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香 灸

     GOGOOTOOO 2017-04-03

        香灸是指用艾或中草藥制成的條或柱,用火點然,在經(jīng)絡上進行治療而達到驅除疾病和保健人體功效的治療,稱為灸療

    灸療法是中國古醫(yī)學療法中的一大特色。
    中醫(yī)三寶:一碗湯、 一根針、 灸療。
    灸療法是中醫(yī)學中最古老的療法之一。關于灸療法的起源,雖然還缺少確實可靠的資料來印證,但是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一療法的出現(xiàn)不會晚于原始社會。根據(jù)近代考古學研究證明,早在北京猿人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灸,《說文解字》釋為“灼也”,即是以火燒灼之意。先人們在用火過程中,可能因偶爾不慎灼傷,結果卻使身體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減輕或痊愈,多次的重復體驗,于是便主動地以燒灼之法來治療一些病痛,逐漸產(chǎn)生了灸療法。灸療法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既是關于經(jīng)脈的專著,又是記載灸法的最早的醫(yī)學典籍。內(nèi)所提到的各種經(jīng)脈病癥,均采取灸療其所屬經(jīng)脈之法。并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病癥甚至可以“久(灸)幾(既)息則病已矣”(《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甲本)。同時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亦提到灸法和熨法。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灸法專著是三國時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寫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亡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殘卷《新集備急灸經(jīng)》,則至遲是在唐·威通二年(公元682年)依照刊本抄錄的,不僅證實該書成書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國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專書。另有唐·崔知悌之《骨蒸病灸方》一卷,記載專病灸治經(jīng)驗,原書雖已失佚,但尚收存于《外臺秘要》及《蘇沈良方》之中。至宋代灸法專著更不斷出現(xiàn),如《黃帝明堂灸經(jīng)》三卷、聞人耆年之《備急灸法》一卷,西方子《明堂灸經(jīng)》八卷以及莊綽《灸膏肓俞穴法》一卷等。這些專著在不同時代,從不同角度記載和總結了古代醫(yī)家灸法經(jīng)驗。
    在晉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醫(yī)學著作和針灸書籍中,灸法都被作為重要的內(nèi)容被載入。晉·葛洪之《肘后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簡便易行的灸方。全書共109條針灸醫(yī)方,灸方就占94條之多。除繼承《內(nèi)經(jīng)》及《針灸甲乙經(jīng)》的直接灸法外,首創(chuàng)隔物灸法,包括隔鹽炎、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應用蠟灸,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燒艾于管中薰灸等。晉隋時期醫(yī)家陳延之,是提倡灸法的先驅之一,所撰《小品方》(現(xiàn)已亡佚)是我國古代一本重要方書,對灸法也多有論述。他指出“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jīng)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詳文由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法簡便有效易于推廣。從散在于其它醫(yī)籍的近三十則陳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張取穴少而精,強調灸前刺去惡血,用灸壯數(shù)多達50~100 壯,也有用隨年壯。特別是關于灸禁問題,認為《內(nèi)經(jīng)》禁灸十八處并非絕對,并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顯露處,以瘡瘢為害耳”等。其中不少觀點,至今仍然可取。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載述了大量灸療內(nèi)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餅灸,隔泥餅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陸餅灸等。在灸療范圍上有較大的擴展,首先增加灸療防病的內(nèi)容,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厲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其次,灸治的病種較前代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熱證用灸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熱毒蘊結之癰腫,以灸法使“火氣流行”令其潰散;另如對黃疸、淋癥等溫熱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陰虛內(nèi)熱病癥等,均用灸法取效。這顯然是對《傷寒論》某些偏頗提法的糾正,也是對灸療法的補充和完善。同時代的王燾,更是重灸輕針,提出灸為“醫(y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外臺秘要·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在《外臺秘要》一書中,針灸治療部分,幾乎都用灸方。這種棄針重灸的觀點,當然屬于偏見,但是可證明當時對灸法的重視。
    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執(zhí)中撰《針灸資生經(jīng)》一書,亦以灸法為主,并記載了灸勞法、灸痔法、灸腸風、灸發(fā)背、膏肓俞灸法、小兒胎疝灸等灸治之法。書中還收錄不少本人或其親屬的灸療治驗,如“予嘗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壯,則次日不如廁,連數(shù)夕灸,則數(shù)日不如廁”(《針灸資生經(jīng)·第三》)。另外,王執(zhí)中對灸感流注也作了較深入的觀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數(shù)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針灸資生經(jīng)·第四》)。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濟本事方》以及《圣濟總錄》等重要醫(yī)方書中,亦多收載有灸療內(nèi)容。如許叔微強調陰毒、陰證、陽微最宜用灸的觀點,創(chuàng)隔巴豆、黃連灸法,方法是“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普濟本事方·卷九》)。由于燒灼灸法較為疼痛,使人臨醫(yī)畏灸,南宋·竇材在其所撰之《扁鵲心書》中,首載了“睡圣散”,服后施灸,“即昏不知痛”(《扁鵲心書·卷上》)。
    在唐宋時期,隨著灸法的專門化,出現(xiàn)了以施行灸法為業(yè)的灸師。如唐·韓愈的《譴瘧鬼》詩云:“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昌黎先生集·卷七》),生動地按期繪了大炷艾灼的場面。宋·張杲《醫(yī)說》中,也曾有灸師之稱。除灸師專門掌握施灸技術外,鑒于當時盛行灸法,非醫(yī)者對灸法也加以應用。《南史·齊本記》載,有人自北方學得灸術,因治有效驗,迅速推廣,一時間都中大為盛行,被稱之為圣火,甚至詔禁不止。《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也提到:“吳蜀多行灸法。 ”表明此法在民間中已頗為普及。另外,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視之,親為灼艾”。宋·蘇東坡寫有《灼艾帖》,李唐畫有《灸艾圖》,更證實了灸療在唐宋之際流傳之廣。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孫思邈 “灸法亦與地并重,而其要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 吳亦鼎《神灸經(jīng)綸》
    “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厲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益可得百年壽。”——《扁鵲心書》
    什么是香灸?香灸是古老艾灸法的延伸,屬溫灸范疇,性溫和;香灸是在傳統(tǒng)艾灸的基礎上加入中草藥配伍而成,因其特有的中藥香味,故名香灸。
    一、香灸成分的改進:
    由艾葉,蓮花,蓮葉等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才制成。艾葉屬火,為陽;蓮花,蓮葉性寒,可以平肝潛陽,明目。陰陽調和,固不上火,可以連續(xù)治療,從而可以根除慢性疾病,固本賠元。
    二、香灸火力的改進:
    蓮花香火力強而持久,穿通力強,傳導力長遠,可以有效驅除體內(nèi)的寒氣,治療疾病,更是三十多種中藥材秘方精制而成,可以做到調節(jié)機體(身體),增加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養(yǎng)身益氣。做到有病治病,無病養(yǎng)身。
    三、香灸出煙量的改進:
    香灸是根據(jù)八卦九宮,五行學說做到陰陽調和,出煙量小,無嗆鼻刺眼現(xiàn)象,治療時無不適之感。蓮花香制作是中間留一小孔,空心設計,病氣可以從尾孔中排出,保護施灸這安全,還可以從煙的顏色上來區(qū)別患者的病氣。
    四、香灸體密集度的改進:
    傳統(tǒng)香密集度不高,易出現(xiàn)斷香和掉灰,在治療過程中,會造成對患者皮膚損傷,蓮花香密集度高,不會出現(xiàn)掉灰和斷香的現(xiàn)象,在治療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害。
    五、香灸傳導力的改進:
    香灸集透熱、擴熱、傳導熱、靶向作用于一身,迅速沿人體經(jīng)絡傳導直向病灶,通過藥理和溫熱的理療效應,經(jīng)人體的賊邪排出體外。
    六、香灸長期灸治時:
    不上火,不嗆鼻,煙量小,通透力強,密度高,無斷香及掉灰現(xiàn)象,因含有蓮花、蓮葉,達到平肝潛陽作用,不上火,療效快而優(yōu),無副作用,易操作。

