人百無聊賴。良態的孤獨必須有書相伴。寂寞時,何不與書一起開闔,讓心中縈蕩天籟之氣。 精神強大的人往往都是孤獨的,自古圣賢皆寂寞。高爾基論及羅曼·羅蘭的孤獨:“一個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偉大,也越孤獨……對于羅曼·羅蘭這樣的人,孤獨是使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觀察生活的高度。”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皮日休《月箴》:“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書中氣象萬千,天地悠悠,星河燦爛,萬物滋長,有波瀾壯闊的海洋,有高峻雄偉的山峰。寂寞中讀書,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聽風吟哦,聽雨呼喚,看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與書中人物心靈相通,在書中放縱自己的思緒,讓心靈在書海中泛舟,感受生的美好和死的壯觀,對強大的崇慕和對殘缺的寬容。在書中傾訴,在書中宣泄,在讀書中享受著心靈的釋放與安慰,面對書本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心靈由空虛走向豐富充實,彷如一泓清泉流遍全身,覺得人生真是純凈。 知識給予人最寶貴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使人善辯。有了思想,便足以抵抗無邊的寂寞。孤獨一旦與書相伴,孤獨就會成為人生某種獨特價值的秘密陣地,成為容納難以擺脫的情感獨舞的一方舞臺,成為積淀無法披露的美學信仰的壯麗城池,成為蘊藏生命再生之力的訓練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