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總是給我萬千慨嘆,唏噓不已。十多次上《小石潭記》,每一次的感悟不盡相同。此番再上《小石潭記》,又想給學生呈現不一樣的氣象,記得去年彼時,與孩兒們一起讀小石潭,悟柳宗元,在課堂上讓孩兒們給小石潭再次命名,打開孩兒們了解小石潭的心門。而今又上,給孩兒們以“矛盾”切入,探究發現文本的矛盾之處,進而走近柳宗元復雜深邃的內心。讀一篇文,識一個人,將文學與人學結合起來,是今后閱讀教學的一條路徑和一種皈依。 柳宗元群詩閱讀 文/司艷平 江雪 柳宗元 【唐代】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溪居 柳宗元 【唐代】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賞析:這首詩是柳宗元貶官永州時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時的作品。詩歌表面是寫在此生活的愜意自適,其實是強寫歡愉,將被貶的郁憤之情隱晦寫出。 詩人被貶謫永州,應該是有滿腹牢騷的,卻在詩的開頭將其稱為幸事:“久為簪組柬,幸此南夷謫。”詩人認為他長久地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虧貶謫南來這荒夷之地,可以讓他過上閑適的生活。此兩句正話反說,將不幸之事說成是幸事,表達了對朝中當權派的不滿。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這四句是強調在此生活的閑適之情。閑暇時與種菜的老農為鄰,有時還真像是在山林隱居的人。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有時整日獨來獨往碰不見一個行人,于是放聲高歌,聲音久久地回蕩在溝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曠。 漁翁 柳宗元【唐代】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賞析:《漁翁》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作。此詩通過漁翁在山水間獲得內心寧靜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敗、自身遭受打擊后尋求超脫的心境。全詩就像一幅飄逸的風情畫,充滿了色彩和動感,境界奇妙動人。其中“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兩句尤為人所稱道。 這首小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構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從中透露了他深沉熱烈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取題漁翁,漁翁是貫串全詩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詩人并非孤立地為漁翁畫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漁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構成詩篇全境的,除了辛勞不息的漁翁以外,還有漁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這兩者在詩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規律特點而發展變幻的形跡。但同時,詩人又把兩者渾然融化,漁翁和自然景象結成不可分割的一體,共同顯示著生活的節奏和內在的機趣。 學生佳作展示——我讀柳宗元: 半世煙火,只余清潭 浙江省永康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初中八(4)班 金昕峣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每當念起這四句精巧的小詩時,總會想起你的名字——柳宗元,而學完《小石潭記》,再次撫摸“柳宗元”這三個方塊字的脈絡,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你。 其實說來,我對你的了解并不多。我原先只知道你是個富有才情的詩人,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是,自然而然地認為你是一個瀟灑豪放、無拘無束的人。看來,我還是太天真了。才學豐厚的你不但沒能如此,骨子里還蕩漾著揮不去的凄寒與清冷。無需別的什么,只消讀讀你的《小石潭記》便知了。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與你相隔如此長的光陰,這頭的我著實不知那頭的你當時的心情。被貶永州的憂郁孤寂,卻被一汪偶然發現的小潭沖淡了,淺淺的驚喜與愉悅,莫非如同潭邊的青樹翠蔓,在你的心頭參差披拂?明媚的日光,清冽的潭水,還有靈動的魚兒,宛若一幅長長的畫卷。你在踏著詩的節奏散步,有心潮蕩起的清麗約秀,更有心潮低落的沉重憂傷,一步一步,跌宕起伏。 