    特點

    一、便
    香灸療法具有方便及時的優(yōu)點。只要身邊有香灸,就可以直接拿來治療。使用香灸時,不用專門消毒。即便配用物品(如隔物灸的常用墊物姜、蒜、鹽等),也取材便利,對于養(yǎng)生保健愛好者或某些慢性病患者來說,不用專門去醫(yī)院,在家里就可以自療或互療。對于某些發(fā)作性疾病,如心絞痛、偏頭痛等,如痛及時,按時灸療,還可預防其發(fā)作,省時省事療且療效頗佳。
    二、簡
    香灸療法操作簡單,容易學習,便于推廣,不像針刺療法,對于進針、行針、補瀉手法和針刺穴位有效位為嚴格的要求,因而需要有一定技術的專業(yè)醫(yī)生的操作,香灸療法時,只要知道了療法部位、時間各常見的香灸方法,無論是溫和灸,隔物灸還是溫灸器灸,均可以學習及操作,患者自己也很容易進行自我灸療,以便于調節(jié)香灸溫度,因而非常適用于家庭保健及治療。
    三、效
    1、香灸效用不凡:根據(jù)中草藥配制特性和艾灸的特點,香灸療法對于很多慢性病如各種慢性炎癥,其遠期療效也較為顯者,香灸時的感覺溫暖舒適,病人容易接受,如果這種恰當,也會產(chǎn)生與針刺一樣的得氣感,達到治療疾病得目的。
    2、可以彌補針刺療法的不足,擴大了針灸治療的適用范圍、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特別是對于虛類的病癥,香灸療效比單針刺效果好,所以經(jīng)常代替或配合針刺療法適用,對于實熱證,也可以用艾灸,以引熱外達。對于某些穴位,如強壯要穴神闕。
    四、廉
    香灸的主要材料是艾葉及中草藥,運用廣泛,介格合理,使用時操作方便,人們也可以自己治療操作,用于自我保健和治療疾病。
    五、安
    香灸療法沒有不良反應。比針刺更加安全,不會有彎針、斷針、滯針的現(xiàn)象,初學者可能對于香灸穴位及操作流程不很熟,因而在療效方面,但只能注意香灸的部位,溫度和操作時間,則不會有任何事故發(fā)生,所以,香灸使非常適宜作為家庭保健治療的方法。

    功效

    一、香灸功效原理
    香灸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之一,在治療疾病,預防保健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溫經(jīng)散寒:香灸,本身屬于溫性,再加上點燃后的溫熱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溫通經(jīng)脈,祛寒陰寒地作用,符合“寒者熱之”的中醫(yī)治療基本的原則,也是香灸可以治療很多虛寒型疾病的原因所在。
    2、通絡止痛:香灸,芳香、辛散,本身就有痛絡作用,再加上點燃后的熱力,具有很好的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經(jīng)絡疏通,氣血得行,通則不通,因此可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
    3、益氣升陷:香灸,中草藥具溫性,可以溫陽益氣,具有顧護,升舉和提托的作用“陷下則灸之”加以概括。
    4、回陽救逆:香灸療法可以發(fā)揮其溫通陽氣的作用,使得陽散厥逆之人回陽救逆,轉危為安。
    5、預防保健:香灸療法通過中藥本身及穴位的雙重作用,可以調整經(jīng)絡氣血,氣血充足通暢,則人體正氣充足,虛邪賊風不能侵襲機體,卻中醫(yī)所講的“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二、香灸的臨床功效
    1、溫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
    香灸其性溫熱,能起到溫通活血作用。臨床上可治經(jīng)脈氣血阻滯不通、四肢活動障礙、關節(jié)疼痛以及中風偏癱等。
    2、回陽復脈,溫中散寒
    香灸灸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腎俞等穴,對脾虛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痛,以及命火不足、腎陽虛冷所致的陽痿、遺精、帶下、夜尿頻數(shù)等,均有良效。
    3、調和營衛(wèi),升陽益氣
    香灸溫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臨床上可治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經(jīng)常用于傷風感冒或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特別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秋之交灸肺俞、足三里2~3個療程(10天為1療程),可增強體質、密固肌表,預防感冒、哮喘等效果尤佳。灸百會、中脘、足三里等,對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脫肛等,有升陽益氣之功。
    4、培補元陽,預防疾病
    秋冬季節(jié)常用香灸灸氣海、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預防疾病之作用。臨床證實,灸足三里、氣海等穴,有降低血液凝聚、激發(fā)經(jīng)氣運行、疏通經(jīng)絡之作用,可預防腦血栓形成;隔姜灸足三里和懸鐘穴有降壓作用,如患高血壓的中老年人,突感手指、足趾有麻木感,速灸以上兩穴,能預防中風的發(fā)生;隔姜灸神闕穴(肚臍)15~20天,可使脾胃增運、六腑通暢,周身之氣得以暢行,從而達到益壽保健之目的。又據(jù)報道,用艾灸足三里等穴,可治放療后白細胞減少,改善患者虛弱癥狀,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扶補正氣的目的。
    5、健脾祛濕,療痹止痛
    香灸灸法有溫經(jīng)氣、散寒邪、除濕氣、止疼痛的作用。對感受風寒濕邪、痹阻經(jīng)脈的痹證,以及年高體弱、氣血虛虧、寒濕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6、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香灸灸法,性溫熱,能散寒凝,如癰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已熟者令其速潰。對年高體弱、氣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還有使白細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強以及減少炎癥滲出的作用。

    作用機制

    香灸的作用機制,尚沒有一種學說能完全闡釋,當前的相關研究主要傾向于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局部的溫熱刺激的治療疾病的關鍵因素:這種溫熱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加速細胞新陳代謝,促進灸癥,血腫等病理產(chǎn)物的吸收,修復損傷組織,使肌肉、神經(jīng)的功能與機構恢復正常,使機體內(nèi)環(huán)境恢復相對平衡或建立一個新的平衡,從而達到調理及治療疾病的目的。
    2、認為機體在香灸溫熱作用下,激活了體內(nèi)一些特殊物質:如有報道稱,香灸可以提高放,化療患者白細胞的數(shù)量,使艾灸產(chǎn)生的白細胞成熟高。對機體進行香灸,可以增加白細胞、從而激活和加強了機體沒有系統(tǒng)的功能,發(fā)揮其抵御外邪、殺傷細菌病毒、捍衛(wèi)健康的作用。
    3、認為香灸通過經(jīng)絡調節(jié)發(fā)揮作用:香灸的溫熱刺激作用于經(jīng)絡腧穴,是對經(jīng)氣的一種激發(fā),通過腧穴的雙向良性調節(jié)作用,從而發(fā)揮其調節(jié)氣血、平衡陰陽的功效。
    4、認為香灸使機體產(chǎn)生了一些應激反應而達到治療目的:香灸產(chǎn)生的溫熱刺激對機體來說,屬于一個外來刺激,機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接受這種外來刺激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一種沖動,激發(fā)機體發(fā)生神經(jīng)體液等一系列調節(jié)活動來適應這種變化,從而產(chǎn)生一種反饋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發(fā)揮治療疾病的作用。
    5、認為香灸成分中的艾葉及中草藥燃燒的氣味發(fā)揮作用:艾葉及草藥燃燒時產(chǎn)生芳香氣味及煙,通過呼吸系統(tǒng)作用于機體,可以產(chǎn)生通經(jīng)活絡,醒腦安神的作用。
    香灸療法是通過多系統(tǒng)、多途徑綜合作用發(fā)揮效應的,神經(jīng)、免疫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均參與灸療對機體的調節(jié)過程,人體的反應性也是香灸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各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預防保健及治療疾病等調節(jié)作用。

    部位標準

    1、 內(nèi)臟器官有病者:先應以前胸后背,任督兩脈為先香療。督脈:從背部的頸部至腰、尾椎止。重點穴位有大椎、至陽、中樞、命門尾椎、長強。、任脈:從喉部直下心口至肚臍、會陰止。重點穴位有天突、膻中、上脘、神闕、氣海、關元。
    2、 四肢有病者:先以病灶處為重點,再選經(jīng)穴。上肢:肩井、曲池、陽池、內(nèi)關、合谷。 下肢:伏兔、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侖、涌泉。
    3、 頭部患者:如有頭痛、頭昏、目痛、眼跳等癥狀,重點穴位:百會、頭維、風池、玉枕、太陽穴。
    4、 面部患者:耳痛、耳鳴、面部神經(jīng)麻痹、中風不語、嘴歪眼斜等。重點穴位:上關、下關、翳風、攢竹、巨醪。香療時應掌握先陽經(jīng),后陰經(jīng);督脈自上而下,任脈從下而上;十二經(jīng)脈選相應特定的五輸穴、原穴。每次任選左側或右側一組經(jīng)穴,兩側經(jīng)穴交替使用的原則。
    5、中青年保健療法:
    中青年是學習工作較緊張的時期,要保持氣血旺盛、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肌肉豐滿、筋骨堅實行動靈活必健脾溫腎,使先天之本腎與后天之本的脾在生理上相互促進。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關元、脾俞、腎俞。每2-3天香療一次,每十天為一個療程,每季2-3個療程。
    6、中老年保健療法:
    中老年人應滋補肝腎。中醫(y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關元、肝俞、腎俞。 每隔一、二天香療一次,十天為一療裎,每季治療2-3個療程。

    八大穴

    1、 涌泉穴:足少陰腎經(jīng)上的保健要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處。主治癔病、頭痛、暈厥、舌肌麻痹、喉炎、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心動過速、眩暈、高血壓病等。
    2、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jīng)上的保健要穴,又稱長壽穴。位于犢鼻穴直下3寸。有健脾壯腎、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的作用。主治胃痛、腰痛、腹痛、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頸膝酸痛、消化系統(tǒng)疾病。
    3、 百會穴:督脈保健要穴和長壽穴。位于兩耳尖連線中點,主治腦血管意外之失語、暈厥、低血壓、腦供血不足、神經(jīng)衰弱、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 氣海:任脈保健要穴,位于臍下1.5寸。主治慢性闌尾炎、慢性腸炎、習慣性便秘、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身體虛弱、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jīng)不調、產(chǎn)后惡露不止、痛經(jīng)、陽痿、遺精、遺尿等
    5、 膏肓:足太陽膀說經(jīng)上保健要穴,位于背上部,第四與等五胸椎棘突中間旁開3寸處。主治各種慢性病、神經(jīng)衰弱、遺精、健忘、嘔吐、胸膜炎等。常炙此穴有強壯身體的作用。
    6、 命門:是人體督脈上的保健要穴,位于后腰正中線上與神闕對應部位,主治耳鳴、月經(jīng)不調、陽痿、遺精、早泄、神經(jīng)衰弱等。
    7、 會陰:任脈保健長壽穴,位于肛門與生殖器中間凹陷處。主治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驚痢等癥。對調節(jié)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
    8、 關元:任脈保健要穴,位于臍下3寸。主治消化不良、慢性腸炎、腸神經(jīng)官能癥、身體虛弱、腎盂腎炎、睪丸炎、遺精、陽痿、早泄、遺尿、痛經(jīng)、產(chǎn)后惡露不止、功能性子宮出血等。以上保健穴可單獨香療,也可配合使用。