說實話,現在的我依然難以理解。少年得志的你,為何就被憲宗所不容,雖然你曾處在他的對立面,但時過境遷,他也應該看到你的肝膽與赤誠了吧?可惜,這是我的一廂情愿。你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無一不向我袒露著,你痛徹心扉、無以復加的寒與冷。對,就是這樣。你如同燦爛煙火,一路耀眼綻放,可在某年某月某一天,你不慎熄滅,掉入潭中。潭水清冽,刺入骨髓,成為你一生無法擺脫的夢靨,成為你負重前行的枷鎖。 于是,在永州,你揮筆寫下“永州八記”,篇篇精巧,字字珠璣,開創游記先河。永州的山山水水撫慰著你的靈魂,而你,是不是也在山水間找到了靈魂皈依之處?老師說你寒江獨立,精神傲岸,人格純粹,這大概是對你最精準的概括了吧? 后來,你就在歷史長卷中漸行漸遠,成為一頁瘦瘠的過往。但你的才思,如水流淌,綿延不絕。 半生煙火,只余清潭,那就是你——柳宗元。 師評:讀昕峣的文字,無比舒服,無比熨帖,用第二人稱來解讀柳宗元,多了幾分親切,多了幾分自然,多了幾分通暢。半生煙火,一世清涼,說得大概就是柳宗元吧?愿昕峣將煮文熬字看作是成長的永恒陪伴! 無煙無火柳宗元 浙江省永康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初中八(3)班 趙倩儀 初識柳宗元,是讀到了他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隔簧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柳宗元與小石潭的初見,甚是美好。“似與游者相樂”的魚兒更是如精靈般可愛,為小石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作者的心情似乎有所變化,有些迷茫,有些無措。“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至此,柳宗元悲涼、憂傷之情已在眼前。 我以為,乃是柳宗元把自己與小石潭聯成一體了。宗元覺得自己也如這小石潭一樣地處偏僻,與那世界,隔了簧竹;與那朝廷,隔了千萬里。自己的未來也如小石潭一般“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曲曲折折,或隱或現,如迷霧遮著,難以順達明亮的那方。想到這里,宗元的感傷雖隱卻明,無可阻擋。 其實,柳宗元的一系列遭遇,與一個人有關,這人就是劉禹錫。人人都說,宗元和劉禹錫是對密友,是特別相似的兩位詩人。可在我看來并非如此:宗元更加孤傲,就似那住在九重山上的“謫仙”,劉禹錫則多了一份煙火氣。 若是柳宗元能多點兒煙火氣,他的境遇會好很多;不過,若是柳宗元能多點兒煙火氣,就不會有《江雪》中千萬孤獨的悲嘆了。 師評:特別喜歡倩儀對《小石潭記》的解讀,很妥帖,很周全,能讓如此清晰地走進小石潭,走近柳宗元,這份真誠打動我心。讀文當如此,當我們仔細去品,仔細去悟那一字一詞的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時,我們的閱讀便有了深層的意義。從讀到悟,再到寫,我們的靈魂因此充實起來。 看看柳宗元 浙江省永康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初中八(3)班 陳帥 聊起柳宗元,不知你是否熟悉,但只要提起《江雪》,那定是盡人皆知了。初識柳宗元,亦是在小學讀《江雪》的時候,那時只對蓑笠翁印象頗深,現在想來大概是對蓑笠翁的蓑笠感興趣吧!后來再讀到,只覺得《江雪》寫得孤獨極了,寂靜極了,尤其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令人感慨萬千。 在永州的10年里,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曾寫道: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隧,以其境過清。這是對自己的真實寫照,我不明白究竟是這小石潭過于清冽還是自己的內心過清冽?當讀到柳宗元這所有的經歷后,我才恍然大悟,柳宗元心頭揮之不去的凄涼如影隨形,是因為他永遠找不到出頭之日。
好容易十年永州的貶謫生涯結束,朝廷將它們召回長安。豈料劉禹錫的《再游玄都觀》,又為他們埋下禍端。“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首頗具諷刺意味的詩,又將朝廷惹怒,他們又被貶往更為邊遠的地區。我們的柳宗元,去了柳州,在柳州擔任刺史,積極推行各項政事,但多年的疾病加憂郁,柳宗元客死他鄉,年僅47歲,他在柳州的作為百姓看在眼里,親切地稱他“柳柳州”。 柳柳州,被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對他的敬佩,也是他應有的榮譽! 師評:陳帥的這篇文字里有投入,有對柳宗元的理解與認同,只是文字表達上略顯生澀與雜糅,許多語言表達得不夠到位,不夠通暢。希望能多讀,多悟,拎清楚語言表達得要義。 司艷平,浙江省永康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語文濕地棲居者,愿以青春的名義追隨君姐一路修行。 策劃:濕地閱讀編輯部@語文濕地 主編:司艷平 編輯:張爽 朱春芳 王紅枚 制作:陳浩 投稿:jinran@yuwenshidi.com |
|
來自: 昵稱37088996 > 《文本解讀》