    具體穴位處方

    1、咳嗽處方:大椎、肺俞、脾俞、天突、中脘、尺澤、曲池、列缺、魚際、足三里、豐隆。
    2、哮喘處方:大椎、肺俞、定喘、風門、腎俞、膏肓、尺澤、列缺、天突、氣海、足三里。
    3、心悸處方:心俞、膈俞、厥陰俞、神門、郄門、間使、內(nèi)關、陰陵泉。
    4、胃疼處方:脾俞、胃俞、中脘、關元、內(nèi)關、足三里、公孫、行間、內(nèi)庭。
    5、不寐處方:脾俞、心俞、厥陰俞、腎俞、神門、安眠穴、失眠穴、三陰交、涌泉。
    6、癃閉(前列腺肥大)處方:膀胱俞、秩邊、水道、中極、歸來、關元、太溪、飛揚、膈俞。
    7、眩暈處方:脾俞、腎俞、膈俞、百會、風池、印堂、太陽、翳風、頭維、三陰交。
    8、小兒遺尿處方:腎俞、膀胱俞、關元、中極、太溪、神門、三陰交。
    9、嘔吐處方:脾俞、中脘、內(nèi)關、章門、足三里、公孫、太沖。
    10、肋痛處方:肝俞、腎俞、期門、行間、足三里、支溝、日月。
    11、腰痛處方:腎俞、氣海俞、志室、腰陽關、委中、命門、太溪、三陰交。
    12、頭痛處方:風池、頭維、通天、合谷、昆侖、百會、太陽。前頭痛另加上星、陽白穴,巔頂痛加懸顱,后頭痛加天柱、后頂穴,側頭痛加率谷,太陽穴
    13、面癱處方:對側合谷、患側翳風、頰車、地倉、下關、顴醪、太陰、陽白、三陰交、委中。
    14、呃逆處方:膈俞、脾俞、胃俞、腎俞、天突、中脘、內(nèi)關、支溝、攢竹
    15、泄瀉處方:脾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陰陵泉、神闕、關元、章門。
    16、痢疾處方:脾俞、腎俞、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內(nèi)關。
    17、便秘處方:脾俞、胃俞、天樞、水道、歸來、氣海、關元、次醪、長強。
    18、中風:偏癱急性期以香療以患肢為主,兼顧香療健肢;慢性期香療健肢為主交替香療患肢:
    (1)、上肢癱瘓香療: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穴,肩、肘、腕關節(jié)活動障硨點重點圈療,也可沿手三陽經(jīng)圈療。
    (2)、下肢癱瘓?zhí)幏剑涵h(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等穴,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重點香療,也可沿足三陽經(jīng)循經(jīng)香療。如踝關節(jié)活動障礙,可重點香療申脈、照海穴。
    19、感冒處方:大椎、肺俞、風門、風池、曲池、列缺、合谷、少商。
    20、陽痿處方:心俞、脾俞、腎俞、命門、關元、巨闕、三陰交、太溪。
    21、腹痛處方:脾俞、腎俞、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陰陵泉、公孫、內(nèi)庭。
    22、痹證處方:大椎、膈俞、腎俞、腰陽關、關元、血海。
    (1)、肩關節(jié):肩髑、肩醪、懦俞。
    (2)、肘關節(jié):天井、尺澤、曲池、外關、合谷。
    (3)、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4)、脊背:水溝、身柱、秩邊、委中。
    (5)、髀部:環(huán)跳、居醪、懸鐘。
    (6)、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7)、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足三里。
    (8)、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23、高熱處方: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魚際、少商、十宣、水溝、委中、血海。
    24、抽搐處方:大椎、水溝、合谷、足三里、百會、太沖、內(nèi)關、十宣、豐隆。
    25、暈厥處方:水溝、合谷、太沖、中沖、內(nèi)關、百會、氣海、足三里。
    26、小兒驚風處方:水溝、十宣、大椎、合谷、太沖、陽陵泉、太溪、曲池、四神聰、足三里、氣海、關元、百會、中脘。
    27、痛經(jīng)處方:脾俞、腎俞、命門、次醪、中極、關元、歸來、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28、經(jīng)閉處方:肝俞、腎俞、膈俞、氣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合谷。
    29、子宮脫垂處方:脾俞、胃俞、腎俞、關元、氣海、子宮、大赫、足三里、三陰交、照海。
    30、肩周炎處方:大椎、肩髑、懦俞、肩貞、臂懦、條口、承山、阿是穴。
    31、頸椎病處方:大椎、大杼、天柱、風池、頸椎夾脊、肩井肩關節(jié):肩髑、臂懦、曲池、尺澤、外關、合谷。頭痛:完骨、百會、印堂、太陽、內(nèi)關。
    32、落枕處方:后溪、懸鐘、落枕穴、阿是穴。
    33、腰椎間盤突出癥處方:腎俞、腰陽關、殷門、局部壓痛點、環(huán)跳。
    34、牙痛處方:頰車、下關、風池、太陽、顴醪、外關、合谷、太溪、行間。
    35、咽喉腫痛處方:少商、魚際、外關、曲池、人迎、扶突、天突、廉泉、三陰交、太溪、陷谷、照海。
    附:
    經(jīng)絡與腧穴簡介:經(jīng)絡是經(jīng)脈和絡脈的總稱。經(jīng),路徑的意思,是人體經(jīng)絡系統(tǒng)縱行的干線;絡,經(jīng)脈的分支,縱橫交錯,網(wǎng)絡全身,無處不至。經(jīng)絡的主要功能是運行氣血、濡養(yǎng)周身、抗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經(jīng)絡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lián)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腧穴是臟腑、經(jīng)絡之氣通達于體表的特殊部位。也是施香療的重點部位。又稱穴位。香療就是通過藥物、溫熱效應對腧穴、經(jīng)絡的作用,調動人體內(nèi)在的抗病能力,達到防、治病的目的。

    香灸操作方法

    香灸香療時病人一般采用臥位,以方便、準確取穴,病人肢體舒服并能持久為原則。醫(yī)者首先用點燃香的一頭,面對側臥患者背部,持香距患者皮膚2到3公分,香與皮膚35~40度夾角,以患者皮膚感到溫熱適度為宜,進行順時針螺旋狀旋轉灸療。由于香灸香療香截面呈荷花狀,荷花辨較香心燃燒的快,于是便形成錐狀香頭。醫(yī)者由點到面從大椎穴順脊椎自上而下到尾椎,順時針立體圈療,皮膚顏色無變化,再循經(jīng)繼續(xù)香療。如中途發(fā)現(xiàn)病灶左右流竄,在病灶周圍寸余順時針緩緩圈療,則體內(nèi)的病毒慢慢地被提出皮膚之上,肉眼可見大小不規(guī)則的紅塊或圓圈,惡性的出現(xiàn)紫塊(紅為陽,紫為陰),五花色為陰陽交織。久做香療則陰變陽,紅云消褪。如香療到真正的病灶患者則有劇痛難忍之感,但香離去痛即止。有時香療后云狀物可環(huán)繞軀干一圈,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預示香療會產(chǎn)生更大的療效。反復香療數(shù)分鐘,疼痛即可消失。香療胸腹部時也采取側臥姿式,前胸面對醫(yī)者。香灸單獨可以用于治病,也可配合其他藥和療法。“潮生康元”牌香灸由中藥制成,按中藥的升、降、沉、浮,陰陽五行配伍。點燃后,藥氣加熱輻射的作用可迅速打開經(jīng)穴,溫通經(jīng)絡,調節(jié)經(jīng)絡之氣使其當補則補(吸)當瀉則瀉(排)。
    香療每天治療一次,每次90分鐘,十天為一療程。病重者可酌情增加每天的香療次數(shù)和時間。選取經(jīng)穴為重點熏照,反復2到3次每次2到3秒。選取主穴原穴五輸穴為重點。

    治療操作規(guī)則

    根據(jù)陰陽、五行學說和十二經(jīng)絡運行規(guī)律,香灸治療操作規(guī)則合理的運用可以提高療效:
    1、 先陽后陰,由上至下:做香灸理療時先做陽經(jīng),再做陰經(jīng)由上至下循經(jīng)治療,每個穴位約5—10分鐘;
    2、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做香灸理療時一定按患者或亞健康體制的實質來決定瀉補的方法;
    3、 瀉補虛實,兼之平衡:做香灸理療時不管瀉寒或熱,一定瀉多少,要補多少,使體內(nèi)陰陽五行平衡,做到相互制約,相生發(fā)展生化。

    香灸注意事項

    1、香灸后半小時內(nèi)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十五分內(nèi)不可喝水,必須保暖防風;
    2、香灸十五分鐘后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nèi)毒素;
    3、飯后一小時內(nèi)不宜香灸,過分饑餓也不宜香灸;
    4、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酒醉禁灸;
    5、孕婦禁用香灸,痛經(jīng)期例外,在治療痛經(jīng)時,可選擇在經(jīng)期治療,醫(yī)溫補為主,女性石門禁灸;
    6、頭暈嚴重者不灸,要明白病因后,再施灸;
    7、大面積燒傷、創(chuàng)傷、大出血者不可直接灸。
    總之,香灸灸法既可補陽又可調陰,有暢通經(jīng)絡、溫散寒濕等作用;特別對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溫補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減少了疾病的發(fā)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

      什么是香灸?香灸是古老艾灸法的延伸,屬溫灸范疇,性溫和;香灸是在傳統(tǒng)艾灸的基礎上加入中草藥配伍而成,因其特有的中藥香味,故名香灸。

      一、香灸成分的改進: 

      由艾葉,蓮花,蓮葉等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才制成。艾葉屬火,為陽;蓮花,蓮葉性寒,可以平肝潛陽,明目。陰陽調和,固不上火,可以連續(xù)治療,從而可以根除慢性疾病,固本賠元。 

      二、香灸火力的改進: 

      蓮花香火力強而持久,穿通力強,傳導力長遠,可以有效驅除體內(nèi)的寒氣,治療疾病,更是三十多種中藥材秘方精制而成,可以做到調節(jié)機體(身體),增加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養(yǎng)身益氣。做到有病治病,無病養(yǎng)身。 

      三、香灸出煙量的改進: 

      香灸是根據(jù)八卦九宮,五行學說做到陰陽調和,出煙量小,無嗆鼻刺眼現(xiàn)象,治療時無不適之感。蓮花香制作是中間留一小孔,空心設計,病氣可以從尾孔中排出,保護施灸這安全,還可以從煙的顏色上來區(qū)別患者的病氣。 

      四、香灸體密集度的改進: 

      傳統(tǒng)香密集度不高,易出現(xiàn)斷香和掉灰,在治療過程中,會造成對患者皮膚損傷,蓮花香密集度高,不會出現(xiàn)掉灰和斷香的現(xiàn)象,在治療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害。 

      五、香灸傳導力的改進: 

      香灸集透熱、擴熱、傳導熱、靶向作用于一身,迅速沿人體經(jīng)絡傳導直向病灶,通過藥理和溫熱的理療效應,經(jīng)人體的賊邪排出體外。 

      六、香灸長期灸治時: 

      不上火,不嗆鼻,煙量小,
    通透力強,密度高,無斷香及掉灰現(xiàn)象,因含有蓮花、蓮葉,達到平肝潛陽作用,不上火,療效快而優(yōu),無副作用,易操作。

                                          香灸的特點

      一、便 

      香灸療法具有方便及時的優(yōu)點。只要身邊有香灸,就可以直接拿來治療。使用香灸時,不用專門消毒。即便配用物品(如隔物灸的常用墊物姜、蒜、鹽等),也取材便利,對于養(yǎng)生保健愛好者或某些慢性病患者來說,不用專門去醫(yī)院,在家里就可以自療或互療。對于某些發(fā)作性疾病,如心絞痛、偏頭痛等,如痛及時,按時灸療,還可預防其發(fā)作,省時省事療且療效頗佳。 

      二、簡 

      香灸療法操作簡單,容易學習,便于推廣,不像針刺療法,對于進針、行針、補瀉手法和針刺穴位有效位為嚴格的要求,因而需要有一定技術的專業(yè)醫(yī)生的操作,香灸療法時,只要知道了療法部位、時間各常見的香灸方法,無論是溫和灸,隔物灸還是
    溫灸器灸,均可以學習及操作,患者自己也很容易進行自我灸療,以便于調節(jié)香灸溫度,因而非常適用于家庭保健及治療。 

      三、效 

      1、香灸效用不凡:根據(jù)中草藥配制特性和艾灸的特點,香灸療法對于很多慢性病如各種慢性炎癥,其遠期療效也較為顯者,香灸時的感覺溫暖舒適,病人容易接受,如果這種恰當,也會產(chǎn)生與針刺一樣的得氣感,達到治療疾病得目的。 

      2、可以彌補針刺療法的不足,擴大了針灸治療的適用范圍、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特別是對于虛類的病癥,香灸療效比單針刺效果好,所以經(jīng)常代替或配合針刺療法適用,對于實熱證,也可以用艾灸,以引熱外達。對于某些穴位,如強壯要穴神闕。 

      四、廉 

      香灸的主要材料是艾葉及中草藥,運用廣泛,介格合理,使用時操作方便,人們也可以自己治療操作,用于自我保健和治療疾病。 

      五、安 

      香灸療法沒有不良反應。比針刺更加安全,不會有彎針、斷針、滯針的現(xiàn)象,初學者可能對于香灸穴位及操作流程不很熟,因而在療效方面,但只能注意香灸的部位,溫度和操作時間,則不會有任何事故發(fā)生,所以,香灸使非常適宜作為家庭保健治療的方法。

                                      香灸的功效

      一、香灸功效原理 

      香灸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之一,在治療疾病,預防保健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溫經(jīng)散寒:香灸,本身屬于溫性,再加上點燃后的溫熱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溫通經(jīng)脈,祛寒陰寒地作用,符合“寒者熱之”的中醫(yī)治療基本的原則,也是香灸可以治療很多虛寒型疾病的原因所在。 

      2、通絡止痛:香灸,芳香、辛散,本身就有痛絡作用,再加上點燃后的熱力,具有很好的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經(jīng)絡疏通,氣血得行,通則不通,因此可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 

      3、益氣升陷:香灸,中草藥具溫性,可以溫陽益氣,具有顧護,升舉和提托的作用“
    陷下則灸之”加以概括。 

      4、回陽救逆:香灸療法可以發(fā)揮其溫通陽氣的作用,使得陽散厥逆之人回陽救逆,轉危為安。 

      5、預防保健:香灸療法通過中藥本身及穴位的雙重作用,可以調整經(jīng)絡氣血,氣血充足通暢,則人體正氣充足,虛邪賊風不能侵襲機體,卻中醫(yī)所講的“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二、香灸的臨床功效 

      1、溫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  

      香灸其性溫熱,能起到溫通活血作用。臨床上可治經(jīng)脈氣血阻滯不通、四肢活動障礙、關節(jié)疼痛以及中風偏癱等。 

      2、回陽復脈,溫中散寒  

      “ 
    潮生康元”牌香灸灸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腎俞等穴,對脾虛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痛,以及命火不足、腎陽虛冷所致的陽痿、遺精、帶下、夜尿頻數(shù)等,均有良效。 

      3、調和營衛(wèi),升陽益氣  

      香灸溫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臨床上可治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經(jīng)常用于傷風感冒或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特別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秋之交灸肺俞、足三里2~3個療程(10天為1療程),可增強體質、密固肌表,預防感冒、哮喘等效果尤佳。灸百會、中脘、足三里等,對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脫肛等,有升陽益氣之功。 

      4、培補元陽,預防疾病  

      秋冬季節(jié)常用香灸灸氣海、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預防疾病之作用。臨床證實,灸足三里、氣海等穴,有降低血液凝聚、激發(fā)經(jīng)氣運行、疏通經(jīng)絡之作用,可預防腦血栓形成;隔姜灸足三里和懸鐘穴有降壓作用,如患高血壓的中老年人,突感手指、足趾有麻木感,速灸以上兩穴,能預防中風的發(fā)生;隔姜灸神闕穴(肚臍)15~20天,可使脾胃增運、六腑通暢,周身之氣得以暢行,從而達到益壽保健之目的。又據(jù)報道,用艾灸足三里等穴,可治放療后白細胞減少,改善患者虛弱癥狀,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扶補正氣的目的。 

      5、健脾祛濕,療痹止痛  

      香灸灸法有溫經(jīng)氣、散寒邪、除濕氣、止疼痛的作用。對感受風寒濕邪、痹阻經(jīng)脈的痹證,以及年高體弱、氣血虛虧、寒濕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6、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香灸灸法,性溫熱,能散寒凝,如癰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已熟者令其速潰。對年高體弱、氣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還有使白細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強以及減少炎癥滲出的作用。

    香灸的作用機制

      香灸的作用機制,尚沒有一種學說能完全闡釋,當前的相關研究主要傾向于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局部的溫熱刺激的治療疾病的關鍵因素:

          這種溫熱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加速細胞新陳代謝,促進灸癥,血腫等病理產(chǎn)物的吸收,修復損傷組織,使肌肉、神經(jīng)的功能與機構恢復正常,使機體內(nèi)環(huán)境恢復相對平衡或建立一個新的平衡,從而達到調理及治療疾病的目的。 

      2、認為機體在香灸溫熱作用下,激活了體內(nèi)一些特殊物質:

         如有報道稱,香灸可以提高放,化療患者白細胞的數(shù)量,使艾灸產(chǎn)生的白細胞成熟高。對機體進行香灸,可以增加白細胞、從而激活和加強了機體沒有系統(tǒng)的功能,發(fā)揮其抵御外邪、殺傷細菌病毒、捍衛(wèi)健康的作用。 

      3、認為香灸通過經(jīng)絡調節(jié)發(fā)揮作用:

          香灸的溫熱刺激作用于經(jīng)絡腧穴,是對經(jīng)氣的一種激發(fā),通過腧穴的雙向良性調節(jié)作用,從而發(fā)揮其調節(jié)氣血、平衡陰陽的功效。 

      4、認為香灸使機體產(chǎn)生了一些應激反應而達到治療目的:

         香灸產(chǎn)生的溫熱刺激對機體來說,屬于一個外來刺激,機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接受這種外來刺激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一種沖動,激發(fā)機體發(fā)生神經(jīng)體液等一系列調節(jié)活動來適應這種變化,從而產(chǎn)生一種反饋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發(fā)揮治療疾病的作用。 

      5、認為香灸成分中的艾葉及中草藥燃燒的氣味發(fā)揮作用:

          艾葉及草藥燃燒時產(chǎn)生芳香氣味及煙,通過呼吸系統(tǒng)作用于機體,可以產(chǎn)生通經(jīng)活絡,醒腦安神的作用。 

      香灸療法是通過多系統(tǒng)、多途徑綜合作用發(fā)揮效應的,神經(jīng)、免疫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均參與灸療對機體的調節(jié)過程,人體的反應性也是香灸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各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預防保健及治療疾病等調節(jié)作用。

    香灸治療部位標準

      1、 內(nèi)臟器官有病者:先應以前胸后背,任督兩脈為先香療。督脈:從背部的頸部至腰、尾椎止。重點穴位有大椎、至陽、中樞、命門尾椎、長強。、任脈:從喉部直下心口至肚臍、會陰止。重點穴位有天突、膻中、上脘、神闕、氣海、關元。 

      2、 四肢有病者:先以病灶處為重點,再選經(jīng)穴。上肢:肩井、曲池、陽池、內(nèi)關、合谷。 下肢:伏兔、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侖、涌泉。 

      3、 頭部患者:如有頭痛、頭昏、目痛、眼跳等癥狀,重點穴位:百會、頭維、風池、玉枕、太陽穴。 

      4、 面部患者:耳痛、耳鳴、面部神經(jīng)麻痹、中風不語、嘴歪眼斜等。重點穴位:上關、下關、翳風、攢竹、巨醪。香療時應掌握先陽經(jīng),后陰經(jīng);督脈自上而下,任脈從下而上;十二經(jīng)脈選相應特定的五輸穴、原穴。每次任選左側或右側一組經(jīng)穴,兩側經(jīng)穴交替使用的原則。 

      5、中青年保健療法: 

      中青年是學習工作較緊張的時期,要保持氣血旺盛、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肌肉豐滿、筋骨堅實行動靈活必健脾溫腎,使先天之本腎與后天之本的脾在生理上相互促進。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關元、脾俞、腎俞。每2-3天香療一次,每十天為一個療程,每季2-3個療程。 

      6、中老年保健療法: 

      中老年人應滋補肝腎。中醫(y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關元、肝俞、腎俞。 每隔一、二天香療一次,十天為一療裎,每季治療2-3個療程。

    香灸保健八大穴

      1、 涌泉穴:足少陰腎經(jīng)上的保健要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處。主治癔病、頭痛、暈厥、舌肌麻痹、喉炎、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心動過速、眩暈、高血壓病等。 

      2、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jīng)上的保健要穴,又稱長壽穴。位于犢鼻穴直下3寸。有健脾壯腎、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的作用。主治胃痛、腰痛、腹痛、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頸膝酸痛、消化系統(tǒng)疾病。 

      3、 百會穴:督脈保健要穴和長壽穴。位于兩耳尖連線中點,主治腦血管意外之失語、暈厥、低血壓、腦供血不足、神經(jīng)衰弱、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 氣海:任脈保健要穴,位于臍下1.5寸。主治慢性闌尾炎、慢性腸炎、習慣性便秘、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身體虛弱、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jīng)不調、產(chǎn)后惡露不止、痛經(jīng)、陽痿、遺精、遺尿等 

      5、 膏肓:足太陽膀說經(jīng)上保健要穴,位于背上部,第四與等五胸椎棘突中間旁開3寸處。主治各種慢性病、神經(jīng)衰弱、遺精、健忘、嘔吐、胸膜炎等。常炙此穴有強壯身體的作用。 

      6、 命門:是人體督脈上的保健要穴,位于后腰正中線上與神闕對應部位,主治耳鳴、月經(jīng)不調、陽痿、遺精、早泄、神經(jīng)衰弱等。 

      7、 會陰:任脈保健長壽穴,位于肛門與生殖器中間凹陷處。主治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驚痢等癥。對調節(jié)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 

      8、 關元:任脈保健要穴,位于臍下3寸。主治消化不良、慢性腸炎、腸神經(jīng)官能癥、身體虛弱、腎盂腎炎、睪丸炎、遺精、陽痿、早泄、遺尿、痛經(jīng)、產(chǎn)后惡露不止、功能性子宮出血等。以上保健穴可單獨香療,也可配合使用。

    香灸保健具體穴位處方

      1、咳嗽處方:大椎、肺俞、脾俞、天突、中脘、尺澤、曲池、列缺、魚際、足三里、豐隆。 

      2、哮喘處方:大椎、肺俞、定喘、風門、腎俞、膏肓、尺澤、列缺、天突、氣海、足三里。 

      3、心悸處方:心俞、膈俞、厥陰俞、神門、郄門、間使、內(nèi)關、陰陵泉。 

      4、胃疼處方:脾俞、胃俞、中脘、關元、內(nèi)關、足三里、公孫、行間、內(nèi)庭。 

      5、不寐處方:脾俞、心俞、厥陰俞、腎俞、神門、
    安眠穴失眠穴、三陰交、涌泉。 

      6、癃閉(前列腺肥大)處方:膀胱俞、秩邊、水道、中極、歸來、關元、太溪、飛揚、膈俞。 

      7、眩暈處方:脾俞、腎俞、膈俞、百會、風池、印堂、太陽、翳風、頭維、三陰交。 

      8、小兒遺尿處方:腎俞、膀胱俞、關元、中極、太溪、神門、三陰交。 

      9、嘔吐處方:脾俞、中脘、內(nèi)關、章門、足三里、公孫、太沖。 

      10、肋痛處方:肝俞、腎俞、期門、行間、足三里、支溝、日月。 

      11、腰痛處方:腎俞、氣海俞、志室、腰陽關、委中、命門、太溪、三陰交。 

      12、頭痛處方:風池、頭維、通天、合谷、昆侖、百會、太陽。
    前頭痛另加上星、陽白穴,巔頂痛加懸顱,后頭痛加天柱、后頂穴,側頭痛加率谷,太陽穴 

      13、面癱處方:對側合谷、患側翳風、頰車、地倉、下關、顴醪、太陰、陽白、三陰交、委中。 

      14、呃逆處方:膈俞、脾俞、胃俞、腎俞、天突、中脘、內(nèi)關、支溝、攢竹 

      15、泄瀉處方:脾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陰陵泉、神闕、關元、章門。 

      16、痢疾處方:脾俞、腎俞、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內(nèi)關。 

      17、便秘處方:脾俞、胃俞、天樞、水道、歸來、氣海、關元、次醪、長強。 

      18、中風:偏癱急性期以香療以患肢為主,兼顧香療健肢;慢性期香療健肢為主交替香療患肢: 

      (1)、上肢癱瘓香療: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穴,肩、肘、腕關節(jié)活動障硨點重點圈療,也可沿手三陽經(jīng)圈療。 

      (2)、下肢癱瘓?zhí)幏剑?/strong>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等穴,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重點香療,也可沿足三陽經(jīng)循經(jīng)香療。如踝關節(jié)活動障礙,可重點香療申脈、照海穴。 

      19、感
    冒處方:大椎、肺俞、風門、風池、曲池、列缺、合谷、少商。 

      20、陽痿處方:心俞、脾俞、腎俞、命門、關元、巨闕、三陰交、太溪。 

      21、腹痛處方:脾俞、腎俞、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陰陵泉、公孫、內(nèi)庭。 

      22、痹證處方:大椎、膈俞、腎俞、腰陽關、關元、血海。 

      (1)、肩關節(jié):肩髑、肩醪、懦俞。 

      (2)、肘關節(jié):天井、尺澤、曲池、外關、合谷。 

      (3)、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4)、脊背:水溝、身柱、秩邊、委中。 

      (5)、髀部:環(huán)跳、居醪、懸鐘。 

      (6)、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7)、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足三里。 

      (8)、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23、高熱處方: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魚際、少商、十宣、水溝、委中、血海。 

      24、抽搐處方:大椎、水溝、合谷、足三里、百會、太沖、內(nèi)關、十宣、豐隆。 

      25、暈厥處方:水溝、合谷、太沖、中沖、內(nèi)關、百會、氣海、足三里。 

      26、小兒驚風處方:水溝、十宣、大椎、合谷、太沖、陽陵泉、太溪、曲池、四神聰、足三里、氣海、關元、百會、中脘。 

      27、痛經(jīng)處方:脾俞、腎俞、命門、次醪、中極、關元、歸來、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28、經(jīng)閉處方:肝俞、腎俞、膈俞、氣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合谷。 

      29、子宮脫垂處方:脾俞、胃俞、腎俞、關元、氣海、子宮、大赫、足三里、三陰交、照海。 

      30、肩周炎處方:大椎、肩髑、懦俞、肩貞、臂懦、條口、承山、阿是穴。 

      31、頸椎病處方:大椎、大杼、天柱、風池、頸椎夾脊、肩井肩關節(jié):肩髑、臂懦、曲池、尺澤、外關、合谷。頭痛:完骨、百會、印堂、太陽、內(nèi)關。 

      32、落枕處方:后溪、懸鐘、落枕穴、阿是穴。 

      33、腰椎間盤突出癥處方:腎俞、腰陽關、殷門、局部壓痛點、環(huán)跳。 

      34、牙痛處方:頰車、下關、風池、太陽、顴醪、外關、合谷、太溪、行間。 

      35、咽喉腫痛處方:少商、魚際、外關、曲池、人迎、扶突、天突、廉泉、三陰交、太溪、陷谷、照海。 

      附: 
      經(jīng)絡與腧穴簡介:經(jīng)絡是經(jīng)脈和絡脈的總稱。經(jīng),路徑的意思,是人體經(jīng)絡系統(tǒng)縱行的干線;絡,經(jīng)脈的分支,縱橫交錯,網(wǎng)絡全身,無處不至。經(jīng)絡的主要功能是運行氣血、濡養(yǎng)周身、抗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經(jīng)絡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lián)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腧穴是臟腑、經(jīng)絡之氣通達于體表的特殊部位。也是施香療的重點部位。又稱穴位。香療就是通過藥物、溫熱效應對腧穴、經(jīng)絡的作用,調動人體內(nèi)在的抗病能力,達到防、治病的目的。

    香灸操作方法

      香灸香療時病人一般采用臥位,以方便、準確取穴,病人肢體舒服并能持久為原則。醫(yī)者首先用點燃香的一頭,面對側臥患者背部,持香距患者皮膚2到3公分,香與皮膚35~40度夾角,以患者皮膚感到溫熱適度為宜,進行順時針螺旋狀旋轉灸療。由于香灸香療香截面呈荷花狀,荷花辨較香心燃燒的快,于是便形成錐狀香頭。醫(yī)者由點到面從大椎穴順脊椎自上而下到尾椎,順時針立體圈療,皮膚顏色無變化,再循經(jīng)繼續(xù)香療。如中途發(fā)現(xiàn)病灶左右流竄,在病灶周圍寸余順時針緩緩圈療,則體內(nèi)的病毒慢慢地被提出皮膚之上,肉眼可見大小不規(guī)則的紅塊或圓圈,惡性的出現(xiàn)紫塊(紅為陽,紫為陰),五花色為陰陽交織。久做香療則陰變陽,紅云消褪。如香療到真正的病灶患者則有劇痛難忍之感,但香離去痛即止。有時香療后云狀物可環(huán)繞軀干一圈,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預示香療會產(chǎn)生更大的療效。反復香療數(shù)分鐘,疼痛即可消失。香療胸腹部時也采取側臥姿式,前胸面對醫(yī)者。香灸單獨可以用于治病,也可配合其他藥和療法。“潮生康元”牌香灸由中藥制成,按中藥的升、降、沉、浮,陰陽五行配伍。點燃后,藥氣加熱輻射的作用可迅速打開經(jīng)穴,溫通經(jīng)絡,調節(jié)經(jīng)絡之氣使其當補則補(吸)當瀉則瀉(排)。 

      香療每天治療一次,每次90分鐘,十天為一療程。病重者可酌情增加每天的香療次數(shù)和時間。選取經(jīng)穴為重點熏照,反復2到3次,每次2到3秒。選取主穴、原穴、五輸穴為重點。

    香灸治療操作規(guī)則

      根據(jù)陰陽、五行學說和十二經(jīng)絡運行規(guī)律,香灸治療操作規(guī)則合理的運用可以提高療效: 

      1、 先陽后陰,由上至下:做香灸理療時先做陽經(jīng),再做陰經(jīng)由上至下循經(jīng)治療,每個穴位約5—10分鐘; 

      2、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做香灸理療時一定按患者或亞健康體制的實質來決定瀉補的方法; 

      3、 瀉補虛實,兼之平衡:做香灸理療時不管瀉寒或熱,一定瀉多少,要補多少,使體內(nèi)陰陽五行平衡,做到相互制約,相生發(fā)展生化。

    香灸操作注意事項

      1、香灸后半小時內(nèi)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十五分內(nèi)不可喝水,必須保暖防風; 

      2、香灸十五分鐘后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nèi)毒素; 

      3、飯后一小時內(nèi)不宜香灸,過分饑餓也不宜香灸; 

      4、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酒醉禁灸; 

      5、孕婦禁用香灸,痛經(jīng)期例外,在治療痛經(jīng)時,可選擇在經(jīng)期治療,醫(yī)溫補為主,女性石門禁灸; 

      6、大面積燒傷、創(chuàng)傷、大出血者不可直接灸。 

      總之,香灸灸法既可補陽又可調陰,有暢通經(jīng)絡、溫散寒濕等作用;特別對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溫補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減少了疾病的發(fā)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

                          蓮花香灸對頸椎病有奇效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尤其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nèi)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于非協(xié)調受力狀態(tài),頸后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椎體前緣相互磨損、增生,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lián)p傷,易于發(fā)生頸椎病。頸椎病隨著年齡的遞增而成倍增加。中醫(y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jīng)絡所致。
      荷香堂蓮花香灸是古老艾灸法的延伸,突破傳統(tǒng)單調的艾葉成分,在以往艾灸用藥的基礎上,配以檀香、沉香、紅景天、蒼術、藏木香、藏紅花等30多味中藏藥秘制而成,也稱藥香灸。藥香灸外型秀美、氣味芬芳、緊致不掉灰、煙小不嗆眼,配以健康養(yǎng)生獨特灸療技法,立竿見影,標本兼治。香灸是以人體經(jīng)絡為傳導,采用經(jīng)氣與人神之氣相結合的外治方法。
        蓮花香灸是由幾十味中草藥配制而成,采用傳統(tǒng)中醫(yī)溫灸理療方法,配合獨特的螺旋手法,在人體病灶處形成氣場,達到深層刺激穴位,并將藥氣注入穴位,推動全身的氣血循環(huán),并將體內(nèi)的風、寒、濕、邪、毒提出體外。
     
     溫灸療法可以調和氣血、活血化淤、驅風散寒、疏筋通絡、加速頸椎區(qū)域血液循環(huán),消除淤血水腫、放松痙攣肌肉、同時恢復牽伸頸部韌帶的彈性、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溫灸療法還可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wěn)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fā)作。 
     溫灸方法:可以先在頸背部輕輕掌揉以便使肌肉放松,然后再用香灸灸療,主要灸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jīng)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nèi)俞、肩井、天宗、缺盆、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若為神經(jīng)根型,還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還應包括頭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67194熟妇在线直接进入|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无码毛片|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成人四虎在线播放| 综合色一色综合久久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成人国产片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十八禁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狠狠亚洲色一日本高清色| 欧美熟妇性XXXX欧美熟人多毛|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文乱码| 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视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日本高清在线天码一区播放| 欧美野外伦姧在线观看| 日本熟妇XXXX潮喷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国产男人的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无码|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 性男女做视频观看网站|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麻豆一二三区精品蜜桃|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亚洲天堂av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